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江

作品数:33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2篇骨折
  • 11篇股骨
  • 9篇手术
  • 7篇转子间
  • 7篇转子间骨折
  • 7篇内固定
  • 7篇股骨转子
  • 6篇术后
  • 6篇髓内
  • 6篇股骨转子间
  • 6篇股骨转子间骨...
  • 5篇髓内钉
  • 4篇胫骨
  • 4篇微创
  • 4篇螺钉
  • 4篇老年
  • 3篇腰椎
  • 3篇踝骨
  • 3篇踝骨折
  • 3篇疗效

机构

  • 33篇成都大学

作者

  • 33篇郑江
  • 20篇李开南
  • 13篇陈尔东
  • 11篇赵平
  • 7篇汪学军
  • 7篇陈明灿
  • 6篇龙涛
  • 6篇彭超
  • 6篇胡正霞
  • 6篇母建松
  • 6篇樊守刚
  • 5篇兰海
  • 4篇张进军
  • 3篇何志勇
  • 2篇刘都礼
  • 2篇刘莉
  • 1篇何智勇
  • 1篇悄镭勇

传媒

  • 4篇重庆医学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胫腓韧带损伤伴下胫腓不稳的临床疗效分析
郑江
静脉自控镇痛与多模镇痛对跟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常常导致严重的术后疼痛[1,2]。目前已有多种方法来处理这种骨折术后导致的疼痛,以使患者在术后尽可能的感到舒适,譬如,持续性周围神经阻滞、患者自控镇痛泵以及口服和静脉麻醉药的联合使用。目前对特定类型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A)与多模式镇痛的镇痛效果比较研究资料尚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比较研究PCA与多模式镇痛二者对单纯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
郑江赵平陈尔东李开南
关键词:跟骨骨折静脉自控镇痛术后镇痛效果静脉麻醉药周围神经阻滞镇痛方式
136例老年高能量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明确高能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高能量创伤老年患者319例,排除伴有外伤性脑损伤及伴有神经症状的脊柱损伤患者。分为骨折组及对照组:骨折组136例,有股骨转子间骨折,平均年龄(70.84±8.06)岁。对照组183例,无股骨转子间骨折,平均年龄(69.09±7.64)岁。记录患者的住院死亡率,6个月及1年死亡率,并发症,ICU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情况,伴随骨折,手术干预情况。采用x^2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t检验、KaplanMeier评估法以及Cox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住院死亡率、6个月死亡率、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能量股骨骨折的老年患者并发症增加(P<0.05),多伴有长骨骨折(P<0.05)和非长骨骨折(P<0.05),更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P<0.05),住院时间较长(P<0.05),两组患者平均ICU天数相似。结论高能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并没有增加死亡率。对这一群体,伴随损伤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郑江赵平陈尔东李开南
关键词:老年
3D打印技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盆骨折模型,指导手术设计并进行预手术,分析3D打印技术辅助下骨盆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例复杂骨盆骨折(Tile分型C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
赵平龙涛陈尔东郑江胡正霞彭超樊守刚李开南
关键词:骨盆内固定
腰椎后路经皮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影响竖脊肌形态学改变的比较被引量:11
2010年
背景: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效果的比较,目前仅涉及患者症状、体征、切口大小及手术出血量、术后影像学等方面的变化,无法确切表达微创优点。目的:以竖脊肌组织病理学变化为量化标准,比较经皮微创与传统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的效果。方法:24只兔随机分为3组,开放手术组自髂棘平面起沿棘突向头侧端做7cm皮肤切口,沿棘突两旁剥离竖脊肌,牵开竖脊肌,维持0.5h和一定压力;微创组在第5,7腰椎棘突中线旁两侧0.5~1.0cm分别插入导针至腰椎板位置,沿导针置入逐级扩张和工作通道,器械到位后维持0.5h;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3d、1,2,3周及1,3,6个月,取手术区域椎板附近深部竖脊肌肌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开放手术组早期呈现不同程度的横纹肌细胞间水肿、炎细胞浸润、蜡样变性及液化性坏死,肌组织的坏死逐渐明显,并出现片状的小群状肌萎缩或肌纤维同型化,后期主要是肌纤维同型性成群、萎缩、大小变异以及少量中央核肌纤维再生,明显的脂肪浸润、单核增生、间质浸润以及瘢痕形成;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与光镜结果一致,可见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溶解,线粒体肿胀,脂肪变性,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微创组早期呈现轻度炎细胞浸润,肌组织坏死不明显,后期肌纤维大小及构成比例接近正常对照组,瘢痕化、脂肪化也不明显。提示手术创伤程度与竖脊肌的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经皮微创手术可以明显降低腰椎后路手术对于竖脊肌肉的损伤。
郑江李开南刘莉刘都礼
关键词:竖脊肌组织病理学经皮微创
D-二聚体对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7、28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13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同时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作为标准检查。规定血浆D-D水平大于5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结果 413名患者中彩超检出48例(11.6%)有急性DVT,D-D检测敏感度93.8%,特异度97.0%,准确度96.6%,阳性预测值80.4%,阴性预测值99.2%,χ2检验P=0.057,D-D水平与彩超具有基本相同的检出率。DVT阳性患者术后第3天平均D-D水平为(743±216)ng/mL,术后第7天为(2 319±563)ng/mL,术后第28天为(2 448±635)ng/m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检测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骨折术后DVT形成,D-D检测是一种有效而灵敏的方法。
