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克

作品数:14 被引量:1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综合征
  • 3篇蛋白尿
  • 3篇血红蛋白
  • 3篇血红蛋白尿
  • 3篇再生障碍性贫...
  • 3篇造血
  • 3篇障碍性贫血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贫血
  • 3篇基因
  • 3篇红蛋白
  • 2篇血红蛋白尿症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造血生长因子
  • 2篇增生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 2篇阵发性睡眠性
  • 2篇阵发性睡眠性...
  • 2篇阵发性睡眠性...

机构

  • 1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4篇李克
  • 12篇邵宗鸿
  • 11篇刘鸿
  • 10篇赵明峰
  • 10篇张益枝
  • 9篇陈桂彬
  • 8篇何广胜
  • 8篇施均
  • 8篇储榆林
  • 7篇杨天楹
  • 7篇和虹
  • 5篇张泓
  • 3篇郝玉书
  • 3篇宋鲁燕
  • 2篇杨崇礼
  • 2篇李莉
  • 2篇付蓉
  • 2篇钱林生
  • 2篇孙娟
  • 2篇曹增

传媒

  • 7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Chines...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7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序贯强化免疫抑制并用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被引量:52
2001年
目的 探寻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早期死亡率并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法 ,比较仅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LG/ATG)和环孢菌素A(CsA)序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SIIST) (36例 )与SIIST联合造血生长因子 (HGF) (37例 ) ,即并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红细胞生成素 (Epo)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Epo治疗SAA的疗效。结果 SIIST联合HGF治疗组和单用SIIST组比较不仅早期感染率 (分别为 2 4.3%和5 5 3% )、死亡率 (分别为 4.0 %和 16 .7% )有所降低 ,有效率 (分别为 89.2 %和 6 3.9% )有所提高 ,而且血常规、骨髓象恢复速度加快 ,成分输血脱离时间及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均优于SIIST组。两种不同HGF方案治疗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 ,均耐受良好。结论 在ALG/ATG和CsA强化免疫抑制的基础上联合HGF治疗SAA ,可降低早期死亡率、感染率 ,并获得较高的疗效。
何广胜邵宗鸿张益枝刘鸿李克宋鲁燕郑以洲陈桂彬和虹赵明峰施均张泓储榆林钱林生杨天楹杨崇礼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菌素A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因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c-kit受体的调控作用被引量:2
2000年
张泓邵宗鸿陈桂彬李克张益枝刘鸿李莉孙娟贾海蓉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因子
50例存活三年以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长期随访被引量:17
2002年
目的 评价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 (IST)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50例IST后存活 3年以上SAA患者长期随访 ,了解其造血重建 (血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 )、T淋巴细胞免疫、生活质量及治疗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IST后各随访时间 (3年、4年、5年以上 )的患者中分别有 81 .3 % (1 3例 )、86 .7% (1 3例 )、89.5 % (1 7例 )血常规正常 ,93 .4 % (1 5例 )、93 .3 % (1 4例 )、94.7% (1 8例 )骨髓象正常 ,37.5 % (6例 )、40 .0 % (6例 )、73 .7% (1 4例 )造血祖细胞培养正常 ;全部患者中有 86 .0 % (43例 )血常规正常、94.0 % (47例 )骨髓象正常、52 .0 % (2 6例 )造血祖细胞培养正常 ,88.0 % (44例 )Karnofsky评分达 1 0 0分。各随访时间共有 31例患者进行了骨髓活检 ,其中 2 6例 (83 .9% )正常 ;37例患者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 ,其中 2 9例 (78.4 % )正常。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治疗远期不良反应轻微。 2 4例患者的全部随访检查结果正常。结论 部分SAA患者经IST后 ,造血功能、T淋巴细胞免疫、生活质量可完全恢复 ,且无显著不良反应 。
何广胜邵宗鸿刘鸿张益枝陈桂彬李克宋鲁燕和虹赵明峰付蓉施均白洁张泓储榆林杨天楹杨崇礼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造血生长因子
钠氢交换蛋白基本活性亚单位相关的癌基因诊断研究
庞天翔李庆华李克李妍涵刘斌张磊马丽李彬
证明钠氢交换蛋白影响癌细胞生长、分化、移动、凋亡,它的基本活性亚单位(CHP)是生理活性的必要部分,其中亚型2被特异性表达在一些癌细胞,表达量与爱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关键词:基因诊断钠氢交换蛋白
低分子量肝素和地塞米松对PNH患者红细胞体外抑制溶血作用的研究
2002年
目的 研究低分子量肝素和地塞米松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患者红细胞体外溶血的作用。方法 采集 6例典型溶血发作的PNH患者外周血 ,采用Ham试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 (mCLST)检测单独或联合加入不同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和地塞米松后对溶血的影响 ;同时检测各种不同剂量的药物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影响。结果 ①低分子量肝素、地塞米松体外对PNH患者的红细胞均有抑制溶血的作用 ,此种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同时加入上述两种治疗量的药物时 ,对溶血的抑制作用明显加强。同时 ,在此种剂量下APTT的延长未超过 2倍。②Ham试验检测时地塞米松有抑制溶血的作用 ,mCLST检测时地塞米松随加入方法的不同对溶血的作用不同。低分子量肝素在Ham和mCLST试验中均可发挥抑制溶血的作用。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地塞米松均有抑制PNH患者红细胞溶血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治疗剂量对出凝血的影响较小 。
赵明峰邵宗鸿刘鸿李克曹增田鹏付蓉施均何广胜白洁崔振珠杨天楹
关键词: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低分子量肝素地塞米松
白血病前期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研究
2002年
