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怀龙

作品数:92 被引量:424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0篇再灌注
  • 39篇灌注
  • 36篇缺血
  • 33篇再灌注损伤
  • 30篇灌注损伤
  • 29篇脑缺血
  • 26篇蛋白
  • 21篇缺血再灌注
  • 21篇细胞
  • 21篇脑缺血再灌注
  • 19篇海马
  • 18篇电针
  • 16篇电针预处理
  • 16篇预处理
  • 16篇术后
  • 15篇老龄
  • 13篇蛋白质
  • 13篇疗法
  • 12篇电刺激
  • 11篇电刺激疗法

机构

  • 47篇青岛大学
  • 47篇青岛市市立医...
  • 13篇大连医科大学
  • 8篇潍坊医学院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烟台市烟台山...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济南市第五人...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平度市人民医...
  • 1篇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 92篇陈怀龙
  • 77篇王明山
  • 40篇时飞
  • 23篇毕燕琳
  • 19篇孙立新
  • 18篇张高峰
  • 15篇马福国
  • 14篇王彬
  • 8篇尹曾
  • 7篇刘孝洁
  • 7篇林旭
  • 4篇李井柱
  • 4篇孙晓鹏
  • 4篇王红
  • 4篇秦伟伟
  • 4篇王培
  • 3篇刘玉秋
  • 3篇刘志林
  • 3篇齐慧
  • 3篇孙晓鹏

传媒

  • 41篇中华麻醉学杂...
  • 8篇国际麻醉学与...
  • 7篇临床麻醉学杂...
  • 3篇中国针灸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精准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妇产科临...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3
  • 15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10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胶质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创伤性脑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2年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一般是指外部机械性暴力或投射物导致的创伤性结构损伤和脑功能障碍[1]。TBI后首先引起脑实质受损、脑出血和轴突剪切,诱发炎症、氧化应激、代谢紊乱和中枢神经细胞死亡,最终造成神经损伤、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血脑屏障损伤以及周围脑肿胀[2]。炎性反应在TBI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对于改善TBI后神经功能至关重要。小胶质细胞是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常驻免疫细胞。
刘文洁刘志林王明山陈怀龙张高峰董瑞
关键词:脑损伤创伤性外泌体小神经胶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趋化因子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复合全麻组(P组),穴位电刺激+异丙酚复合全麻组(EP组)从麻醉诱导前30min至术毕行持续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电刺激,以刺激频率2Hz和100Hz的疏密波进行交替刺激,刺激强度8—12mA。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芬太尼1.5μg/kg、维库溴铵0.12mg/kg,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5μg/ml);麻醉维持:以0.1μg/ml幅度增加或降低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维持BIS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mg和芬太尼0.05~0.1mg。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前、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记录HR、MAP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记录芬太尼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电刺激30min、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EP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低于P组(P〈0.01);两组MAP和HR均波动在正常范围;两组间各时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EP组电刺激30min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下降(P〈0.05),P组术中探查时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减少芬太尼用量。
王明山陈怀龙毕燕琳时飞
关键词:电刺激疗法药物释放系统芬太尼
小胶质细胞及其外泌体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小胶质细胞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等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对于小胶质细胞活化产生的外泌体参与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外泌体的作用并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对于小胶质细胞的特点、功能、小胶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特点和功能及其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单凯悦董瑞张高峰陈怀龙王炳琪王明山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外泌体
浅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浅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6BL6小鼠120只,体重20~30g,7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4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浅低温组(H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5min时恢复脑血流的方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组于再灌注即刻行体表降温,维持直肠温度32~34qc3h;I/R组和S组维持直肠温度36.8~37.2℃。分别于再灌注6、12、24和72h时取10只小鼠,取海马,TUNEL染色法进行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计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PERK(p-PERK)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H组各时点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升高,P—PERK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H组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降低,p-PERK表达下调(P〈0.05)。结论浅低温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PERK活性,从而减轻内质网应激反应,减轻脑损伤。
赵杰陈怀龙马福国时飞王明山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内质网应激海马
老龄大鼠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机制及干预措施
王明山时飞陈怀龙张高峰林旭于春锐
该项目所属学科:麻醉学。该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青岛市民生科技计划。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在中国其患病率约占75%~78%,老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防治
缺血性脑损伤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脑组织失去功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当前关于应用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研究逐渐展开,其发挥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可对缺血性脑损伤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如炎性生化反应标志物、神经系统血清标志物、非编码RNA、血清铁蛋白等的现阶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静燕符丽董瑞张高峰陈怀龙王明山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生物标志物
针刺对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概况被引量:5
2009年
王明山马福国陈怀龙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针刺疗法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3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I/R组、电针预处理组(E组)(n=31)。S组仅分离大鼠颈部血管,不进行阻闭;I/R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I/R损伤模型;E组于造模前连续5 d给予电针刺激百会穴,最后1次针刺结束24 h后同I/R组处理。于再灌注后6、24、48 h按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取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区组织,采用Tunel法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率,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分离神经细胞线粒体和胞浆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上Mfn2及胞浆中Cyt 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分组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影响(F=235.53,P<0.05)。时间、分组、时间与分组交互作用对神经细胞凋亡率、线粒体上Mfn2及胞浆中Cyt C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影响(F=13.71~2019.71,P<0.05);与S组比较,I/R组和E组再灌注后6、24、48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细胞凋亡率及胞浆中Cyt C水平均显著升高,线粒体上Mfn2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S组相比,I/R组和E组再灌注后24 h线粒体分裂,膜间隙肿胀,线粒体嵴模糊或消失;与I/R组比较,E组再灌注后6、24、48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细胞凋亡率及胞浆中Cyt C水平显著降低,线粒体上Mfn2水平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24 h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减轻。结论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区线粒体上Mfn2表达,增强线粒体融合有关。
丁娜袁阳王明山王明山陈怀龙陈怀龙时飞
关键词:电刺激疗法再灌注损伤线粒体蛋白质类细胞色素C类
丙泊酚复合七氟醚麻醉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七氟醚麻醉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1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观察组行丙泊酚1.0~2.0μg/mL输注、1.0MAC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对照组以丙泊酚2.0~4.0μg/mL输注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及POCD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cU入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T0)比较,两组体外循环(CPB)开始后30min(T1)、CPB结束时(T2)、术后6h(T3)时血浆一氧化氮(NO)显著较低,cTnI、CK—MB、NSE、S-100β蛋白水平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T2、T3时NO水平显著高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h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POCD发生率为15.09%(8/53),明显低于对照组34.62%(18/52)(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醚麻醉、丙泊酚麻醉均会损伤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引发心肌再灌注损伤,影响患者认知功能,但前者程度更轻,术后POCD发生率显著较低。
刘志林邹鑫王彬陈怀龙
关键词:麻醉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被引量:45
2006年
Although precise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has not be elucidated completely,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to decrease the requirement of volatile anesthetic and opioid perioperately.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related technique have been used in preoperative sedation,postoperative analgesia,prevention and cure of nausea and vomitting.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the related technique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陈怀龙王明山王世端
关键词:针刺麻醉针药复合麻醉针刺辅助麻醉分子生物学麻醉技术综合麻醉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