- LC3B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亦是医学界尚未攻克的最后堡垒,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LC3B属于LC3/GABARAP蛋白家族,通过介导自噬底物的招募、自噬体的运动、自噬基因的转录,参与自噬调节,保护细胞应对饥饿、缺血、缺氧,抗线粒体氧化应激,在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肥大中有重要作用。本综述对LC3B的生物学特点、功能及其通过调节自噬改善心力衰竭进行综述,并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张琪琪崔英华
- 关键词:心力衰竭自噬自噬体
- 转录因子EB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属于基本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bHLH-Zip)转录因子家族,是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 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家庭成员之一,在各类细胞中广泛表达,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以及溶酶体-自噬途径的调节。本文对TFEB的生物学特点、功能及其通过调节自噬和溶酶体改善心力衰竭进行综述,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朱晓庭王帅崔英华
- 关键词:心力衰竭溶酶体自噬
- CCFAP模式对CCU患者焦虑抑郁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家属照顾项目(CCFAP)模式对CCU患者焦虑、抑郁及其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CCU患者3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限制性探视模式,观察组实施CCFAP模式。两组患者转出监护室时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评分;出院后随访半年,观察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以评估患者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家属在病情保证、获取信息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出院半年内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 CCFAP模式能够减轻CCU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家属满意度。
- 崔英华李银平左汉恒王青雷李志华
- 关键词:CCU焦虑抑郁满意度
- 肺部超声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肺水肿的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肺部超声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诊断肺水肿的价值。方法:随机纳入2017-01-2017-12住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入院当日均接受心脏超声、肺部超声、下腔静脉超声及胸片、脑钠肽(BNP)检查,以临床确诊为金标准,比较分析肺部超声与胸片诊断肺水肿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的差异,计算两者诊断肺水肿的Kappa值。同时对肺部B线数目与BNP、E/e’、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腔静脉塌陷率、Tei指数、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E波减速时间(ED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肺部超声较胸片诊断心源性肺水肿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率为64.7%,Kappa值=0.294;②肺部B线数目与BNP、E/e’呈正相关,与LVEF、下腔静脉塌陷率呈负相关,与Tei指数、IVRT、ED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肺部超声在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肺水肿方面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更高,肺水肿程度与患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张丹丹苏兴王青雷左汉恒崔英华
-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肺水肿
- 丹红注射液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PCI术后的AMI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丹红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丹红组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qd静脉滴注。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分别测定血清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1)丹红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0 d后两组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组血清SOD水平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丹红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减少SOD的消耗量,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急诊PCI术后AMI患者预后。
- 崔英华王林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超氧化物歧化酶高敏C-反应蛋白丹红注射液
- 婴儿型Pompe病所致肥厚型心肌病GAA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 分析婴儿型Pompe病所致肥厚型心肌病2例患儿的临床及GAA基因突变结果.方法 收集一个家系中2例婴儿型Pompe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于血滤纸片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PCR扩增GAA基因编码区,并直接测序分析GAA基因突变.结果 同胞兄妹的2例患儿,于4~5个月大时出现舌大、呼吸困难、肌力减低、心肌肥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升高;2例患儿外周血GAA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基因测序分析发现2例患儿GAA基因存在两个复合杂合性突变:c.1822C>T和c.2297A>C,该两种突变均尚未在大陆地区患者中发现,前者已经被证实具有致病性,后者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类型.结论 GAA基因复合杂合性突变c.1822C>T和c.2297A>C可导致患儿出现以肥厚型心肌病为特征的经典婴儿型Pompe病,DBS法检测外周血GAA活性及GAA基因检测是可行、有效的诊断方法.
- 崔英华王欣王青雷蓬淑超闫波
- 关键词:基因
- 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通过对 6 0例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DCM)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发病因素、发病情况、病情演变和临床特征。方法 搜集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5月住院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6 0例 ,均经血、尿、大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心肌抗体等检查 ,必要时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6 0例DCM病人占同期住院心脏病的第 5位 ,男女之比为 1 73∶1,平均年龄 4 5 6岁 ;自发病到严重心力衰竭时间为 2 1± 5个月 ;长期吸烟者 2 3例 ,占 38 3% ;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 (LVEF) 2 8 97± 12 31%。β1、M2 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9%和 31%。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可能与家族性遗传因素、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免疫学异常和与吸烟有一定的联系 ,近年有增多趋势。
- 崔英华赵春霞
- 关键词:扩张性心肌病特发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严重心力衰竭免疫学异常病情演变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MYH7、MYBPC3基因突变及ACE/ID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 高东升高立张韶辉李传方张金国崔英华沈彩云王雪楠
- 该课题由济宁市科技局立项,旨在对高血压LVH病人的ACE/ID基因多态性、MYH7编码的βMyHC和MYBPC3编码的MyBP-C的肌小节基因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高血压LVH病人中是否存在MYH7和MY...
- 关键词:
- 关键词:高血压心肌肥厚病因学
- Loeffler心内膜炎2例
- 2024年
- Loeffler心内膜炎又被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最早由Loeffler于1932年报道而得名。其诊断标准是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总数高于1.5×10^(9)/L,并有心脏受累征象。Loeffler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典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心脏磁共振检查是非侵入性的金标准诊断方式。Loeffler心内膜炎发病罕见,临床医生应当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 张娜娜崔英华张程征翟宁杨春燕
-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游离壁破裂的风险评分模型构建与验证
- 2024年
-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游离壁破裂(FWR)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内部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监护室(CCU)2010年1月—2023年8月的233例AMI患者(FWR 73例,非FWR 160例),随机分成建模组139例(FWR 43例,非FWR 96例)和验证组94例(FWR 30例,非FWR 64例)。建模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FWR的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加权赋分建立FWR风险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并在验证组中验证该模型价值。结果:建模组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包积液(OR=11.478,95%CI:2.881~45.732,P=0.001)、年龄≥62岁(OR=8.930,95%CI:1.539~51.834,P=0.015)、C反应蛋白≥23 mg/L(OR=28.858,95%CI:7.034~118.394,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OR=5.884,95%CI:1.359~25.480,P=0.018)是FWR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危险因素加权赋分建立评分模型,总分9分,评分≤4分划分为低风险,评分≥5分划分为高风险。本研究风险评分模型的AUC为0.924(95%CI:0.879~0.968,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4.110,P=0.847),验证组中AUC为0.725(95%CI:0.613~0.837,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2.368,P=0.796)。结论:本研究建立一种新的简易的风险评分模型,对FWR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实践中早期识别AMI后FWR高危患者提供了研究依据。
- 张程征李朝密杨阳崔英华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