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承君

作品数:47 被引量:219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7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模拟酶
  • 8篇SUB
  • 7篇纳米
  • 6篇塑料
  • 5篇质谱
  • 4篇贻贝
  • 4篇污染
  • 4篇环境友好型
  • 4篇过氧化物
  • 4篇过氧化物酶
  • 4篇海沟
  • 4篇贝壳粉
  • 3篇等离子体质谱
  • 3篇电感耦合
  • 3篇电感耦合等离...
  • 3篇电感耦合等离...
  • 3篇氧化酶
  • 3篇氧化物
  • 3篇液相
  • 3篇深渊

机构

  • 42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青岛科技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省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47篇孙承君
  • 19篇蒋凤华
  • 19篇郑立
  • 15篇李景喜
  • 11篇丁海兵
  • 9篇鞠鹏
  • 8篇曹为
  • 6篇王小如
  • 6篇陈军辉
  • 4篇李小云
  • 4篇尹晓斐
  • 3篇曲凌云
  • 3篇刘诚刚
  • 3篇李栋
  • 3篇韩正兵
  • 3篇潘建明
  • 3篇赵军
  • 3篇陈建芳
  • 3篇王兵
  • 3篇王帅

传媒

  • 5篇分析化学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分析测试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21
  • 5篇2019
  • 12篇2018
  • 5篇2017
  • 1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199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生物复合材料负载纳米银颗粒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复合材料负载纳米银颗粒,是以软体动物的贝壳粉作为载体,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紫外光辐射方法制备纳米银基复合材料。本发明方法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制备周期短、成本低、无毒、对环境友好,可适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孙承君高冠辉丁海兵曲凌云郑立宋影飞李小云朱曜曜
文献传递
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海藻中铅形态化合物被引量:6
2016年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CE)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铅离子(Pb(Ⅱ))、三甲基铅(TML)和三乙基铅(TEL)3种不同形态铅化合物的方法,以及海藻中不同形态铅化合物的提取技术,实现了海藻中3种铅形态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70 mmol/L H_3BO_3-17.5 mmol/L Na_2B_4O_7(pH 8.90)为缓冲溶液,在最佳CE-ICP-MS条件下3种铅化合物20 min内可实现有效分离,重现性较好,迁移时间RSD〈4%,峰面积的RSD〈5%;在10~200μg/L范围内3种铅化合物线性较好,相关系数大于0.90;Pb(Ⅱ)、TML和TEL的CE-ICP-MS检出限(3S/N,以Pb计)分别为0.091,0.023和0.030μg/L;采用分步提取海藻中Pb元素,提取率高达80%以上,以藻体为基底Pb(Ⅱ),TML和TEL回收率分别为103.6%,95.7%和90.6%;通过检测紫菜和海带中铅含量,结果显示藻体内Pb主要以Pb(Ⅱ)形式存在。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样品消耗量少等优点,可为海藻及其它海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李景喜孙承君郑立蒋凤华尹晓斐陈军辉王小如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藻类
发光细菌法在黄岛溢油污染海水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2013年11月22日,黄岛输油管线发生爆炸,胶州湾局部岸滩、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溢油污染.选取溢油后90 d内距离溢油点1-15 km的5个站点,结合GC-MS分析,将一种快速检测遗传毒性的发光细菌Acinetobacter sp.RecA应用于溢油污染海水样品的毒性评价.研究发现,溢油后的第1天(2013.11.23)距离泄漏原油入海口1 km以内的S1、S2、S3站点海水样品的石油烃含量为0.55-1.04 mg/L,其遗传毒性相当于0.60-1.78 mg/L的丝裂霉素C(MMC);海水中的石油烃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至<0.02 mg/L,其遗传毒性也随之逐渐降低.而距离泄漏原油入海口>5 km的S4、S5站点海水样品的石油烃含量一直较低(<0.02 mg/L),表现为低毒或无毒.本研究表明,使用菌株Rec A作为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可快速检测原油泄漏事故中污染海水样品的遗传毒性,并监测污染海水随时间的遗传毒性动态变化,可为海洋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栾晓崔志松高伟文小龙徐广飞李倩孙承君郑立
关键词:石油烃发光细菌遗传毒性
一种CeVO&lt;sub&gt;4&lt;/sub&gt; 模拟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eVO<Sub>4</Sub>模拟酶材料,该材料为具有棒状结构的CeVO<Sub>4</Sub>,尺寸为50~800nm。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过氧化物酶的应用。本发明所述材料具有良好的...
鞠鹏于延珍孙承君郑立曹为尹晓斐
文献传递
自动电位滴定仪应用于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自动电位滴定仪具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的优势,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影响,本文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GB 17378.5—2007)中根据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用肉眼判定滴定终点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通过仪器自动判断滴定终点实现准确测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动电位滴定的方法检出限为0.029%,人工肉眼判定终点的方法检出限为0.086%,在滴定终点判定方面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但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肉眼判定滴定终点。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当滴定的溶液体系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络合作用等影响因素使电位变化较为复杂时,自动电位滴定仪有可能会得到多个等当点而无法判断哪个等当点是真正的目标等当点,此时需要利用肉眼进行辅助确定。
