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勤勤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7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地层
  • 3篇新近系
  • 3篇中新世
  • 3篇临夏盆地
  • 3篇陆相
  • 3篇化石
  • 3篇哺乳动物
  • 2篇头骨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中新统
  • 2篇晚中新世
  • 2篇甘肃临夏盆地
  • 1篇地层分区
  • 1篇地层学
  • 1篇动物化
  • 1篇动物化石
  • 1篇动物群
  • 1篇亚科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层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西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重庆中国三峡...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甘肃省博物馆

作者

  • 10篇史勤勤
  • 7篇王世骐
  • 5篇孙博阳
  • 5篇邓涛
  • 4篇侯素宽
  • 2篇陈少坤
  • 2篇李强
  • 2篇卢小康
  • 2篇李强
  • 1篇吴文裕
  • 1篇叶捷
  • 1篇方小敏
  • 1篇李录
  • 1篇邱占祥
  • 1篇颉光普
  • 1篇郑妍
  • 1篇李雨
  • 1篇刘金毅
  • 1篇卢小康
  • 1篇马姣

传媒

  • 3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achairodus horribilis Schlosser,1903头骨材料记述被引量:2
2008年
Schlosser于1903年根据不明地点的零散牙齿所创建的Machairodus horribilis种一直没有得到古生物学家们的认同。最近发现了产自山西保德的两个剑齿虎头骨及一件下颌。其中的ml和M.horribilis者在大小和形态上都非常接近,据此把上述新材料归入了M.horribi- lis。在与中国及欧洲已知各种对比后,确信M.horribilis应为一有效种。
邱占祥史勤勤刘金毅
临夏盆地上中新统的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被引量:8
2013年
中国上中新统的陆相地层非常发育,其中在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黏土堆积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甘肃临夏盆地的上中新统即是一套红黏土地层,其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为柳树组。已发现柳树组的大量化石地点,按其在剖面中出现的层位可以自下而上分为4个动物群,已根据代表性地点依次命名为郭泥沟、大深沟、杨家山和青卜山动物群。古地磁测年数据显示,柳树组涵盖了整个晚中新世的沉积,即包括上中新统下部的灞河阶和上中新统上部的保德阶。郭泥沟、大深沟和杨家山动物群属于灞河阶,青卜山动物群属于保德阶。灞河阶底界如与海相Tortonian阶一致,则这条界线(古地磁C5r.2n下界)存在于临夏盆地沉积序列中,年龄为11.6Ma,三趾马的首现位置略高于此界线,年龄为11.1Ma。保德阶底界如与海相Messinian阶一致,可以在柳树组和西藏吉隆的沃马组中准确划定这条界线的位置。由于山西保德是保德阶的命名地点,因此保德阶的底界层型应选择在保德县腰庄乡冀家沟剖面保德组靠近红黏土底部的古地磁C3Br.1r之内,年龄为7.25Ma,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的首现可作为其生物标志。
邓涛侯素宽颉光普王世骐史勤勤陈少坤孙博阳卢小康
关键词:年代地层陆相沉积界线层型中新统临夏盆地
甘肃秦安安湾的托氏原互棱齿象(Protanancus tobieni)化石及其剖面
2012年
详细记述了1976年甘肃秦安安湾剖面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一件托氏原互棱齿象(Protanancus tobieni)标本。该材料保存有完整的下颌并带有m3和下门齿,以及完整的左上门齿,与宁夏同心丁家二沟中中新世的托氏原互棱齿象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归为同一种。托氏原互棱齿象的下颌联合部特别伸长;上门齿粗壮,向外分,具宽的釉质带;下门齿扁平,截面为双凹的同心层结构;m3副齿柱具三叶雏形,主副齿柱有初步的伪互棱齿(pseudo-anancody)特征。以上特征可以将其归为原互棱齿象属,而不是此前所认为的变齿象属。并且,其副齿柱三叶和主副齿柱伪互棱齿特征的发育程度比该属的已知各种都弱,又具有下门齿横截面双凹形这一自近裔特征,因而与已知的原互棱齿象各种均不相同,可以确定为一有效种。通过对秦安安湾剖面的考察,推测其可能发育有中新统的连续沉积。剖面以棕红色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中下段夹有砂砾岩、细砂岩、以及灰绿色泥灰岩透镜体,表明在新近纪的早期,该地区的沉积环境以洪泛平原的河漫滩与河道沉积为主,推测该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环境较为湿润,含有大量水体。剖面的上段出现较多的钙质结核层,说明在新近纪的中期之后,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干旱化的过程。
王世骐王多庆史勤勤
关键词:沉积环境
宁夏同心丁家二沟哺乳动物群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及青藏高原隆升背景被引量:5
2016年
宁夏同心丁家二沟哺乳动物群是中国中中新世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动物群,但长期以来,对这一动物群产出层位的认识处于模糊和混乱的状态。本文通过对丁家二沟一带新生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将出产丁家二沟动物群的彰恩堡组划分为下、中、上3个层位,其中下部和中部的层位分别产出两个时代不同的动物群:下部的印子岭动物群以Alloptox gobiensis-Protanancus tobieni-Caementodon tongxinensis-Turcocerus sp.1组合为代表,时代对应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MN5;中部的马二嘴子沟动物群则以Alloptox gobiensis-Platybelodon tongxinensis-Hispanotherium matritense-Turcocerus sp.2组合为代表,时代对应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MN6;而上部的地层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划分。同时,丁家二沟地区彰恩堡组的下部层位的时代约为17~15Ma,跨越了中中新统的下界,可以考虑在这一地区重新建立中国陆相通古尔阶下界,使其与中中新统的下界相一致。此外,丁家二沟地区北部彰恩堡组与下伏清水营组成不整合接触,南部干河沟组中发育了生长断层,可能代表了这一地区对约20Ma和10Ma青藏高原两次强烈构造事件在东北部的远程响应。
王世骐宗立一杨卿孙博阳李雨史勤勤杨湘雯叶捷吴文裕
关键词:生物地层青藏高原
中国新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被引量:3
2021年
