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波
- 作品数:16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显微手术两组各18例,分析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两组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总数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行方法。
- 刘剑波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
-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引流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HBGH)引流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CT定向软通道血肿引流术治疗的110例HBGH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根据ADL分级评估预后,Ⅰ~Ⅲ级为预后良好,Ⅳ~Ⅴ级为预后不良。结果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88例(80.0%),预后不良22例。多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血肿量≥50 ml、抗生素使用时间≥7 d、入院时收缩压≥168 mmHg、脑组织中线移位≥5 mm是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肿清除率≥55%是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CT定向软通道引流术治疗HBGH效果良好,控制好血压、减少抗生素使用、提高血肿清除率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 刘剑波罗洪海曾思安钟晓坡杨超
- 关键词:血肿引流术CT定向预后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应用
- 2020年
- 目的研究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听神经瘤患者,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对照组使用常规开颅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面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67%、3.33%、53.33%,均优于对照组的73.33%、26.67%、2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显著,在保持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前提下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面神经功能保留有积极性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推广应用。
- 刘剑波
- 关键词: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后并发症面神经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3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以及锥颅置管尿激酶溶解引流手术治疗资料。结果死亡39例(10·1%),按ADI分级:Ⅰ级106例(27·4%),Ⅱ级136例(35·2%),Ⅲ级50例(13%),Ⅳ级43例(11·1%),Ⅴ级12例(3·2%)。结论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显微手术或锥孔引流手术,加强防治术后并发症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 梁永杰景英朝刘剑波
- 关键词:高血压颅内出血手术治疗
- 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60例PT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随访2年,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
- 刘剑波曾思安
-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开颅夹闭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夹闭3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并总结分析其预后。结果 35例患者共有38个动脉瘤,手术成功夹闭35个;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评分,恢复良好20例,中度病残9例,重度病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估,81~100分22例,61~80分5例,41~60分5例,31~40分2例。结论开颅夹闭手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较理想方法。
- 刘剑波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前循环夹闭术
- 微血管减压术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实施微血管减压术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指标,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手术后痊愈4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有效率96. 67%。手术后出现伤口炎症2例,耳鸣1例,口角疱疹1例,发热2例,头痛、恶心3例,并发症发生率15%。无死亡病例,亦无出现面瘫、出血、脑梗塞等并发症。经过单因素分析,年龄、患侧、性别与预后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病程、减压程度、临床分型、压迫程度与预后有直接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临床分型、压迫程度、减压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病程、临床分型、压迫程度、减压程度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的因素。
- 刘剑波
-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预后影响因素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
- 2011年
- 目的:就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共3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亚低温疗法。治疗过程中记录亚低温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肺部感染、心动过缓及颅内高压反跳导致致死性脑疝等发生情况。治疗后3月和12月分别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和生存质量。结果:根据GOS评分对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神经系统进行评分,亚低温组的神经系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亚低温组的远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具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
- 刘剑波
-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亚低温脑保护
- 浅析复杂型颅内动脉瘤发生血管内栓塞的治疗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复杂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综合使用新型球囊、颅内支架铺助栓塞技术、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探讨技术难点。结果:本组50例患者共应用支架53个,每个支架内分别填入弹簧圈1~13只,平均5.4只。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获栓塞。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微失语症状,经扩张血管、扩容、活血化瘀治疗后好转。对本组45例患者(其余5例均为2011年后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45例患者均未复发,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效果理想,且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剑波祝刚晏广李志平李百升刘清涛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微创治疗
- 神经内镜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劣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比较分析神经内镜和常规开颅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给予神经内镜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随访效果,分析两组优劣。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再次出血及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对比常规开颅手术具有显著缩短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颅内及肺部感染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剑波
- 关键词:开颅手术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