郑江李开南赵平汪学军母建松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转子间骨折D-二聚体
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在不全瘫痪侧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在不全瘫痪侧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9例不全瘫痪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30个月,平均(21.89±6.30)个月;切口长度为5.0~6.7 cm,平均(5.87±0.57)cm;手术时间为50~118 min,平均(76.78±20.3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0 ml,平均(297.78±141.58)ml;输血量为0~200 ml,平均(77.78±93.91)ml。术后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39°~49°,平均(43.89±3.41)°;前倾角为10°~16°,平均(12.67±2.12)°;术后下床时间为1~2 d,平均(1.44±0.53)d。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89±5.95)分,末次随访时为(81.67±4.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应用于不全瘫痪侧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有利于促进患者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处理该类骨折的一种理想方式。
郑江陈尔东陈明灿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不全瘫全髋关节置换
经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股骨头骨折手术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具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的双侧髋部进行解剖,观察其前内侧主要肌肉、韧带、血管及神经的解剖结构、走行特点等。在4具新鲜冰冻成人标本的双侧髋部模拟前内侧开窗入路,确定术中需剥离的肌肉及韧带的牵拉方向,观察显露的血管、神经,并确定其牵拉及保护方法,评估此入路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治疗的12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5岁(范围:37~59岁)。PipkinⅠ型8例,Ⅱ型4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效果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解剖学方面,在尸体标本上行前内侧开窗入路显露股骨头,观察窗口内上界为耻骨体(髋臼前下部),外上界为髂肌及腰大肌,外侧界为股直肌、股血管,下界为旋股内侧动静脉横支,内侧界为耻骨肌、短收肌及长收肌,窗口内见耻骨韧带及髂股韧带,切开关节囊活动髋关节可在窗口内见股骨头前方4个象限。临床研究方面,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7.5 min(范围:90~135 min);术中出血量115.0 ml(范围:85~150 ml)。患者术后随访18.6个月(范围:12~28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44.2 d(范围:120~180 d);末次随访时按Thompson-Epstein标准评定疗效,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髋关节Harris评分85.1分(范围:75~93分)。结论经前内侧开窗入路行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是可行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王郑浩李开南兰海陈尔东郑江
关键词:股骨头骨折
微创脊柱手术时椎弓根的体表定位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棘突顶端上下缘与椎弓根中心点水平面垂直距离的关系,为微创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椎弓根的体表定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具完整脊柱骨标本,测量标本两侧胸11~腰2椎弓根中心点与棘突旁开距离(CO)、棘突上、下缘至椎弓根中心点水平面垂直距离(AC、BC),以棘突顶端的上、下缘为参照点确定椎弓根的最佳体表投影点。选取20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椎体骨折男性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37.6岁。损伤部位:胸11、胸12、腰1、腰2骨折椎体各5例。以棘突顶端上缘点为确定椎弓根中心的参考点,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相应椎体Cobb角。结果男、女性各椎体左右两侧CO、AC、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组间相同椎体CO和BO及胸11、胸12椎体的A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1、腰2椎体的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或女性胸11~腰2的CO依次变大、AC和BC逐渐减小,各椎体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应用显示,术前、术后相应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顶端上缘为确定椎弓根中心点的最佳参照点,微创脊柱内固定术体表定位椎弓根时应根据性别和具体骨折椎体确定进针点。
李开南汪学军张进军何志勇母建松兰海郑江
关键词:棘突椎弓根微创脊柱内固定术
伴跖内翻患者拇外翻术后畸形复发的影像学评估
目的 利用影像学方法评估伴跖内翻患者拇外翻术后畸形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8至2015年共254例拇外翻手术患者.记录患者术前至术后随访期间X线上的拇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跖骨内翻角.第一跖骨内翻角大于...
郑江
关键词:复发影像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