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小康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中新世
  • 3篇晚中新世
  • 3篇临夏盆地
  • 2篇元谋盆地
  • 1篇地层
  • 1篇动物群
  • 1篇亚科
  • 1篇英文
  • 1篇三趾马
  • 1篇体型
  • 1篇头骨
  • 1篇年代地层
  • 1篇盆地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中新统
  • 1篇中中新世
  • 1篇鹿科
  • 1篇陆相
  • 1篇陆相沉积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西北大学
  • 2篇云南省文物考...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甘肃省博物馆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作者

  • 6篇卢小康
  • 4篇邓涛
  • 2篇孙博阳
  • 2篇王世骐
  • 2篇侯素宽
  • 2篇史勤勤
  • 1篇陈少坤
  • 1篇颉光普
  • 1篇王宁
  • 1篇李雨

传媒

  • 2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临夏盆地上中新统的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被引量:9
2013年
中国上中新统的陆相地层非常发育,其中在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黏土堆积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甘肃临夏盆地的上中新统即是一套红黏土地层,其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为柳树组。已发现柳树组的大量化石地点,按其在剖面中出现的层位可以自下而上分为4个动物群,已根据代表性地点依次命名为郭泥沟、大深沟、杨家山和青卜山动物群。古地磁测年数据显示,柳树组涵盖了整个晚中新世的沉积,即包括上中新统下部的灞河阶和上中新统上部的保德阶。郭泥沟、大深沟和杨家山动物群属于灞河阶,青卜山动物群属于保德阶。灞河阶底界如与海相Tortonian阶一致,则这条界线(古地磁C5r.2n下界)存在于临夏盆地沉积序列中,年龄为11.6Ma,三趾马的首现位置略高于此界线,年龄为11.1Ma。保德阶底界如与海相Messinian阶一致,可以在柳树组和西藏吉隆的沃马组中准确划定这条界线的位置。由于山西保德是保德阶的命名地点,因此保德阶的底界层型应选择在保德县腰庄乡冀家沟剖面保德组靠近红黏土底部的古地磁C3Br.1r之内,年龄为7.25Ma,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的首现可作为其生物标志。
邓涛侯素宽颉光普王世骐史勤勤陈少坤孙博阳卢小康
关键词:年代地层陆相沉积界线层型中新统临夏盆地
临夏盆地晚新近纪山西犀头骨新材料及其生存环境被引量:2
2015年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新近纪林氏山西犀(Shansirhinus ringstroemi)3件未成年个体的头骨发育特征,主要表现在:顶嵴至迟在幼年个体出现,此时两侧顶嵴远远分开,其间的骨表面隆突;3件未成年头骨的项嵴后缘均是平直的;鼓后突与关节后突的接触出现于初生期;头骨顶面在鼻骨后缘向前延伸由初生期的逐渐变窄到幼年个体的迅速收缩,此时头骨顶面最宽处位于两侧眶上结节之间;在钩突后方,鼻后孔侧壁的后缘向后上方延伸,幼年个体时倾斜角度已接近成年状态.与维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头骨的个体发育相比,两者在颊齿萌出顺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幼年头骨在顶骨与枕骨鳞部骨缝的愈合时间上较S.ringstroemi晚.Shansirhinus头骨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无角犀族类群的分类特征不晚于DP4开始磨蚀且M1刚露出齿槽时出现.新的头骨材料表明Shansirhinus可能在晚中新世早期起源于甘肃临夏盆地.Shansirhinus上颊齿发育釉质褶皱,下颊齿发育方形轮廓的下三角座,具有一定的加工硬草的能力,生活在晚新近纪时期的开阔草原上,是无角犀族已知唯一延续到上新世的类群.
卢小康陈善勤何文
关键词:临夏盆地个体发育
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皇冠鹿—新种(英文)被引量:4
2014年
