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照 作品数:52 被引量:137 H指数:8 供职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科技计划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管紧张素(1-7)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相关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李广平 杨万松 刘恩照 周丽娟 许纲 尹力 刘洪梅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认为是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状态的重要系统,在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该课题利用正常血压SD大鼠及2K1C(二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观察Ang-(1-7)对血液循环中血压相关活性物质及...关键词:关键词:血管紧张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高血压 普罗布考预防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害及光抑素C早期诊断价值的随机化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C)在早期诊断对比剂急性肾损害(CIAKI)方面的价值及普罗布考预防急诊PCI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作用。方法本项前瞻性、随机化临床试验共纳入204例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急诊PCI术的患者(其中普罗布考组96例,对照组108例)。在术前及术后1、2、3天分别取血测定CyC及血清肌酐(Scr)水平。结果以术后CyC增高大于或等于10%作为早期诊断CIAKI的切线值,其敏感性为96.3%,特异性为67.23%;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30.32%。以Scr为测定值的CIAKI的发生率是13.24%,其中普罗布考组4.17%,对照组21.30%(χ2=11.53,P<0.001)。以CyC为测定值的CIAKI的发生率是41.18%,其中普罗布考组29.16%,对照组51.85%(χ2=10.79,P<0.001)。结论 CyC是早期排除CIAKI的可靠指标。在急诊PCI治疗术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普罗布考能降低CIAKI发生的风险。 尹力 李广平 刘彤 袁如玉 郑心田 许纲 刘恩照 徐延敏 车京津 刘相丽 李飞雪 马向红 陈欣 吴雷 樊振旺 阮艳 何梅 李一丁关键词: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血清肌酐 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植入型心电监测仪的多中心应用体会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诊疗的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20年6月~2021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ICM植入患者31例,1例退出研究,根据3个月内随访时是否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分别于术后1 d、1和3个月随访程控ICM及24 h Holter监测,分析ICM与24 h Holter心律失常检出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结果 31例患者均ICM植入,1例因术后囊袋内血肿形成退出试验。ICM术后1 d和3个月内房颤复发检出率显著高于24 h Holter(P=0.010,0.007)。复发组与对照组体质质量指数、血小板计数、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增大及LVMI增大为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OR=27.278,95%CI:1.727~430.787,P=0.019;OR=23.420,95%CI:1.587~345.642,P=0.022)。结论 ICM可显著提高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术后3个月内早期复发的检出率,个体化设置ICM参数可以更好的为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的监测及管理提供重要依据。LAD及LVMI为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 罗迪 刘彤 刘恩照 许静 马薇 谢瑞芹 叶岚 许纲 李广平关键词:心房颤动 冷冻外科手术 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及血管紧张素-(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瞬时外向钾电流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及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瞬时外向钾电流(Ito)、L型钙电流(ICa-L)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普通杂种犬30只,分为假手术(S)组、心房起搏对照(C)组、依那普利(EN)组、厄贝沙坦(IB)组及Ang-(1-7)(A)组,每组6只。C组以特制起搏器维持500次/分右房起搏2周,S组安置起搏器但不予起搏刺激。EN组、IB组和A组,右房起搏同时分别给予依那普利、厄贝沙坦、Ang-(1-7)治疗至实验结束。观察心房肌细胞Ito、ICa-L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变化,以及ItoKv4.3亚单位和ICa-Lα1C亚单位mRNA在心房组织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心房起搏后,各刺激频率下C组和EN组APD复极达90%时程(APD90)显著缩短。IB组和A组,APD90缩短不显著。S组、IB组、A组,随着刺激频率增加APD90缩短,C组、EN组无此特征。除EN组外,不同刺激频率下,各组复极达50%时程(APD50)变化均不显著。与S组比较,C组、IB组Ito最大电流密度显著降低(P<0.05),EN组显著升高(P<0.01);C组、EN组、IB组ICa-L最大电流密度低于S组(P<0.01)。C组、IB组Kv4.3mRNA转录水平低于S组(P<0.01),EN组显著升高(P<0.01)。C组、EN组、IB组、A组ICa-Lα1CmRNA转录水平较S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Ang-(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Ito、ICa-L及APD的影响不同。 刘恩照 李广平 徐昭 李健 杨胜荣 杨万松关键词:钙通道 左心房增大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进展 2013年 1心房颤动与心房结构重构左心房增大是心房颤动导致心房结构酉构的表现。左心房K期压力负荷和容城负荷超载导致左心房增大。心动过速诱发的左心房重构在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后部分可逆。心房重构的类型、程度、可逆悱依赖于其暴露于压力的大小及持续时问。 