中国的新近纪地层出露广泛,以陆相沉积为主,其中赋存的哺乳动物化石自19世纪下半叶就被古生物学家所关注,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框架,命名了哺乳动物分期,并相应建立了连续的7个"阶"级年代地层单位。近年来,相关学者将精细的生物地层学与古地磁、同位素等年代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了有地质年龄标定的中国新近系年代地层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大区域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对比。本文通过分析已有资料,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组"为单元,以对比表的形式,对我国新近纪岩石地层分区、不同区块间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以及代表性剖面进行了综合梳理。
侯素宽李强李强李强卢小康王世骐孙博阳卢小康史勤勤
关键词:岩石地层地层分区新近系
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皇冠鹿—新种(英文)被引量:4
2014年
根据在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早期东乡组地层中发现的1支成年鹿角、3枚颊齿、1枚距骨和1枚跟骨建立了皇冠鹿新种——广河皇冠鹿(Stephanocemas guangheensis sp.nov.)。它是皇冠鹿属中一个体型相当小的种,其鹿角显著掌状化,在成年个体中具有6个角枝。新种鹿角的组合特征区别于皇冠鹿的其他已知种,如中等大小的掌状部和向上伸展的侧枝;掌状部腹面具短的角柄,其横截面为外缘平直的半圆形;未封闭的脱落疤痕浅凹并布满海绵状孔隙。S.guangheensis比早中新世晚期的S.aralensis和S.actauensis进步,但比中中新世的S.palmatus原始。东乡组是临夏盆地中含化石相当稀少的地层,S.guangheensis的发现为确定该组的地层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邓涛卢小康史勤勤孙博阳王世骐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鹿科
甘肃临夏盆地首次发现乌米兽(牛科,偶蹄类)头骨化石(英文)被引量:1
2016年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史勤勤王世骐陈少坤李刈昆
关键词:临夏盆地牛科
中国陆相上中新统灞河阶底界层型的选择被引量:6
2015年
2014年全国地层委员会最新出版的《中国地层表》中正式采用了将上中新统两分为灞河阶和保德阶的方案。"灞河"一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灞河组,典型剖面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灞河左岸的水家嘴。灞河阶对应于国际地层表中海相的托尔托纳阶,其共同的底界定义为古地磁Chron C5r.2n的底部,年龄为11.6 Ma,这条界线在蓝田地区的灞河组并不存在。在中国晚中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群中,甘肃临夏盆地的郭泥沟动物群、大深沟动物群,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托素动物群、深沟动物群,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阿木乌苏动物群,西藏比如盆地的布隆动物群,陕西府谷的喇嘛沟动物群和云南元谋的小河动物群均属于灞河期。甘肃省东乡县的郭泥沟剖面是灞河阶底界层型最有利的候选剖面。
邓涛侯素宽史勤勤
关键词:晚中新世生物标志
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的发展与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牙齿表面微痕纹理,推测其可能食性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食性判断和古环境重建等研究领域.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最初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拍照观察,到21世纪初发展出4种定量分析牙齿微痕特征的研究体系,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及参数选择,达到区分哺乳动物食性的目的.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判断化石动物的食物来源,复原某一化石点的古环境和古生态,还可以分析气候事件与季节变化对哺乳动物食性的影响,或区分同一地点相近物种的食性生态位差异.尽管牙齿微痕分析方法的磨损物来源以及如何产生磨痕在理论上有待完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讨论,这一方法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应用.
史勤勤
关键词:哺乳动物食性古环境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新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2024年
青藏高原在新近纪的显著隆升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纪地层框架对地球科学各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国际新近纪年代地层系统以海相为标准,分为中新统的6个阶和上新统的2个阶.新生代以来,陆相地层在陆地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到新近纪时已远远超过海相地层,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几乎全部为陆相地层.中国的中新统包括5个阶,上新统包括2个阶,除中中新统的通古尔阶以15Ma为底界外,其余各阶都与对应的国际海相阶具有相同的古地磁定义和时限.哺乳动物化石在新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近系尤其倚重于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和偶蹄类化石.青藏高原有不少地层出露好且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盆地,新近系谢家阶和灞河阶的底界层型剖面分别位于西宁盆地和临夏盆地,并有精细的古地磁定年与哺乳动物化石相互配合,其余各阶的底界在青藏高原也可以有效确定.东亚地区许多哺乳动物首现属出现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在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和西南缘的西瓦立克地区尤为典型,其中,西瓦立克的原恐象Prodeinotherium首现于中新统底界,旧大陆最早的三趾马Hipparion首现于临夏盆地的灞河阶底界.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新生代沉积物及其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的牙釉质和古土壤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气候环境背景及植被发育特征,发现其既与全球变化相关,又有地区性的特点.根据碳同位素变化得到的晚中新世C4植物扩张事件证据来自于青藏高原南缘,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个食草哺乳动物类群和古土壤碳酸盐及有机质的δ13C指示在青藏高原北缘直到新近纪末期仍然缺少明确或显著的C4植物信号.δ^(18)O分析显示在新生代存在几次重大的气候变化事件,尤其是晚中新
邓涛方小敏李强方小敏李强李强马姣王世骐孙丹辉侯素宽史勤勤孙博阳马姣
关键词:青藏高原新近系陆相地层哺乳动物化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