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丽萍

作品数:66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0篇生物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6篇基因
  • 22篇组织因子途径
  • 21篇组织因子途径...
  • 15篇细胞
  • 12篇酵母
  • 11篇壳聚糖
  • 10篇转染
  • 9篇突变
  • 8篇TFPI
  • 7篇突变基因
  • 6篇蛋白
  • 6篇重组酵母菌
  • 6篇基因纳米粒子
  • 5篇毒性
  • 5篇血管
  • 5篇血液相
  • 5篇血液相容性
  • 5篇相容性
  • 5篇精氨酸
  • 5篇氨酸

机构

  • 62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天津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天津医院
  • 2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66篇宋丽萍
  • 60篇冷希岗
  • 37篇张海玲
  • 37篇刘兰霞
  • 29篇朱敦皖
  • 27篇董霞
  • 10篇余波
  • 8篇王海
  • 6篇马洁
  • 6篇王彭延
  • 5篇王传华
  • 5篇罗师平
  • 4篇王海燕
  • 4篇周波
  • 4篇唐丽娜
  • 4篇徐伟杰
  • 4篇姚康德
  • 4篇柏金根
  • 4篇楼莎
  • 3篇宋存先

传媒

  • 13篇国际生物医学...
  • 5篇生物医学工程...
  • 5篇生物医学工程...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天津医药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癌变.畸变....
  • 1篇第五届全国医...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10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1
  • 1篇1989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与纯化
<正>目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起始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包括动脉粥样化损伤、败血症、肿瘤、炎症等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介导的凝血及血栓形成导致相关疾病恶化甚至患者死亡。组织因子途径抑...
程旭徐伟杰宋丽萍刘兰霞董霞张海玲朱敦皖冷希岗
文献传递
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RAW264.7细胞增殖及功能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活性、吞噬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质量浓度分别为1、10、100、200μg/mL的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原始多壁碳纳米管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共育24、48、72 h,采用CellTiter-GloR发光法进行细胞活性测定,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法(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生成。选24只小鼠,雌雄不限,鼠龄5~6周,体质量18~25 g,随机分为4组,同时通过鸡红细胞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结果CellTiter-GloR发光法检测显示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只有在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比原始碳纳米管细胞毒性小,其他浓度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鸡红细胞吞噬实验证实两种碳纳米管具有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结果还显示,在碳纳米管质量浓度为1μg/mL和10μg/mL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ROS含量升高程度高于原始多壁碳纳米管,而在高浓度组(100μg/mL和200μg/mL),随着孵育时间延长,原始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ROS含量不断增加,明显高于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细胞的作用。结论两种碳纳米管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增殖并提高细胞吞噬活性;不同浓度的多壁碳纳米管与细胞相互作用时,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原始多壁碳纳米管诱导细胞内ROS升高机制不同。
董霞宋丽萍冷希岗
关键词:细胞毒性RAW264.7细胞
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的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以壳聚糖为基质研究载基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转染效率.制备载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质粒DNA的壳聚糖纳米粒子,透射电镜观察两种纳米粒子皆呈球形,光子相关色谱仪(PCS)测定显示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49 nm,粒径分布在80~250 nm 之间;载基因纳米粒子的DNA包埋效率和DNA含量分别为96%±1.38%和37%±3.0%.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地保护DNA,防止核酸酶对其的降解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转染实验表明,纳米粒子对细胞基本无毒性,其转染效率与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相近.
李大伟张海玲马洁宋丽萍郭志义冷希岗
关键词:壳聚糖基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细胞转染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载基因纳米粒子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正>目的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纳米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引起科学家和环保组织的重视。由于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有关壳糖-DNA 纳米粒子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实验选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载基因纳米粒...
刘兰霞宋春妮朱敦皖宋丽萍张海玲董霞冷希岗
文献传递
非病毒型基因载体的生物安全性被引量:1
2008年
近年来,基因载体的生物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非病毒型基因载体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非病毒型基因载体的毒性、纳米效应、血液相容性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杨健朱敦皖冷希岗张海玲宋丽萍姚康德
关键词:生物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基因传递非病毒载体
壳聚糖及其修饰物载基因纳米粒子对人初始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1年
目的 考察壳聚糖及烷基化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对人初始CD4+T细胞是否有促分化作用。方法将壳聚糖或烷基化修饰壳聚糖与去除内毒素的质粒DNA按N/P比为4:1的比例通过静电作用制备载基因纳米粒子,然后将纳米粒子与人初始CD4+T细胞共孵育,于12、24、48h以后分别取上清,离心,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IL4和IFN-y的含量。结果壳聚糖及烷基化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均未引起人初始CD4+T细胞细胞因子IL-4和IFN-y分泌量的增加。结论壳聚糖及烷基化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不会刺激人初始CD4+T细胞向Th1或Th2分化,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基因载体。
刘兰霞朱敦皖董霞宋丽萍张海玲冷希岗
关键词:壳聚糖CD4+T细胞免疫毒性
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重组蛋白的研究
冷希崗李晓征宋丽萍马洁
本研究采用PCR的方法在扩增TFPI Cdna的同时在其两端引入了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然后将此 Cdna 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bv220、Trc99A、Pkk223-3),转染大肠杆菌细胞,提取DNA进行酶切分...
关键词:
关键词:重组蛋白凝血因子
提高药物/基因肿瘤靶向性和转染效率的多肽载体及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药物/基因肿瘤靶向性和转染效率的多肽载体,所述多肽载体具有式(I)的结构:LHRHp-MPG<Sup>ΔNLS</Sup>p(I)所述多肽载体的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的多...
冷希岗刘兰霞朱琳宋丽萍董霞朱敦皖张海玲
文献传递
全血灌流免疫吸附类风湿因子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高分子吸附材料对类风湿抗体的吸附影响。方法 在大白兔胶原诱导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最新研制的高分子吸附材料体外全血灌流 2 h。结果 类风湿抗体浓度 (滴度 )普遍降低 ,清除率为 76 .6 % ,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而血液总蛋白、球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没有明显的变化 ( P >0 .0 5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类风湿因子的作用 ,对血液细胞没有影响。
宋丽萍梁伟光唐丽娜武莉俞耀庭
关键词:血液灌流
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与质粒DNA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基因纳米粒子的可行性,考察载体与质粒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开发安全高效的非病毒载体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合成了一种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NMPCS),利用复凝聚的方法制备NMPCS/DNA纳米粒子复合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手段对NMPCS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动态光散射、原子力显微镜、圆二色谱等实验对NMPCS与质粒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分析表明,改性后的壳聚糖的特征基团有显著变化,证明了亚甲基磷酸基团成功的引入。NMPCS与DNA能自组装形成类似球形的基因纳米粒子。结论壳聚糖基双亲性分子可能与细胞膜中的双亲性分子具有潜在相容性,使得载体/DNA复合物通过一种膜的去组装过程跨越细胞膜而最终表达,从而有望研制出高效的非病毒载体。
朱敦皖宋丽萍刘兰霞张海玲董霞王海柏金根姚康德冷希岗
关键词:DNA自组装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