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作品数:43 被引量:98 H指数:5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侧侧和端侧吻合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李波 顾承雄 李海涛 杨俊峰 韦华 李京倖 刘锐 黄信生 李晖 李琴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侧侧吻合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 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术后3 h、术后24 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0.666]。术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王粮山 刘长城 李波 张帆 李海涛 李晖 刘锐 杨俊峰 顾承雄关键词:血栓形成 围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急性肾损伤疗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5年 急性肾损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为主。作为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其对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肾脏的作用也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虽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院内死亡率,但是尚不清楚其能否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对于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其应用的时间窗以及应用的剂量学者们仍未达成统一意见。本文通过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整体防治中的作用机理机制,以及总结近几年关于他汀用药时间窗,用药剂量对于行CABG患者术后肾脏影响的相关文献,对围手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于行CABG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展开综述。 王家阳 于洋 张帆 李海涛 于文渊关键词:他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性肾损伤 心外膜CARTO标测指导下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评估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在心外膜标测指导下,施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33例患者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且术前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超过3000次。按照患者家属是否同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分为两组:射频组15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室壁瘤成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非射频组18例,行OPCABG+室壁瘤成形术。术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并随访,比较两组心功能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非射频组围手术期脑梗塞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患者均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射频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组间比较,射频组24h室性心律失常频次明显减少(P〈0.05)。结论心外膜CARTO标测指导下双极射频消融是一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可行的外科方法,近期临床疗效尚可,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刘长城 苏兆萍 王粮山 李波 于洋 李琴 李海涛 胡晖 吴震 方颖 韦华 顾承雄关键词:电解剖标测系统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室壁瘤 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肺灌注减轻体外循环肺组织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肺动脉灌注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TNF-αAb)减轻体外循环(CPB)肺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CPB+单纯肺动脉灌注液组(Ⅰ组)、CPB+肺动脉灌注TNF-αAb组(... 高铭鑫 张帆 李海涛 白辰 于洋关键词:体外循环 肺损伤 细胞凋亡 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 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术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非体外循环(off-pump)下室壁瘤折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筛选与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术临床疗效的已发表文献。用R version 3.2.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8篇文献入选,8项研究off-pump下室壁瘤折叠术共491例,on-pump下室壁瘤线性切除108例,off-pump组近期死亡率的合成率为2.9%(95%CI:1.6%"4.6%),与off-pump组相比,近期病死率及重要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9,95%CI:0.12"2.98)及(RR=0.21,95%CI=0.04"1.16)。结论: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off-pump行室壁瘤折叠术是安全、有效及可行的,临床上应用仍需个体化治疗。 王粮山 顾承雄 李波 李海涛 刘长城关键词:折叠术 心脏室壁瘤 非体外循环 乳内动脉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采用猪右乳内动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CVBG),评价其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12只右冠状动脉重度弥漫性狭窄的中华实验小型猪[雌雄不限,月龄7~10个月,体重(40±5)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只。实验组:采用右乳内动脉行CVBG;对照组:单纯开胸。右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8周对两组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6 h、3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移植血管血流量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前行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检测,观察两组猪心功能、移植血管血流量、移植血管通畅性和缺血心肌微循环再灌注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8周,两组左心室功能无差异。实验组行CVBG术后6 h和3个月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射血分数:52%±6%vs.44%±5%,t=-2.500,P=0.031)。实验组术后6 h、3个月移植血管血流量分别为(44.50±5.86)ml/min、(43.33±5.01)ml/min(P=0.718),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3±0.14、0.80±0.14(P=0.858)。实验组术后6 h和3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乳内动脉桥及吻合口均能顺利通过造影剂,无狭窄;施行CVBG后,经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法检测可见心肌各层的血流量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穿壁心肌:(0.33±0.05)ml(/g min)vs.(0.19±0.03)ml(/g min),P<0.05],尤其是心内膜下心肌。结论采用乳内动脉行CVBG,可改善心肌缺血的近、中期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心肌微循环而实现的。 于洋 李海涛 顾承雄 高铭鑫 张帆关键词:乳内动脉 一种心房牵拉辅助装置及心房拉钩 本发明涉及一种心房牵拉辅助装置及心房拉钩。心房牵拉辅助装置为连接支撑结构,包括胸骨牵开器固定结构件和勾线固定结构件。胸骨牵开器固定结构件具有固定于牵开器的固定臂或移动臂上的固定结构,勾线固定结构件具有用于固定组织牵拉缝线... 李海涛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在老龄化社会占很大比重,得益于血管重建术的广泛应用,大多数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病纯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CVBG)作为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方案的提出距今... 李海涛 顾承雄 于洋关键词:病理机制 文献传递 远端吻合口支撑在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将远端吻合口支撑(DAS)技术应用于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观察其对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且后降支细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和OPCABG联合DAS(OPCABG+DAS)组,各50例。术后48 h内,重点观察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术后6个月及1、2、3年复查冠状动脉CTA,主要终点事件为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5天出院。术后均无心电图证实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0.74(0.98)ng/ml、0.92(1.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值上限70倍的患者分别有3例(6%,3/50)、5例(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术后3年,两组后降支动脉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68.0%(34/50)和85.7%(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降支存在粥样硬化性病变(OR=6.513,95%CI:1.279~33.180,P=0.024)、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正常值上限70倍(OR=5.948,95%CI:1.128~31.368,P=0.036)是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DAS(OR=0.222,95%CI:0.069~0.713,P=0.011)是保护因素。结论DAS能够提高细小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率。对于后降支细小且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OPCABG联合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李海涛 李京倖 黄信生 王粮山 刘长城 顾承雄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