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内听道少见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13例内听道肿瘤的临床资料,依据影像学、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共发现内听道少见肿瘤7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例,内听道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迷路内神经鞘瘤1例,脑膜瘤1例,单侧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1例。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除听力下降外,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即出现面神经麻痹,CT上多可见内听道扩大、点状钙化;动脉瘤早期出现耳鸣、眩晕,CT上可见内听道"壶腹样"扩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有助于确诊;迷路内神经鞘瘤早期常出现难治性眩晕,高分辨率MRI有助于确诊;脑膜瘤增强MRI上可见"脑膜尾征";神经纤维瘤病2型多为双侧前庭神经鞘瘤,有少数患者仅表现为单侧前庭神经鞘瘤。除1例NF2患者随访观察外,其余患者均行迷路入路病变切除,术后症状均有缓解。随访6个月~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听道少见肿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治疗原则也各不相同,术前明确诊断能够避免盲目手术造成的不良后果。
目的介绍保留颈内动脉切除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技术要点,综合分析影像学及病理结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109例患者中ShamblinⅠ型28例,ShamblinⅡ型46例,ShamblinⅢ型35例。突触素(SYN)和可溶性蛋白-100(S-100)均呈阳性。17例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100与SYN平均表达面积百分比存在正相关关系(r=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平均时长为(148.4±46.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4.7±22.8)mL,住院平均时间为(15.2±2.6)d。所有患者手术方法均为显微凝切法,其中3例患者切除肿瘤合并颈外动脉结扎术,1例行肿瘤切除合并颈内动脉结扎术,其他患者均行单纯肿瘤切除术。总体术中血管结扎率为3.7%,神经损伤率为6.4%。根据术前CTA、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对CBT提出新的分型,直观反映肿瘤与颈动脉的间隙以及肿瘤性质。结论建议确诊后手术切除CBT。显微镜下寻找肿瘤与血管之间的潜在间隙,运用低能量双极电凝凝闭并切断其间的纤维结缔组织,沿动脉外膜逐渐分离,在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大部分病例均可做到保留颈动脉,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如何识别手术困难病例尤为重要。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OMAAV)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以分泌性中耳炎为首发症状的ANCA相关血管炎临床病例,结合1例经治的OMAAV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结果检索到以分泌性中耳炎为首发症状的ANCA相关血管炎相关文献5篇病例7例,加上本研究的1例(简称“本例”)共8例患者,均以分泌性中耳炎为首发症状,其中3例继发耳痛,3例继发鼓膜紧张部穿孔,1例出现面瘫。除本例患者外,其余7例均在出现发热、肺部结节等耳部以外表现后方得以确诊,确诊时间1月~3年,平均10.3月,其中5例确诊依据是耳部以外组织活检加ANCA血清学检查,2例是临床表现加ANCA血清学检查;2例死于ANCA相关血管炎,其余5例经治疗后病情缓解。本例患者根据日本耳科学会最近提出的OMAAV诊断标准确诊并及时给予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预后良好。结论以分泌性中耳炎、周围性面瘫及耳痛等耳部症状为首发症状的ANCA相关血管炎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建议根据OMAAV相关诊断标准早期进行规范诊治,减少误诊漏诊,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