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辉
- 作品数:56 被引量:122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变化盲视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03年
- 变化盲视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客体或情境中的变化 ,是近十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变化盲视可发生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例如 ,在扫视、眨眼、电影镜头切换时发生的变化以及真实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 ,观察者都有可能探测不到。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于变化盲视的研究成果 。
- 宛小昂韩世辉
- 关键词:变化盲视认知心理学
- 不应效应和波形相异交迭——知觉组织神经基础的可能解释?
- 将视野中离散的物体知觉成有规律的知觉单元是人类知觉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但是知觉组织的神经生理基础仍然没有被很好的了解。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s)考察知觉组织相关的神经活动是否由不应效应(呈现时间相...
- 秦军刚韩世辉
- 关键词:知觉组织接近性
- 文献传递
- 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0年
- 本文回顾了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假说,并对应用自我面孔识别和自我参照效应范式的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研究进行综述。
- 朱虹贾竑晓韩世辉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参照效应
- 儿童观看卡通片激活内侧前额皮层被引量:11
- 2007年
- 成人的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参与加工真实人物而非虚拟人造角色的心理活动.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加迷恋卡通形象,本文研究儿童的MPFC活动是否也能区分加工真实人物和虚拟人造角色的心理活动.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测量10岁儿童观看电影和卡通片段时候的大脑激活情况,其中电影和卡通分别代表真实和虚拟生活场景.结果发现,与成人不同,儿童的MPFC在观看描述类似事件的真实人物和虚拟角色的时候都会被激活.这些结果表明,10岁左右的儿童观看虚拟现实中的人造角色时,其MPFC可以被自动激活,这与成人的MPFC活动不同.
- 韩世辉蒋毅许晓婧Glyn W.Humphreys
-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心理理论儿童卡通
- 自我构念启动调节静息态神经活动
- 文化心理学和文化神经科学研究证明自我构念启动调节特定任务中的行为反应和相关的神经活动。本实验研究自我构念启动对静息态大脑活动中的影响。实验中,首先让被试判断句子中是否包含"我"或者"我们&q...
- 汪晨波韩世辉
- 关键词:文化静息态
- 对自我与亲密他人认知神经加工的性别差异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出男性更倾向于发展出独立型自我构念——对自我的表征是与他人分离的,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发展出互倚型自我构念——对自我的表征与亲密他人有很大的重叠。为了研究对自我与亲密他人认知神经加工上的性别差异,我们运用功...
- 王刚韩世辉
- 关键词:性别自我构念功能磁共振成像尾状核
- 死亡提醒调节个体对他人疼痛共情的神经活动
- 行为研究已表明与死亡有关的想法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然而,死亡提醒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人们在社会交互时的神经活动却仍不清楚。本研究使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正常成年人在必死性凸显启动前后知觉他人疼痛过程的神经活动。...
- 罗思阳石振昊左向宇韩世辉
- 关键词:共情前扣带回
- 视知觉组织和选择性注意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 韩世辉毛利华蒋毅
- 该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等脑成像技术,研究知觉组织和选择性注意及其它相关认知功能神经机制,研究对象包括正常成年人、儿童以及脑损伤病人。研究工作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阐明了不同知觉组织的神经基础、大脑不...
- 关键词:
- 关键词:知觉组织认知神经机制
- 自我与父母面孔识别在事件相关电位P2和P3成分的性别差异
- 本研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的两种Odd Ball范式变式对12名被试(男女各半)进行自己与父母这三类面孔的识别任务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在实验一中,向被试呈现面孔碎片(目标刺激,发生概率12%)、自己与父母的面孔...
- 王今昭韩世辉
- 关键词:自我面孔识别事件相关电位ODDP2P3
- 如何削减共情神经反应的同种族偏向?认知策略和群间关系的操作
- 近年来的脑成像研究发现,相比于异种族,人们更容易对同种族产生共情神经反应。本研究探讨了这种共情的同种族偏向可否通过认知策略或社会关系的调节得以削减。实验1让中国被试对黄种人和白种人的中性或疼痛表情的面孔进行种族判断,同时...
- 盛峰韩世辉
- 关键词:共情事件相关电位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