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正炼
- 作品数:74 被引量:1,020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多尺度差异化富集及主控因素被引量:13
- 2019年
- 致密油的分布呈现大面积低丰度含油背景下局部富集的特征,亦只有在富集区内才能获得可观的商业油流。因此,甜点区的优选是致密油地质研究的重点。为分析致密油的富集规律,服务致密油甜点评价,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依托油田详实的生产数据,运用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显微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资料,并结合综合地质成图,对致密油的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的富集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占总井数22.5%的高产井产出了84.4%的油气,致密油富集程度的差异在盆地和区带尺度的分布上持续存在,并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差异化控制。在盆地尺度下,受二次运移的影响,烃源岩只能控制致密油的分布外边界,在有利烃源岩区内部无法严格约束甜点区分布。在区带尺度下,有利沉积相带控制了致密油富集区带的分布。致密油富集甜点受有利成岩相和裂缝的控制。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一套致密油富集甜点评价参数体系,为致密油甜点选区提供支持。
- 庞正炼陶士振张景建张琴袁苗吴因业张天舒杨晓萍范建玮孙菲菲
- 关键词:四川盆地非均质性
- 一种页岩原位加热产物累计产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 本文提供了一种页岩原位加热产物累计产量评价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对多个页岩样品分别进行原位加热模拟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各页岩样品的预设升温速率不同,且分别以各自升温速率加热至多个预设温度;利用页岩原位加热模拟过程中各...
- 侯连华 廖凤蓉米敬奎罗霞马行陟于志超 林森虎庞正炼张丽君于聪 赵忠英田华
- 岩性油气藏区带类型、聚集规律与勘探领域
- 岩性油气藏是当前和今后不同盆地、各类探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岩性油气藏是由岩性或物性变化形成的圈闭中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是依附于地层不整合面,通常是角度不整合,且以地层不整合面为主要圈闭要素的油气藏类型...
- 陶士振袁选俊王岚庞正炼张国生李欣
- 关键词: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勘探领域
- 文献传递
- 压力对页岩原位加热产出油气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页岩为例
- 2024年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成熟度低、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较好,原位加热开发页岩油气的潜力巨大。为了探讨原位加热过程中压力对页岩产出油气特征的影响,为原位加热开发长7段页岩油气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以长7段3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典型样品以20℃/d的升温速率进行了4组不同压力(0 MPa、2 MPa、4 MPa、8 MPa)的原位加热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加热条件下,压力变化对长7段页岩的最大产油量和产出油性质均有影响,对产出气体组成的影响更大。在4组不同压力下,长7段页岩原位加热的最大产油量为36.97~41.47 kg/t,产油量随压力增加有一定减少。随着压力增加,产出油中轻质组分增加,油品变好,其原因在于高压下有机质生成的重质油的裂解程度相对较高;当加热到450℃时,总产气量为14.28~21.05 m^(3)/t,总产气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4组实验序列产出页岩油气的气油比(289.70~427.04 m^(3)/m^(3))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大;不同气体组分随着压力增加产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烃类气体与CO_(2)的总产气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大,H_(2)产量随压力增加而明显减少,H_(2)S产量随压力增加变化较小。不同气体组分的产量随压力增加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这与加热温压范围内不同气体的形成机理、页岩对不同气体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和一些次级反应等因素有关。根据不同压力下页岩原位加热的产油量、油品、不同气体组分的产率,结合考虑油气价格与油气处理成本,提出在实施原位加热开发长7段页岩油气时应尽量保持低的生产井井底流压的建议,这一认识对长7段原位加热页岩油气开发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侯连华米敬奎罗霞于志超林森虎廖凤荣庞正炼赵忠英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
- 可溶有机质对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的定量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为了定量评价可溶有机质在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取辽河坳陷东部凸起海陆过渡相石炭系太原组典型页岩样品及其对应样品的等分样,进行双氧水氧化可溶有机质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有机碳含量、XRD衍射和低压氮气吸附测试,基于测试结果系统对比,分析可溶有机质对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质矿物晶体结构稳定,双氧水对样品处理会消耗可溶有机质并氧化低价铁的化合物(黄铁矿、菱铁矿),使其含量减少,而对其他无机矿物影响较小;海陆过渡相页岩有机质孔整体不发育,可溶有机质以分散的形式充填在无机质矿物孔隙中,充填的可溶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53.06%~90.38%,且主要充填在大孔和中孔中;可溶有机质去除后,样品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均增加,其累积增加量占原始样品的72.74%~121.83%和32.8%~52.74%。原始有机质含量以及可溶有机质占比是影响样品处理后孔容和孔面积增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张琴梁峰梁峰周尚文庞正炼
- 关键词:孔隙结构可溶有机质页岩石炭系渤海湾盆地
- 一种页岩中已生成烃量的测量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中已生成烃量的测量方法。该测量方法取密闭取心页岩岩心一分为二,一块立即进行页岩含气量测定,另一块称量后立即经二氯甲烷浸泡抽提、破碎后二氯甲烷再次抽提,再经极性更大的三氯甲烷抽提和抽提后岩石热解实验,可...