李广平 刘恩照关键词:左心房增大 心房颤动 肺静脉电隔离术 心房结构重构 心房重构 心律失常 房颤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比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8年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以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波为特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以及脉搏短绌,本质为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研究显示,房颤的发病率与年龄呈现正相关,且房颤的维持易导致卒中、心衰,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目前,人类对于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研究透彻,但对于房颤的治疗归根结底包括节律和频率控制。其中,节律控制为有症状患者的首选。节律控制手段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导管消融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而导管消融又可根据消融能量形式的区别,主要分为射频消融以及冷冻球囊消融。现结合近些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就房颤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做一综述。结果显示,冷冻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在有效性方面并无差异,且两种消融手段的安全性相近。 刘恩照 李广平关键词: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其术后AF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行AF冷冻消融术的老年患者165例,术前收集受试者基线资料,平均随访(8.90±5.62)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F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和非复发组125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复发组阵发性AF比例明显低于非复发组,早期复发比例明显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复发(HR=10.098,95%CI:3.627~28.111,P=0.000)和右心房上下径(HR=1.130,95%CI:1.025~1.247,P=0.014)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可作为老年AF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3个月内早期复发和右心房上下径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宋文华 王乔 上官文锋 缪帅 赵志强 刘恩照 许纲 李广平 刘彤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抗心律失常药 接触力感知技术指导下心房内消融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本研究利用猪(Cedars—Sinai心脏研究所动物中心)在体右心房射频消融实验,确定心房内消融时不同能量设置下安全有效的导管组织接触力(CF)。方法利用盐水灌注cF感知导管,分别以20w或30w射频能量输出40s,在6只实验用猪的在体右心房内不同位点进行射频消融。记录分析导管CF、局部双极电压、导管组织接触面阻抗以及射频所致损伤特征。结果40次射频能量释放被分为4组,1组:20W/CF10(7~12)g,n=11;2组:20W/CF20(15—22)g,n=7;3组:30W/CF9(7~11)g,n=11;4组:30W/CF19(16~33)g,n=11。高温致射频释放自动中止现象发生5次(3组内1次;4组内4次)。尸检确认无效消融(无肉眼可见性损伤)位点5处(1组内2处;3组内3处)。剩余30处消融位点均为透壁性损伤(中位数心房壁厚度,1组:2.5mm;2组:2.0mm;3组:3.0mm;4组:2.5mm)。各消融位点局部双极电压与心房壁厚度线性相关(r=0.40,P〈0.05),与局部cF不相关。不同组间射频消融时的局部双极电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组:69.7%±18.0%;2组:53.6%±25.3%,3组:46.8%±28.9%,4组:71.3%±23.7%,P〉0.05)。1组与2组之间阻抗下降值或最大心外膜损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组:(12.4±11.0)n,(4.2±0.9)mm;2组:(17.6±15.7)Q,(4.1±0.9)mm;P〉0.05]。3组阻抗下降值或最大心外膜损伤直径与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20.7±13.3)Q,(4.4~0.8)mm;4组:(32.7±12.4)n,(5.3~0.8)mm;JP〉O.05]。4组阻抗下降值及最大心外膜损伤直径显著大于1组和2组(P〈O.05)。cF变异性对射频消融有效性及安全性无影响。结论30w结合较大CF(〉15g)可产生最有效损伤,但高温风险较大。较低CF(-10g)是无效消融的主要原因。设置40s放电时间 刘恩照 刘彤 Michael hehata 王勋章 许纲 李广平关键词:射频消融 心房 接触力 碎裂电位指导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评价碎裂电位在指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方面的意义.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行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的患者共24例,其中17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被纳入本研究,记录并分析标测和消融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结果 全部17例患者标测过程中,均可在窦性心律下记录到尖锐、高频碎裂电位发生于局部心室电位之后或埋藏于局部心室电位之中,峰值振幅为(0.51±0.21)mV.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该碎裂电位与局部心室电位的顺序关系发生自发性反转.心内高密度接触标测显示,该碎裂电位对应低电压区域.在记录到碎裂电位的区域内,窦性心律下局部心室电位低于毗邻的无碎裂电位区域[单极电压:(6.1±1.8)mV比(8.3 ±2.3)mV,P<0.05;双极电压:(0.62 ±0.45) mV比(1.03±0.60) mV,P<0.05].成功消融后,该碎裂电位仍能在12例患者的靶点处记录到.7例对照患者未见碎裂电位及低电压区.结论 碎裂电位及相关低电压区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很常见.碎裂电位指导的基质标测可作为供选择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策略. 刘恩照 张其同 许纲 刘彤 叶岚 赵艳淑 李广平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 导管消融术 碎裂电位 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及血管紧张素-(1-7)对慢性房颤心房重构的影响 目的:房颤(AF)心房会发生电重构与结构重构,电重构与结构重构都促进AF的复发与维持。心房起搏可诱发类同于AF心房的重构。实验动物模型以及人类AF心房肌细胞的研究已发现L型钙电流(ICaL)、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密度... 刘恩照关键词:依那普利 厄贝沙坦 血管紧张素 慢性房颤 心房重构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