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薇

作品数:13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石斑
  • 11篇石斑鱼
  • 11篇斑鱼
  • 6篇斜带石斑
  • 6篇斜带石斑鱼
  • 3篇育苗
  • 3篇育苗水体
  • 3篇种群
  • 3篇种群增长
  • 3篇鞍带石斑鱼
  • 3篇池塘
  • 3篇池塘育苗
  • 2篇英文
  • 2篇育苗成活率
  • 2篇水质
  • 2篇亲鱼
  • 2篇人工催熟
  • 2篇桡足类
  • 2篇驼背鲈
  • 2篇小水

机构

  • 13篇海南大学
  • 2篇海南省海洋与...
  • 2篇海南青利水产...

作者

  • 13篇杨薇
  • 12篇陈国华
  • 9篇骆剑
  • 8篇郭仁湘
  • 5篇吴小易
  • 5篇王珺
  • 5篇黄宗文
  • 4篇林彬
  • 2篇詹绍芬
  • 2篇李丽
  • 2篇郭孝伟
  • 2篇吴廷昌
  • 2篇符书源
  • 2篇何佳
  • 2篇冯治中
  • 2篇余庆
  • 2篇严峰
  • 2篇邱勇
  • 1篇王永波
  • 1篇李鑫炜

传媒

  • 2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养殖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水培育方式下斜带石斑鱼孵化池水质变化特征(英文)被引量:2
2010年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为我国南方近海重要网箱养殖海水鱼品种之一,而石斑鱼苗种繁育成败对其养殖规模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本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水培育方式下斜带石斑鱼孵化池水质变化特征。孵化在水泥池中进行,池规格为2.5m×4.0m×1.1m。试验采用益生菌和虾片作为培水材料,益生菌总活菌浓度为1.0×108cells/mL。在孵化前1周,每天同时等量往孵化池中加入益生菌和虾片2次,至试验结束,添加时间分别为早上7:00和下午13:00。处理组1、2、3益生菌日添加量分别为每池160、320、320mL,虾片日添加量分别为每池8、8、16g。每组设2个重复。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后持续培育27d,并分别在孵化后第3、8、13、18、23、27d检测水池中pH值和溶氧、总磷、活性磷、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含量。结果表明:在孵化后第3d,水体中pH值从8.06下降至7.03,之后又上升至初始值。试验期间,溶解氧水平维持在6.86~7.99mg/L之间。总磷和活性磷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孵化后第13d,亚硝酸氮水平开始升高,并在孵化后第23d达到峰值(约0.57mg/L)。硝酸氮含量也从孵化后第13d开始上升。各处理组氨氮含量均在孵化后第18d上升至最高值。试验期间,处理组2亚硝酸氮及硝酸氮水平均低于处理组1及处理组2。因此,基于水体亚硝酸氮及硝酸氮为评价指标,斜带石斑鱼孵化池中日添加益生菌及虾片适宜浓度分别为40mL/m3和1g/m3。另外,为避免可能发生的石斑鱼鱼苗亚硝酸盐中毒,应在孵化后第23d往池中注入适当新水。
林彬黄宗文周洁周先雄杨薇郭仁湘李鑫伟吴小易陈国华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水质孵化池
南海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评估我国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种质现状,采用19个微卫星标记对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和海南人工繁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野生和人工繁殖群体中,19个基因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135 0~4.516 2和1.00 0~3.982 7;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06 1和0.687 5;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80 3和0.421 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7 5和0.493 0;2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t)为0.979 4,遗传距离(D)为0.020 8。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南海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丰富,人工繁殖群体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和种质退化的现象。
骆剑黄宗文陈国华王珺杨薇郭仁湘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微卫星
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水质因子变化分析
2020年
