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仁湘

作品数:10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石斑
  • 9篇石斑鱼
  • 9篇斑鱼
  • 3篇斜带石斑
  • 3篇斜带石斑鱼
  • 3篇鞍带石斑鱼
  • 2篇英文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增长
  • 2篇工厂化
  • 2篇浮游
  • 1篇野生群体
  • 1篇幼鱼
  • 1篇育苗
  • 1篇育苗池
  • 1篇育苗水体
  • 1篇育苗研究
  • 1篇原生动物
  • 1篇云斑
  • 1篇云斑尖塘鳢

机构

  • 10篇海南大学

作者

  • 10篇郭仁湘
  • 8篇陈国华
  • 8篇杨薇
  • 6篇骆剑
  • 5篇黄宗文
  • 4篇林彬
  • 3篇吴小易
  • 3篇王珺
  • 2篇李鑫炜
  • 2篇符书源
  • 1篇王永波
  • 1篇王茜
  • 1篇李鑫伟

传媒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养殖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在试验条件下,对网箱培育鞍带石斑鱼亲鱼人工培育的方法和人工催产受精卵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比不同的生物饵料作为鞍带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饵料的开口成功率,从而选择更合适的开口生物饵料,提高仔鱼的成活率。结果表明:在2007年7—9月,人工催产了55尾鞍带石斑鱼亲鱼,产卵11 559 g,获得的受精卵较少,仅725 g,受精率只有4.42%~8.78%,鞍带石斑鱼于3日龄开始摄食,投入原生动物的仔鱼成活率最高,投入轮虫的次之。
杨薇符书源郭仁湘吴小易李鑫炜陈国华
关键词: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开口饵料
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浮游原生动物种群增长与生产量被引量:2
2011年
设计二种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方法,测定水体的浮游原生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采用原位测定法研究水体原生动物的种群增长和生产量。结果表明:加菌组出现原生动物13种,总密度87.3×103ind.L-1,总生物量502.9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a)、叶鞭虫(Phyllomitussp.)、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尖毛虫(Oxytrichasp.)等;加藻组出现原生动物9种,总密度60.8×103ind.L-1,总生物量70.3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尖毛虫、旋回侠盗虫、叶鞭虫等。加菌组种群增长率较高的种类有拟急游虫(Strombidinopsissp.)0.0578、弹跳虫(Halteriasp.)0.0493、周毛虫(Cyclidium litomesum)0.0405、太阳虫(Actinophryssp.)0.0383、中缢虫(Mesodimiumsp.)0.0373;加藻组种群率增长较高的种类有匕口虫(Lacrymariasp.)0.0153、旋回侠盗虫0.0144、急游虫(Strombidiumsp.)0.0117、叶鞭虫0.0100。加菌组原生动物群落总生产量10.232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6.543、旋回侠盗虫0.992、变形虫(Amoebasp.)0.462、尖毛虫0.413mg.m-3.h-1;加藻组原生动物总生产量1.22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太阳虫0.437、旋回侠盗虫0.350、叶鞭虫0.194、中縊虫0.159mg.m-3.h-1。分析认为,加菌组原生动物种类更丰富、生物量较大,相同种类的种群增长率也较高,表明加菌的方法进行石斑鱼育苗能为石斑鱼仔鱼提供更丰富的开口期饵料。育苗水体中,一些种类的种群增长率较高,但生物量并不大,这些种类在育苗池中的密度被大型浮游动物所控制,暗示着这些种类在育苗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珺陈国华林彬黄宗文王永波郭仁湘杨薇
关键词:工厂化育苗原生动物种群增长
南海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评估我国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种质现状,采用19个微卫星标记对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和海南人工繁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野生和人工繁殖群体中,19个基因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135 0~4.516 2和1.00 0~3.982 7;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06 1和0.687 5;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80 3和0.421 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7 5和0.493 0;2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t)为0.979 4,遗传距离(D)为0.020 8。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丰富,人工繁殖群体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和种质退化的现象。
骆剑黄宗文陈国华王珺杨薇郭仁湘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微卫星
云斑尖塘鳢消化酶活力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云斑尖塘鳢在正常摄食状态与饥饿的状态下胃、肠及肝胰脏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30℃的条件下,正常摄食组样本在酸性条件下的蛋白酶活力表现为:胃>后肠>肝胰脏>前肠,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后肠>肝胰脏>前肠及胃;饥饿组样本仅有胃表现出较高的酸性蛋白酶活性,其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均很低。在正常和饥饿实验组中肝胰脏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器官,胃肠的淀粉酶活性均较低。正常摄食组中脂肪酶活力后肠>肝胰脏;而在饥饿组中仅有肝胰脏检测到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适度饥饿组较正常摄食组消化酶活性大幅降低;其高蛋白酶活力及中等脂肪酶活力与其肉食性相一致;此外云斑尖塘鳢也具备少量的淀粉消化能力。
欧阳冬冬佘长宁郭仁湘李鑫炜王茜骆剑
关键词:云斑尖塘鳢消化酶活力饥饿
不同水培育方式下斜带石斑鱼孵化池水质变化特征(英文)被引量:2