王兵高丰蕾杨佩华孙承君韩彬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氧化还原电位
微塑料富集金属铅元素的能力与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17年
以微塑料为载体,考察了其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富集能力。首先利用2%HNO_3为解吸溶液,并用超声波仪进行辅助解吸,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吸附的铅含量,从而研究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能力。对微塑料的材质、吸附时间、粒径、离子浓度、选择性以及共存离子等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其中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吸附量最高,分别达到1.32μg/g和0.63μg/g。微塑料粒径越大,其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越低。随着吸附时间和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效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共存离子实验表明,当溶液中存在其他离子时,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铅离子和铜离子共存时,2种离子存在竞争性吸附现象。该文探索了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特性,可为深入研究海洋中微塑料富集重金属及其环境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高丰蕾李景喜孙承君蒋凤华王兵何云红郑立王小如
关键词:聚丙烯铅离子
一种Cu<Sub>2</Sub>ZnSn(S<Sub>x</Sub>Se<Sub>1-x</Sub>)<Sub>4</Sub>合金纳米材料作为模拟酶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Cu<Sub>2</Sub>ZnSn(S<Sub>x</Sub>Se<Sub>1‑x</Sub>)<Sub>4</Sub>合金纳米材料作为模拟酶的应用。所述模拟酶材料为Cu<Sub>2</Sub>ZnSn(...
孙承君鞠鹏丁金凤王兵高丰蕾蒋凤华李景喜曹为
文献传递
一种Ag<Sub>3</Sub>PO<Sub>4</Sub>模拟酶材料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Ag<Sub>3</Sub>PO<Sub>4</Sub>模拟酶材料及其应用。所述模拟酶材料为具有纳米带缠绕的立方体结构的Ag<Sub>3</Sub>PO<Sub>4</Sub>,尺寸为2~8μm,通过共沉淀...
张雨鞠鹏王哲郑依璠汪孟辉孙承君李景喜蒋凤华
文献传递
四溴双酚A(TBBPA)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研究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文设置五个不同浓度组(0、1.0、5.0、10.0、20.0 mg·L-1)进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实验,在96 h内取样分析其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组(1.0和5.0 mg·L-1)叶绿素a、叶绿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48 h之前被显著诱导,最大值出现在24 h;较高浓度组(10.0和20.0 mg·L-1)三种色素含量在48 h之前被显著抑制,24 h达最低值;72 h之后各浓度组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不同浓度TBBPA胁迫下,中肋骨条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一般被显著诱导,SOD活性和MDA含量在72 h和96 h时随TBBPA浓度升高而增加。虽然1.0 mg·L-1TBBPA对中肋骨条藻生长不具有可观测效应,但已影响到其生理生化指标。目前海水中TBBPA浓度较低,尚不会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毒性影响。
张丽蒋凤华曹为郑立陈军辉孙承君郑晓玲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光合色素
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海水中CH_4和DMSP的垂直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本研究首次探究了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北段从表层到超深渊海水中甲烷(CH_4)及二甲基硫(DMS)的前体物质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雅浦海沟海水甲烷浓度变化范围为1.49~3.87nmol/L。其上层海水甲烷平均浓度最高,有明显的次表层极大现象。雅浦海沟氧最小层海水的甲烷平均浓度最低;在500~1 000m中层水中甲烷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大,1 000m以下至底层甲烷浓度继续升高。研究海区溶解态DMSP(DMSPd)和总DMSP(DMSPt)平均浓度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颗粒态DMSP(DMSPp)的平均浓度随深度呈波动式变化,在中层达到最大。雅浦海沟CH_4和DMSP浓度垂直变化受浮游生物、微生物、光照、温度、压力、大洋环流等的复杂影响。在真光层海水中,CH_4浓度与DMSPd、DMSPp和DMSPt浓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在200m至底层海水中,CH_4浓度与DMSPd、DMSPp和DMSPt浓度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显示光照条件是造成雅浦海沟不同深度海水CH_4和DMSP浓度相关性差异的关键因素。
张梦洁孙承君孙承君丁海兵
关键词:深渊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