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靳耀峰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蛋白
  • 4篇基因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3篇癌组织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婴幼儿血管瘤
  • 2篇食管
  • 2篇天疱疮
  • 2篇突变
  • 2篇热休克
  • 2篇热休克蛋白
  • 2篇热休克蛋白7...
  • 2篇肿瘤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医学院

作者

  • 13篇靳耀峰
  • 3篇王康敏
  • 3篇王原
  • 2篇孙润芹
  • 2篇马莉
  • 2篇黄莺
  • 2篇黄芳
  • 2篇陈静宏
  • 1篇张晋
  • 1篇李伯埙
  • 1篇罗花南
  • 1篇冯义国
  • 1篇康安静
  • 1篇成颖
  • 1篇苏文秀
  • 1篇马丽
  • 1篇任晓勇
  • 1篇张丹杰
  • 1篇张青
  • 1篇鲁晓岚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癌症进展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误位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P53蛋白误位和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探讨P53基因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用PCR-...
王康敏靳耀峰王原孙润芹
关键词:血管瘤C-MYC基因突变基因扩增
文献传递
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检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以探讨p53基因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用PCR-SSCP技术分析筛选并经测序,检测了25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外显子4~6的变化情况。结果 P53蛋白着色部位在肥大细胞胞浆内。增生期血管瘤中着色的肥大细胞数为31.18±9.08/HPF,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基因第4外显子PCR产物电泳条带异常者16例,经测序后发现14例为错义突变。第5、6外显子PCR产物中电泳条带异常者4例,经测序后发现1例第6外显子为同义突变。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误位可能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王康敏马莉靳耀峰王原孙润芹黄莺孙亚丽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P53蛋白基因突变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天疱疮患者皮肤组织热休克蛋白70的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通过对天疱疮患者皮肤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探讨HSP70在皮肤组织表达与天疱疮发病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天疱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2例天疱疮患者皮肤组织HSP70,以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进行HSP70测定。结果天疱疮患者水泡部位HSP70表达阳性细胞数>75%,相比正常皮肤HSP70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2,P<0.01),天疱疮患者炎性部位HSP70表达阳性细胞数>50%,相比正常皮肤HSP70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3,P<0.01)。结论天疱疮患者水泡部位以及水泡附近炎性细胞HSP70的异常增高表达,为HSP70参与天疱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黄芳靳耀峰卢杰李思鹏张婷冯义国陈静宏耿燕
关键词:天疱疮热休克蛋白70发病机制
结节型淀粉样变
2009年
患者女,48岁。 主诉:下肢黄色结节14年。 现病史:1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下肢出现棕黄色斑块,逐渐增大形成结节,无自觉症状。4年前左下肢亦出现类似皮损。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
耿松梅李伯埙靳耀峰
关键词:淀粉样变结节型
嗜酸粒细胞性中耳炎一例被引量:4
2017年
嗜酸粒细胞性中耳炎(eosinophilic otitis media,EOM)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少见的、难治的中耳炎类型,以中耳大量黄色黏稠分泌物、患者多伴有支气管哮喘和鼻息肉病为临床特征[1].目前EOM在我国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2012)中尚未提及[2],我们通过回顾分析1例EO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这一特殊类型的中耳炎进行总结,以期丰富临床医生对中耳炎的深入认识.
张玉忠陈耔辰徐勇杨军靳耀峰张磊王军利张青许珉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手术分型鼻息肉病
PCDH8基因甲基化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EC)组织中PCDH8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EC患者的EC组织标本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CDH8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PCDH8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癌旁组织中可见大量细胞的细胞膜被染成黄色。EC组织中的PCDH8蛋白的高表达率为28.4%(21/74),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4.9%(4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组织中PCDH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87.8%(65/7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6.2%(1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DH8蛋白的高表达情况与E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WHO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关(P﹥0.05)。PCDH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E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WHO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但是与EC患者的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PCDH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和治疗食管癌的潜在靶点。
张晋张丹杰李少民靳耀峰王原
关键词:食管癌甲基化抑癌基因
AID调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BCL6基因DNA甲基化状态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活化诱导的胞嘧啶脱氨基酶(Activation-induced cytosine deaminase,AID)通过脱氨基作用可将胞嘧啶(C)或者甲基化的胞嘧啶(5mC)转换成尿嘧啶(U),被识别为胸腺嘧啶(T)...
焦俊娜靳耀峰张华郑铭喆赵小惠张萍季延红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IDBCL6DNMT1
文献传递
喉癌组织中HPV16/18E6、p53和EZH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检测HPV16/18E6、p53和EZH2在喉鳞状细胞癌(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78例喉癌、15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声带息肉中HPV16/18E6、p53和EZH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的表达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喉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声带息肉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37/78)、20.0%(3/15)和0(0/20);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3%(47/78)、33.3%(5/15)和0(0/20);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4%(51/78)、40.0%(6/15)和5.0%(1/20),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E6、EZH2的阳性表达率均随肿瘤T分期升高而增高(P<0.05);淋巴结转移组HPV16/18E6、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53阳性表达率随分化程度升高而增高(P<0.05)。p53和EZH2阳性表达表达一致(kappa值=0.451,P<0.05)。结论 HPV16/18E6、p53和EZH2蛋白表达与喉癌的发生关系密切。EZH2过表达与p53失活有关,二者在促进喉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任晓勇罗花南成颖靳耀峰常换换康全清
关键词:喉肿瘤HPV16P53EZH2免疫组织化学
热休克蛋白70在天疱疮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HSP70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表达与天疱疮发病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天疱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天疱疮患者PBMC中HSP70 mRNA含量;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天疱疮患者外周血血清HSP70含量,同时以健康人为对照。ELISA方法测定天疱疮血清抗Dsg1和抗Dsg3滴度。结果天疱疮患者PBMC中HSP70 mRNA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并且寻常型(PV)组的表达显著高于落叶型(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HSP70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并且PV组的表达显著高于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Dsg1阳性结果与PF组HSP70 mRNA的表达和HSP70存在线性相关;抗Dsg3阳性结果与PV组HSP70 mRNA的表达和HSP70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HSP70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天疱疮的致病过程,HSP70有可能如抗Dsg一样,与天疱疮的发生、恶化、好转以及复发成正相关,可能成为诊断和监测天疱疮的一个新指标。
黄芳魏雅风靳耀峰周淑茹骆艳妮陈静宏
关键词:天疱疮热休克蛋白70发病机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总细菌、大肠杆菌、梭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6种细菌的差异,并探究菌群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IBS-D患者20例及健康体检者16名。收集其肠道黏膜标本,制成冰冻切片后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对肠黏膜相关细菌进行观察计数,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IBS-D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菌主要定植在黏膜表面及与之相邻的黏液层中,仅个别患者有极少量的细菌定植在黏膜深处的固有层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肠黏膜相关菌群中的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拟杆菌和梭菌属数量明显增多(P<0.05),双歧杆菌数量则明显减少(P<0.05),但二者在乳酸菌的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固有层中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BS-D中,腹痛程度评分与大肠杆菌数量、排便次数、乳酸菌的数量、对大便的满意情况与双歧杆菌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他细菌的数量与其他IBS-D症状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显著改变,总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梭菌属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均产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则与IBS-D某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深皓钟文婷鲁晓岚史海涛赵刚张静靳耀峰王双妮赵红莉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荧光原位杂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