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华莉

作品数:35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无锡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临床药学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5篇烧伤
  • 15篇耐药
  • 14篇杆菌
  • 14篇不动杆菌
  • 11篇分离株
  • 10篇鲍曼不动杆菌
  • 9篇基因
  • 8篇伤患者
  • 8篇烧伤患者
  • 6篇鲍氏不动杆菌
  • 5篇内酰胺
  • 5篇内酰胺类
  • 5篇酰胺类
  • 5篇耐药基因
  • 5篇氨基糖苷
  • 5篇氨基糖苷类
  • 4篇药物
  • 4篇糖苷类
  • 4篇苷类
  • 4篇耐药性

机构

  • 19篇南通大学
  • 14篇无锡市第三人...
  • 8篇无锡市克隆遗...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原子医...
  • 1篇无锡市中医院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苏州高新区人...
  • 1篇江苏省寄生虫...

作者

  • 33篇程华莉
  • 24篇潘宇红
  • 19篇黄璇
  • 17篇张烽
  • 12篇糜祖煌
  • 11篇陈蓉芳
  • 6篇卢志贤
  • 6篇朱婕
  • 5篇吕国忠
  • 5篇秦玲
  • 5篇虞俊杰
  • 4篇陈江
  • 4篇曹利民
  • 3篇陈蓉芳
  • 3篇苏青和
  • 2篇陈江
  • 2篇张烽
  • 2篇顾国忠
  • 2篇李建平
  • 2篇林萍萍

传媒

  • 6篇中华医院感染...
  • 4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放射免疫学杂...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2010年第...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聚类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通过对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亲缘性。方法对20株从烧伤患者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等常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以这些基因作为分子标记,作耐药基因聚类分析。结果20株中,blaTEM、blaCARB、aac(6')-Ⅰb、aac(6')-Ⅱ和sul1等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亲缘性分析显示有3株克隆在烧伤病房流行,并发现同一患者被同种细菌不同株同时感染。结论以耐药基因作为分子标记作聚类分析对于烧伤病房临床分离株亲缘性及传播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烽潘宇红黄璇程华莉陈蓉芳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聚类分析
150例妊娠中、晚期妇女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2004年
顾国忠程华莉王亚萍
关键词:妊娠凝血功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血栓形成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蜂毒肽的表达及其抗肝癌效应的初步评价被引量:6
2006年
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蛋白质多肽类、酶类、生物胺类和其他物质。在蜂毒的各个组分中,研究较多的是蜂毒溶血肽。蜂毒溶血肽又称蜂毒肽,最近研究表明蜂毒肽(Mel)具有较好的抗肝癌效应。Mel短肽一般直接从蜜蜂毒腺中分离或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本研究通过体外合成的Mel基因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进行融合,在大肠杆菌中实现高水平表达,得到纯度和产率满意的Mel-EGFP融合蛋白,并显示明显的抗肝癌效应,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陈江王炜煜卢志贤程华莉陈蓉芳潘宇红吴小龙祝建中曹利民
关键词:肝细胞免疫毒素类蜂毒肽
鲍曼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推定转座酶基因(tnpU)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携带推定转座酶基因(tnpU)的情况。方法用PCR方法对20株鲍曼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的tnpU进行检测,并对1株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及BLASTn比对。结果20株鲍曼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均检出tnpU基因,所测的1株tnpU序列与己在美国NCBI注册的6条tnpU序列相同。结论本组烧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tnpU阳性率高达100%,tnpU对进一步研究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
黄璇潘宇红程华莉陈蓉芳张烽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
烧伤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 研究烧伤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情况。 方法 分析来自烧伤临床的20株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检测8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 (3)-...
张烽虞俊杰程华莉陈蓉芳黄璇秦玲糜祖煌潘宇红
烧伤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
2011年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是临床常见分离菌,除能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外,还能导致各种肺外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烧伤病房,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排第3位,加之多药耐药性日益严重。
黄璇潘宇红吕国忠朱婕程华莉糜祖煌张烽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烧伤患者分离株克雷伯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广谱抗生素及消毒剂耐药基因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所携带的广谱抗生素及消毒剂耐药基因。方法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米诺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5种广谱抗生素的敏感性,PCR检测catB、cmlA、arr-2/3、tetA、tetB、smr-2、emrE、dfrA1、dfrA5、dfrA7、dfrA12、dfrA17、dfrB5、qacEΔ1-sul1和intI共15种基因。结果 20株细菌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100%、0、0和5%。tetB、qacEΔ1-sul1和intI基因检出率均为95%(19/20),其余12种基因为阴性,且一株静脉导管分离株携带了上述3种基因。结论本组鲍曼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除米诺环素外的广谱抗生素耐药严重,并携带了四环素类和消毒剂耐药基因。应规范此类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同时采取措施防止多重耐药菌株利用静脉导管在烧伤科传播。
程华莉潘宇红黄璇吕国忠朱婕糜祖煌张烽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广谱抗生素消毒剂耐药基因
临床分离的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其临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并分离临床来源的35株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观察并记录临床分布,并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的MIC值。结果:临床分离的35株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ICU感染居多,占42.86%,老年男性居多,主要来源于痰,占88.57%。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为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米诺、头孢匹胺、氨曲南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9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80%;对哌拉西捌/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加替沙星的耐药率>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3.53%、11.43%、11.43%。结论: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自身情况合理用药。
谢芬丁永娟周少丹王忠明顾建兴程华莉
关键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耐药性
刚地弓形虫主要抗原B细胞表位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筛选刚地弓形虫主要抗原B细胞表位并在原核表达载体中表达,对纯化的表位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用计算机软件BioSun、DNAstar综合分析6个弓形虫主要抗原的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二级结构、极性参数等,每一抗原分子预测2个最佳表位,设计合成24条共12对寡核苷酸,两端分别引入NocI、XhoI酶切位点,退火形成的双链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EcoRI单酶切鉴定重组质粒Epitope/pET-32c。将含有Epitope/pET-32c的BL21单菌落接种至LB肉汤培养基中培养,导入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分析重组表位蛋白与弓形虫抗原免疫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12个原核表达质粒Epitope/pET-32c,并经测序证实,在E.coliBL21有11个表位基因能有效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纯化的表位蛋白大小均在20.0kDa左右;Westernblot结果显示表位蛋白SAG2-A、SAG3-B能被弓形虫抗原免疫血清识别,且反应较强,SAG2-B为弱阳性,其余的则不能被识别。结论成功筛选到3个弓形虫B细胞表位基因,为进一步构建弓形虫复合表位抗原诊断弓形虫病奠定了基础。
曹利民潘宇红卢志贤陈江陈蓉芳程华莉姜东林司进章辉朱荫昌
关键词:弓形虫抗原B细胞表位
鲍曼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广谱抗生素及消毒剂耐药基因研究
张烽李建平糜祖煌朱婕黄璇程华莉虞俊杰潘宇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