- 罗霞侯连华赵忠英林森虎张丽君庞正炼付玲黄凌孙菲菲麻伟娇许昕景辅泰张紫芸
- “进源找油”:论四川盆地非常规陆相大型页岩油气田被引量:116
- 2019年
- 源岩油气规模快速发展,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选项;陆相页岩油和气是中国源岩油气最具潜力的组成类型,是中国陆上未来"进源找油"最重要的突破对象。本文首次研判提出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和气发展,应尽快由常规构造-裂缝石油、致密灰岩与砂岩油向孔隙型页岩油气转变,重点阐述了大安寨段页岩油气4项新进展:①评价侏罗系4套富有机质页岩总生油量245×10^8t,石油总资源量172×10^8t,还有相当规模的天然气资源,既富油又富气,其中67%的油气资源集中在大安寨段;②大安寨段二亚段是侏罗系页岩油和气的"甜点段",黑色页岩厚度一般20~80m,TOC平均值大于2%,Ⅱ1~Ⅱ2型干酪根,Ro主体1.1%~1.4%,处于轻质油-凝析油气窗口,页岩储层孔隙度4%~6%,页理裂缝发育,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在50%以上,压力系数1.2~1.8,滞留烃量多为100~200mg/g·TOC,油质较轻,地层埋深较浅,具备与北美页岩油气媲美的地质工程条件;③优选出页岩油气"甜点区"评价的3项核心参数(Ro、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埋藏深度),评价出大安寨段二亚段页岩油"甜点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地区,页岩厚度20~50m,面积约2×104km2;④提出了加快页岩油和气以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核心的风险勘探和开发试验、加强全层系资源评价、加速准备先导试验技术方案等建议,力争推动侏罗系孔隙型页岩油和气突破发现。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和气新认识,可能为真正开启侏罗系源岩油气"进源找油"、规模开发新征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邹才能杨智王红岩董大忠刘洪林施振生张斌孙莎莎刘德勋李贵中吴松涛庞正炼潘松圻袁懿琳
- 关键词:页岩油资源潜力
- 致密油源储特征与聚集机理——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被引量:50
- 2016年
- 基于岩心观察、岩石样品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烃源岩样品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等方面的研究及储集岩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其埋藏及生烃史,分析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特征及储集岩特征,探究其源储组合及致密油聚集机理。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总体上为Ⅰ型和Ⅱ型,TOC值平均为4.6%,整体上为优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可划分为页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3类。芦草沟组储集岩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特征,高压压汞与核磁共振实验表明:纳米级孔喉(孔喉半径主体为50-500 nm)是储集空间的主体。储集岩可划分为泥质粉(细)砂岩、白云质粉(细)砂岩和砂屑白云岩3类。芦草沟组具有纵向上"源储共生"、横向上连续分布的源储组合关系,且烃源岩持续生烃。综合分析认为:自晚侏罗世至今,芦草沟组烃源岩大规模持续生烃增压为致密油聚集提供持续动力和物质供应,保障了石油在致密储集层中持续有效地充注聚集,形成大规模致密油资源。
- 邱振施振生董大忠卢斌张晨晨周杰王红岩熊波庞正炼郭和坤
- 关键词:储集岩吉木萨尔凹陷准噶尔盆地
- 一种计算页岩初始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页岩初始有机碳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评价区未成熟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氢指数,热模拟抽提后的总有机碳含量;根据热模拟实验数据结果,建立消除实验误差后的平均值初始总有机碳含量恢复模型;根据相同Ro条...
- 侯连华于志超罗霞赵忠英林森虎庞正炼张丽君吴松涛何坤
-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差异特征与形成机理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段3亚段(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亚段)1小层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黏土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N2低温吸附、CH_(4)等温吸附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实验,系统对比研究了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的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海相页岩气甜点段稳定分布与发育;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横向不连续,纵向多层段发育。②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处于中-高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Ⅱ_(2)-Ⅲ型为主;海相页岩气甜点段TOC较高,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以Ⅰ-Ⅱ_(1)型为主。③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黏土矿物孔隙以介孔和宏孔为主,它们控制游离气的赋存;有机质以发育微孔为主,它是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控制吸附气的赋存。海相页岩气甜点段以石英矿物为主;页岩有机质同时发育微孔和介孔,它们是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储存空间。④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以吸附气为主,平均占66.06%;海相页岩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占11.15%~43.75%。⑤海-陆过渡相和海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均受到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地质事件控制,但陆源碎屑输入对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有机质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⑥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单井最高产量达到7.9×10^(4)m^(3)/d,研究和勘探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 张琴邱振邱振董大忠赵群孔维亮董大忠高万里蔡光银李永洲庞正炼林文姬
- 关键词:海相页岩气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