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承雄 作品数:212 被引量:760 H指数:13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北京市科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左主干病变不同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对比评价 2008年 目的评价真实临床环境下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我院1995年至2005年10年期间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分为金属裸支架(BMS)治疗组、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治疗组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发生率;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术后6~9个月均要求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患者每月心内科门诊就诊,记录患者心绞痛复发等情况。结果(1)自1995年至200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415例,其中1995年10月至1999年8月共有97例接受了BMS治疗,1999年9月至2005年5月共有122例接受了SES治疗,1995年至2005年共有196例接受CABG治疗;(2)CABG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BMS组及SES组,而在PCI组(包括MS组和SES组)合并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患及肺功能障碍患者比例高于CABG组;(3)BMS组、SES组及CABG组手术、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的MACCEs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9%、4.01%及10.71%,P<0.01;BMS组及SES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ABG组(分别为5d、5d及8.5d);(4)SES组造影再狭窄率显著低于BMS组(9.9%比23.6%,P<0.01);(5)平均随访1年SES组与CABG组无MACCEs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BMS组(分别为85%、84%、64%,P<0.01)。结论真实临床环境下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治疗即刻手术成功率高,PCI组围手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CABG组,SES组与CABG组1年无事件生存率类似,均显著高于BMS组。 林运 陈韵岱 宋现涛 苑飞 顾承雄 黄方炯 吕树铮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 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术后3 h、术后24 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0.666]。术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王粮山 刘长城 李波 张帆 李海涛 李晖 刘锐 杨俊峰 顾承雄关键词:血栓形成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治疗体会 2004年 黄信生 顾承雄 王盛宇 廖金文 杨俊峰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 病理特点 手术方式 主动脉瓣成形术 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了解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在药物洗脱支架对血运重建影响研究(DESIRE)数据库中,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年龄70岁以上,出院后随访>30天的冠心病患者675例,男性498例,女性177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754±355)天。随访中死亡27例(4.0%),发生 MACCE 50例(7.4%),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死亡的危险为2.750(95% CI 1.116~6.779,P=0.028);合并贫血患者死亡危险为0.385(95% CI 0.164~0.904,P=0.028);血肌酐(Cr)水平越高,死亡危险越大,肾功能减低者(Cr≥115μmol/L)死亡危险为2.963(95% CI 1.114~9.952,P=0.035),肾功能不全者(Cr≥177μmol/L)死亡危险为10.785(95% CI 2.659~78.097,P=0.000)。结论影响血运重建后老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是性别、血运重建前血红蛋白和 Cr 水平。女性、贫血和肾功能减低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远期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术前应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并加以纠正,将有利于改善血运重建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 刘小慧 康俊萍 杜昕 聂绍平 吕强 董建增 刘新民 赵希哲 顾承雄 黄方炯 吕树铮 陈方 周玉杰 马长生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血管重建术 预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107例 被引量:3 2005年 杨传瑞 张健群 顾承雄 黄国辉 宋伟 徐屹 穆军升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左心室室壁瘤 切除手术 心外膜CARTO标测指导下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评估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在心外膜标测指导下,施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33例患者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且术前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超过3000次。按照患者家属是否同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分为两组:射频组15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室壁瘤成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非射频组18例,行OPCABG+室壁瘤成形术。术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并随访,比较两组心功能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非射频组围手术期脑梗塞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患者均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射频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组间比较,射频组24h室性心律失常频次明显减少(P〈0.05)。结论心外膜CARTO标测指导下双极射频消融是一种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可行的外科方法,近期临床疗效尚可,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刘长城 苏兆萍 王粮山 李波 于洋 李琴 李海涛 胡晖 吴震 方颖 韦华 顾承雄关键词:电解剖标测系统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室壁瘤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估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196例STEMI后2周内行CABG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STEMI发生至外科再血管化的时间间隔窗,将研究对象分成Ⅰ组(≤6h,46例)、Ⅱ组(7~72h,37例)、Ⅲ组(4~7天,52例)和Ⅳ组(8~14天,61例)。分析在不同手术时间窗,患者接受CABG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住院死亡情况,评价STEM1后早期CABG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CABG术后,患者总住院病死率为9.18%(18/196),各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0.87%(5/46)、21.62%(8/37)、5.77%(3/52)、3.28%(2/61)。全组中,与生存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多为女性(61.11%对24.16%,P=0.002),多伴有心源性休克(83.33%对24.16%,P〈0.001),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显著升高[(14.1±8.4)ng/ml对(4.7±3.8)ng/ml,P〈0.001]。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女性、血清cTnI水平、肾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充分的术前管理下,将手术时间窗尽可能移至发病至少3天以后,CABG治疗STEMI的安全性、有效性更高。 吴震 顾承雄 刘长城 宋伟 韦华关键词: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分流术 预后 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高龄(≥65岁)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高龄(≥65岁)ULMCA患者427例(210例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17例行CABG),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以计算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7.0(5.2,8.1)年,校正前结果显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1.544,95%CI:1.003~2.375,P=0.048)。卒中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3.089,95%CI:1.332~7.162,P=0.009)。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HR=0.278,95%CI:0.159~0.486,P<0.001)。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545,95%CI:0.951~2.510,P=0.079)。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19,95%CI:0.314~1.222,P=0.167)。MACCE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70,95%CI:0.550~1.079;P=0.129)。经Cox多因素分析校正后,CABG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仍显著高于PCI组(P=0.048),CABG组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P=0.011),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P=0.027),主要由于PCI组较CABG组显著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P<0.001),死亡、心肌梗死经校正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较PCI治疗高龄ULMCA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升高,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升高。 玉献鹏 李宇 金泽宁 何继强 吴长燕 苑飞 黄方炯 顾承雄 孙立忠关键词: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龄 无钳缝合法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近端吻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05年 于洋 顾承雄 韦华 方颖关键词:升主动脉 缝合法 OPCAB 不停跳 冠脉搭桥 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5岁。室壁瘤位于心尖部44例,外侧壁14例,下壁20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48例,重度关闭不全30例。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壁瘤线性缝合术24例,心内膜环缩、三明治缝合术36例,心内膜环缩、左心室补片成形术18例,同期血栓清除术13例;二尖瓣成形术42例,二尖瓣置换术36例;移植旁路血管1~6支(2.5±1.5支)。结果围术期死亡5例,死于败血症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术中停机困难5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6±1.2 mm vs.68.2±4.0 mm),射血分数(45%±23%vs.34%±14%),心功能分级(NYHA,1.82±0.26级vs.3.36±0.56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例,随访率94.52%,随访时间25±8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无症状复发。心功能Ⅰ~Ⅱ级58例,Ⅲ级9例,Ⅳ级2例,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根据病理生理特点选择对心腔、血管和瓣膜全面处理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术期管理,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 黄信生 顾承雄 杨俊峰 韦华 陈长城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室壁瘤 二尖瓣关闭不全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