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娟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资助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骨髓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单核细胞白血...
  • 2篇地西他滨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造血
  • 2篇全反式
  • 2篇全反式维甲酸
  • 2篇维甲酸
  • 2篇粒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急性
  • 2篇骨髓瘤

机构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武汉市中心医...
  • 1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赵娟
  • 6篇邹萍
  • 5篇王红祥
  • 4篇陈智超
  • 4篇王利
  • 3篇邵菁
  • 3篇陈莉
  • 2篇郭丽银
  • 2篇李秋柏
  • 2篇赵湜
  • 2篇张文静
  • 1篇李尊昌
  • 1篇樊丽华
  • 1篇孙明东
  • 1篇孔繁聪
  • 1篇罗毅
  • 1篇俞钶
  • 1篇游泳
  • 1篇王晓聪
  • 1篇田小龙

传媒

  • 5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西他滨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被引量:4
2012年
近5年,地西他滨(商品名为达珂)被批准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截止目前,国外仅有几十例地西他滨治疗CMML的报道,显示了一定的疗效,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赵湜王利王红祥赵娟
关键词:白血病慢性地西他滨
5-氮杂-2′-脱氧胞苷联合曲古霉素 A 对高糖诱导下胰岛 β 细胞的增殖及 PDX-1 甲基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高糖诱导下应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 C)和曲古霉素A(TSA)对胰岛β细胞NIT-1细胞株增殖及PDX-1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胰岛β细胞株予33.3 mmol/L葡萄糖浓度处理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NC)组、高糖诱导(HG)组、5-Aza-d C干预组、TSA干预组、5-Aza-d C+TSA联合干预组,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胰岛素释放水平、PDX-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5-Aza-d C和TSA单独或联合干预可增加NIT-1细胞增殖率和胰岛素分泌量,降低PDX-1启动子区甲基化产物,增加PDX-1 m RNA相对表达量,并且联合组比单药组效果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5-Aza-d C和TSA可以激活高糖诱导下失表达的PDX-1,进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两药联合具有协同效应。
张文静王利陈莉郭丽银赵娟邵菁王红祥
关键词:高浓度葡萄糖曲古霉素A
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性,78岁。因“发热咳嗽1周”至医院就诊。患者因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9℃,当地医院使用抗生素(青霉素类)3天,症状无明显改善。体格检查:Bp120/70mmHg,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或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轻度充血。双肺未闻及罗音,HR7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王红祥王利陈莉赵娟邵菁陈智超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塞米松治疗全反式维甲酸相关性Sweet综合征二例报告被引量:3
2007年
赵娟陈智超李秋柏邹萍
关键词:地塞米松早幼粒细胞全反式维甲酸SWEET综合征
地西他滨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二例被引量:2
2011年
例1,女,72岁。2010年5月在外院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升高(11.53×10^9/L),单核细胞比例升高(具体不详),未予注意。2010年7月来我院查血常规示WBC14.31×10^9/L,HGB139g/L,
王利王红祥赵娟赵湜
关键词: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地西他滨白细胞升高血常规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对照试验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ITP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组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对照组在服用达那唑14 d后如血小板仍≤20×109/L,加用rhTPO皮下注射,1.0μg/kg,疗程14 d。2组在整个试验阶段均服用达那唑,0.2 g,每日3次。结果:试验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8.0(4.0~15.0)×109/L,用rhTPO后血小板最高值为100.0(49.0~118.5)×109/L,与用药前相比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开始治疗后28 d,血小板计数降至39.0(22.0~68.5)×109/L。对照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0(4.0~10.0)×109/L,第1阶段(1~14 d)仅用达那唑治疗血小板最高值为33.0(23.0~72.0)×109/L。第2阶段(14~28 d)加用rhTPO,血小板计数最高值为111.5(60.0~152.0)×109/L,与用药前及第1阶段最高值相比均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至42 d降至33.0(22.5~46.0)×109/L。近期有效率84.2%,其中显效47.4%,良效36.8%。不良反应轻微,仅2例出现头痛,未发现有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结论:rhT-PO治疗ITP短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赵娟邹萍罗毅王晓聪洪梅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血小板生成素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OPG检测及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OPG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骨病、预后的关系,初步探索其在MM骨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分别检测28例MM患者和28例对照组的血清中OPG的水平。结果:MM患者的血清OPG水平为(222.4±114.8)pg/m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0~1个骨损组血清OPG水平为(312.4±129.6)pg/ml,而2~3个骨损组为(179.0±59.4)pg/ml,0~1个骨损组明显高于2~3个骨损组(P〈0.01)。MM患者血清OPG水平与β2-微球蛋白相关(P〈0.01),与球蛋白相关(P〈0.01),与白蛋白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免疫学分型、血红蛋白、血钙未发现有相关性。结论:MM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且其降低程度与骨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OPG水平与β2-微球蛋白呈负相关,提示血清OPG水平可能对MM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俞钶陈智超李秋柏赵娟田小龙孔繁聪邹菁游泳邹萍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OPG骨病预后
15例骨髓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骨髓坏死(BMN)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5例BMN患者的原发病诊断、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并做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3例并发于恶性疾病,其中7例为血液恶性肿瘤,6例为实体瘤或骨髓转移癌;2例并发于非恶性疾病,其中1例为严重感染,另1例为弥漫性血管内出血。最显著的临床特点依次为:发热9例,出血7例,淋巴结肿大7例,肝脾肿大6例,骨痛5例。最常见的实验室异常指标依次为贫血15例,血小板减少12例,乳酸脱氢酶升高7例。骨髓涂片可见典型的坏死改变。8例(原发病均为恶性疾病)在确诊后短期内死亡,2例在原发病(原发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严重感染)控制后BMN痊愈,5例失访。结论:恶性血液肿瘤和恶性转移瘤是BMN的最常见病因,恶性肿瘤BMN生存期短,预后差;非恶性疾病BMN在原发病控制后可缓解。
赵娟邹萍樊丽华熊蓓
关键词:肿瘤骨髓坏死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是一种C-C趋化因子,由骨髓瘤细胞产生,通过剂量依赖性途经直接刺激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刺激浆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存活,促进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增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MIP-1α蛋白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浆中较高,并与疾病的分期及活动状况有关。本文就MIP-1α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赵娟邹萍陈智超
关键词:巨噬细胞炎性蛋白多发性骨髓瘤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联合应用ATRA和As2O3治疗的55例AP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所需时间、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独应用ATRA组31例和As2O3组26例进行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方法为ATRA25mg·m-2.d-1,As2O30.16mg·kg-1.d-1直至CR,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良反应调整ATRA和As2O3的剂量。结果:联合用药组与单独应用ATRA、As2O3组相比,CR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3%、83.9%、84.6%,均P>0.05);联合用药组获得CR所需的时间短于单独用药组(平均时间分别为25d、47d、41d,均P<0.05),早期死亡率亦低于单独用药组(分别为3.6%、12.9%、11.5%,均P<0.05),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并未增加。结论:联合用药诱导初发APL缓解的疗效优于单用药组,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案。
李尊昌邹萍赵娟付洪杰孙明东刘晓丹
关键词:维甲酸砷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