2010年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我国南方近海重要网箱养殖海水鱼品种之一,而石斑鱼苗种繁育成败对其养殖规模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本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水培育方式下斜带石斑鱼孵化池水质变化特征。孵化在水泥池中进行,池规格为2.5m×4.0m×1.1m。试验采用益生菌和虾片作为培水材料,益生菌总活菌浓度为1.0×108cells/mL。在孵化前1周,每天同时等量往孵化池中加入益生菌和虾片2次,至试验结束,添加时间分别为早上7:00和下午13:00。处理组1、2、3益生菌日添加量分别为每池160、320、320mL,虾片日添加量分别为每池8、8、16g。每组设2个重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后持续培育27d,并分别在孵化后第3、8、13、18、23、27d检测水池中pH值和溶氧、总磷、活性磷、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含量。结果表明:在孵化后第3d,水体中pH值从8.06下降至7.03,之后又上升至初始值。试验期间,溶解氧水平维持在6.86~7.99mg/L之间。总磷和活性磷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孵化后第13d,亚硝酸氮水平开始升高,并在孵化后第23d达到峰值(约0.57mg/L)。硝酸氮含量也从孵化后第13d开始上升。各处理组氨氮含量均在孵化后第18d上升至最高值。试验期间,处理组2亚硝酸氮及硝酸氮水平均低于处理组1及处理组2。因此,基于水体亚硝酸氮及硝酸氮为评价指标,斜带石斑鱼孵化池中日添加益生菌及虾片适宜浓度分别为40mL/m3和1g/m3。另外,为避免可能发生的石斑鱼鱼苗亚硝酸盐中毒,应在孵化后第23d往池中注入适当新水。
林彬黄宗文周洁周先雄杨薇郭仁湘李鑫伟吴小易陈国华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水质孵化池
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测定了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环境因子和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8.0~30.7℃;盐度为27.0~32.0;pH值为7.39~7.90;溶氧量6mg/L以上;中午池面平均光照3315.9lx;记录了1d的光照、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育苗池前18d只加水不换水,氨氮不断上升,最低值0.24mg/L,最高值2.53mg/L,育苗后期采取换水措施,氨氮迅速下降;育苗期间,水体除正常投喂的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桡足类外,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2种、浮游动物5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6.92×106个/L,原生动物平均生物量0.74×106个/L。经过34d的培养,得到平均全长2.45cm鱼种,单位水体育苗密度300尾/m3,育苗成活率为2.73%。结果表明,用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简称EM)+高级虾片调节水质的模式,可以保持育苗水质稳定,成功培育出鞍带石斑鱼幼鱼。
黄宗文骆剑林彬郭仁湘杨薇陈国华
关键词:人工育苗水环境因子
棕点石斑鱼胚胎发育的观察被引量:21
2010年
在观察了自然产卵的棕点石斑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基础上,依据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特征制订了系统的分期标准.棕点石斑鱼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孵化6个阶段,共23个时期.比较同属其他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发现:不同种石斑鱼胚胎发育速率的差别可能与物种成鱼大小的差别存在一定的联系;石斑鱼卵子油球的状况可能作为卵子质量的参考.此外,养殖条件下棕点石斑鱼自然产卵有较强的规律性,这对其人工繁育和育苗有非常好的帮助.
林彬黄宗文骆剑郭仁湘杨薇陈国华
关键词:自然产卵胚胎发育
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浮游细菌和浮游植物的生产力及种群增长
本文依据已有的技术,通过研究一般育苗方式下池塘水质、饵料生物、浮游细菌、浮游植物生产力、种群变化规律,认识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进而对石斑鱼池塘育苗生态系统进行调控,为优化石斑鱼池塘育苗技...
郭仁湘
关键词:石斑鱼池塘育苗浮游细菌浮游植物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郭仁湘符书源杨薇陈国华骆剑刘扬潮周先雄
关键词:鞍带石斑鱼仔鱼稚鱼幼鱼生长发育
不同培水方式对斜带石斑鱼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英文)
2012年
斜带石斑鱼在中国的养殖主要位于南方,养殖规模仍不及其他海水养殖鱼类,如卵形鲳鲹、海鲈、军曹鱼等。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造成斜带石斑鱼养殖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与石斑鱼仔鱼开口期缺乏适宜的生物饵料有关,尤其是浮游动物的缺乏。为此,文中设计了4种不同培水方式,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式1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40 mL.m-3和4 g.m-3(组1),方式2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80 mL.m-3和8 g.m-3(组2),方式3中添加小球藻液2.5 L.m-3(组3),方式4中添加小球藻液5 L.m-3(组4)。每组设3个重复。育苗池规格2.5 m×4.0 m×1.1 m(宽×长×高)。结果表明,组1和组2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数高于组3和组4。益生菌和虾片的添加可显著提高育苗池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密度。整个育苗过程中。组2所含浮游动物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1.3×105~2.1×105ind.L-1),组1和组2中浮游动物密度要显著高于组3和组4(P≤0.05)。从实验中可看出石斑鱼育苗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益生菌和虾片,可获得较丰富的浮游动物群落,为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提供活饵料。
吴小易陈国华王珺骆剑杨薇郭仁湘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浮游生物群落育苗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