根据在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早期东乡组地层中发现的1支成年鹿角、3枚颊齿、1枚距骨和1枚跟骨建立了皇冠鹿新种——广河皇冠鹿(Stephanocemas guangheensis sp.nov.)。它是皇冠鹿属中一个体型相当小的种,其鹿角显著掌状化,在成年个体中具有6个角枝。新种鹿角的组合特征区别于皇冠鹿的其他已知种,如中等大小的掌状部和向上伸展的侧枝;掌状部腹面具短的角柄,其横截面为外缘平直的半圆形;未封闭的脱落疤痕浅凹并布满海绵状孔隙。S.guangheensis比早中新世晚期的S.aralensis和S.actauensis进步,但比中中新世的S.palmatus原始。东乡组是临夏盆地中含化石相当稀少的地层,S.guangheensis的发现为确定该组的地层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邓涛卢小康史勤勤孙博阳王世骐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鹿科
西藏聂拉木达涕盆地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化石及其古生态和古高度意义被引量:12
2015年
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达涕盆地是一个小型的山间盆地,沉积了新近纪晚期的河湖相地层.早期的工作中曾报道有三趾马化石的线索,据此进行的新的考察发现了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件带有颊齿列的三趾马上颌.达涕盆地的三趾马体型中等,其上颊齿具有原尖小而圆,前、后端较尖,褶皱中等发育,前附尖和中附尖不特别加宽,无次尖收缩等特点.与之前发现的下颌骨相结合,证明达涕盆地的三趾马属于福氏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通过与西藏吉隆和山西保德发现的福氏三趾马的时代对比,显示达涕盆地含福氏三趾马层位的年龄约为7Ma,因此将原定的上新世达涕组的时代纠正为晚中新世.与近距离的吉隆沃马盆地福氏三趾马的生态对比,指示达涕盆地在7Ma的古海拔高度约为2400 ~ 2900m,该地区自那时以来快速上升了至少2000m,这一结果与构造学的证据吻合.
邓涛侯素宽王宁卢小康李刈昆李雨
关键词:青藏高原三趾马晚中新世
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古猿动物群元谋无鼻角犀新材料被引量:1
2014年
中国南部发现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相对较少,犀科材料匮乏,因此云南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产出的犀科化石对于了解该时期中国南部的犀科分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描述的材料包括下门齿和下颌骨:下门齿中等大小,断面轮廓三角形;下颌联合部后缘位于p3水平,最窄处位于p2水平;下颊齿相对窄小,下前脊退化。根据对比,这些材料的形态特征与Acerorhinus一致,被归入A.yuanmouensis。新材料下颊齿退化的外齿带进一步确定了A.yuanmouensis在Acerorhinus属中的进步性。
卢小康吉学平高峰李刈昆段梅
关键词:元谋盆地晚中新世
云南晚中新世元谋无鼻角犀的头后骨骼与体型重建被引量:1
2021年
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古猿动物群犀类化石材料丰富,新记述的头后骨骼属于同一个体,归入元谋无鼻角犀Acerorhinus yuanmouensis.保存的椎骨数量丰富,据此并结合髋骨长和头骨长估算的新材料所属个体头体长为2.362 m.颈椎椎体和前/后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及位置关系显示,其头部位置高,颈部斜向下,较短但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根据肱骨长度和保存的最长的肋骨推断,该个体的胸深约为600 mm,腹侧紧邻肘关节下方.近端肢骨肱骨和股骨短,长度差小;三角肌结节和第3转子分别位于肱骨和股骨骨体上半部,骨体未达粗壮的程度.第3掌骨的近端宽与其他无角犀族类群接近,且骨体最窄处位于近端关节面下方,属于短小型脚骨.距骨高宽比为0.88,处于中度特化水平.基于Diceros测量值的体重回归公式所得结果显示,本研究的元谋无鼻角犀幼年个体体重约573 kg,该种最大个体体重不超过1544 kg.A.yuanmouensis接近的肱骨和股骨长度指示其与Aceratherium、Diceros和Dicerorhinus等犀牛的肢骨比例相近,体型大小与Dicerorhinus接近,可能具有相近的栖息环境和食性,生活在林间疏地和灌木丛附近.
卢小康卢小康邓涛
关键词:元谋盆地晚中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