目的:探索前瞻性诊断白血病前期(白前(的指标和方法。方法:彩和同期病例对照研究,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和不发作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症(a-PNHA)为对照组,分析21例白前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及其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白前与CAA、a-PNH相比较,可以有以下特点:①骨髓涂片可见或经微巨核酶标证实有淋巴样微巨核;②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③骨髓原始粒细胞≥0.020;④骨髓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阳性;⑤髓系细胞分化指数(DI)≥1.8;⑥有典型染色体核型异常;⑦姐妹染色单体分染阴性;⑧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粒-单核细胞集簇/集落>4.0。白前患者均满足条件①,并满足后7项中任2项以上(A)或满足8项中任4项以上(B);CAA和a-PNH患者皆不满足A或B条件。结论:白前在骨髓细胞形态、组织化学染色、分化抗原表达、染色体核型、细胞分裂周期、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及临床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与CAA和a-PNH有明显差异,这些特点可能会助于白前的前瞻性诊断。
陈桂彬李克
关键词:白血病前期组织化学染色
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与典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 (AA PNH综合征 )与典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临床特征的异同 ,加深对AA PNH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了 2 8例AA PNH综合征和 5 1例典型PN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 ,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AA PNH综合征与典型PNH相比 :①血栓形成、黄疸、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均较轻。②网织红细胞虽较低 ,但仍高于正常 ;骨髓涂片及活检多表现为增生减低 ,但红系比例不低 ;③各溶血指标检查阳性率均较低 ,但CD5 5、CD5 9表达异常的检出率为10 0 % ,且其在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中表达的百分率在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④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的检测 ,两组患者均无异常。⑤两组患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均反应良好。结论 AA PNH综合征虽临床表现有别于典型PNH ,但与典型PNH无本质区别 ;CD5 5、CD5 9的检测有助于提高AA
赵明峰邵宗鸿李克刘鸿张益枝施均何广胜和虹储榆林杨天楹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of preleukemia patients
2002年
Objective To explore prospectiv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eleukemia.Methods A case control study was done comparing the discrepancies o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releukemia and those with chronic aplastic anemia (CAA) or atypical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ubinuria (a-PNH).Results There were eight variables of significance: (1) lymphocytoid micromegakaryocytes in the bone marrow; (2) immature granulocyte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3) ≥2.0% myeloblasts in the bone marrow; (4) positive periodic acid schiff (PAS) stained nucleated erythrocytes; (5)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index ≥1.8; (6) typical colonal karyotypic abnormalities; (7) negative sister chromatid differentiation; (8) cluster/colony ratio of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forming units (CFU-GM)>4.0. The following criteria were assigned: A: to meet variable one and at least two of the other seven variables and B: to meet at least four of the eight variables. All of the patients with preleukemia met either A or B and none of the patients with CAA or a-PNH did. Conclusions Preleukemia is different from CAA or a-PNH. It has its ow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which may be useful for its prospective diagnosis.
施均邵宗鸿陈桂彬李克刘鸿张益枝和虹赵明峰何广胜张泓储榆林郝玉书
全文增补中
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002年
赵明峰李克闫石陈桂彬张益枝刘鸿邵宗鸿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自血回输紫外线照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单个核细胞c-kit受体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0
2000年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骨髓单个核细胞c kit受体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c kit受体蛋白 (CD117)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c kitmRNA的表达 ;细胞培养检测c kit受体的功能。结果 CD117表达率正常人为 (3.0 4± 1.49) % ,MDS患者为 (8.5 8± 5 .2 8)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RA患者为 (5 .12± 2 .13) % ,RAEB/RAEB t患者为 (10 .0 1±5 .0 7)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MDS继发白血病患者为 (32 .43± 18.16 ) %。MDS患者c kit基因mRNA表达与CD117表达相一致。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 ,在加入造血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3、红细胞生成素 (SCF +IL 3+Epo)后形成的粒 巨噬细胞集落 (CFU GM)较仅加入IL 3+Epo显著增多 (P <0 .0 5 ) ,红系爆式集落 (BFU E)数量极显著增多 ,且BFU E体积显著增大 (P <0 .0 1)。MDS患者在上述相同条件下CFU GM数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比较 ,CFU GM和BFU E数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5 )。结论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7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且与病情进展相关 ;c kitmRNA表达与CD117表达相一致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时 ,SCF协同IL 3、Epo促进造血干 /祖细胞增殖分化能?
张泓邵宗鸿陈桂彬王立张益枝李克李莉孙娟郝玉书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聚合酶链反应C-KIT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