为了解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des)池塘育苗过程中育苗水体水环境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定点取样的方法对水质指标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育苗池塘的水温变化范围为29.5~34.7℃,盐度变化范围在28~32,溶解氧变化范围在4.32~11.56 mg/L,pH的变化范围在7.93~8.78,氨氮的变化范围在0.04~0.38 mg/L,硝酸盐氮的变化范围在0.30~1.00 mg/L,亚硝酸盐氮的变化范围在0.001~0.003 mg/L,总氮的变化范围在0.30~1.50 mg/L,活性磷酸盐的变化范围在0.03~0.11 mg/L,总磷的变化范围在0.12~0.52 mg/L,COD变化范围在2.1~3.8 mg/L。试验表明,在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周期内保持育苗水体水质指标稳定对提高育苗成活率至关重要。
杨薇杨薇骆剑骆剑陈国华陈国华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水质因子
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中桡足类的变化规律
2020年
为了解桡足类在池塘育苗模式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在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桡足类的种群增长情况、生产率和呼吸率。试验结果:2口试验池塘中的桡足类主要有7种,其中矮拟哲水蚤(Paracalanus nanus)、小拟哲水蚤(P.parvus)这两种小型桡足类为优势种;育苗期间,桡足类的生物量呈现出前10天逐渐升高、第10 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育苗池中桡足类的平均世代时间为42.312 h,平均生产率为4. 560 mg/(L·d),平均日P/B系数为0. 723 5;育苗全过程桡足类的呼吸率为0.074 4 mg/(L·d),单只桡足类的平均呼吸率为4.055×10^-5mg/(L·d)。结果表明,到育苗后期,自然增长的桡足类远不能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需每天向池塘增加投放桡足类及轮虫等。
杨薇杨薇骆剑骆剑陈国华陈国华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桡足类种群增长生产率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在试验条件下,对网箱培育鞍带石斑鱼亲鱼人工培育的方法和人工催产受精卵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比不同的生物饵料作为鞍带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饵料的开口成功率,从而选择更合适的开口生物饵料,提高仔鱼的成活率。结果表明:在2007年7—9月,人工催产了55尾鞍带石斑鱼亲鱼,产卵11 559 g,获得的受精卵较少,仅725 g,受精率只有4.42%~8.78%,鞍带石斑鱼于3日龄开始摄食,投入原生动物的仔鱼成活率最高,投入轮虫的次之。
杨薇符书源郭仁湘吴小易李鑫炜陈国华
关键词: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开口饵料
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浮游原生动物种群增长与生产量被引量:2
2011年
设计二种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方法,测定水体的浮游原生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采用原位测定法研究水体原生动物的种群增长和生产量。结果表明:加菌组出现原生动物13种,总密度87.3×103ind.L-1,总生物量502.9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a)、叶鞭虫(Phyllomitussp.)、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尖毛虫(Oxytrichasp.)等;加藻组出现原生动物9种,总密度60.8×103ind.L-1,总生物量70.3mg.m-3,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尖毛虫、旋回侠盗虫、叶鞭虫等。加菌组种群增长率较高的种类有拟急游虫(Strombidinopsissp.)0.0578、弹跳虫(Halteriasp.)0.0493、周毛虫(Cyclidium litomesum)0.0405、太阳虫(Actinophryssp.)0.0383、中缢虫(Mesodimiumsp.)0.0373;加藻组种群率增长较高的种类有匕口虫(Lacrymariasp.)0.0153、旋回侠盗虫0.0144、急游虫(Strombidiumsp.)0.0117、叶鞭虫0.0100。加菌组原生动物群落总生产量10.232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阔口游仆虫6.543、旋回侠盗虫0.992、变形虫(Amoebasp.)0.462、尖毛虫0.413mg.m-3.h-1;加藻组原生动物总生产量1.22mg.m-3.h-1,生产量较高的种类有太阳虫0.437、旋回侠盗虫0.350、叶鞭虫0.194、中縊虫0.159mg.m-3.h-1。分析认为,加菌组原生动物种类更丰富、生物量较大,相同种类的种群增长率也较高,表明加菌的方法进行石斑鱼育苗能为石斑鱼仔鱼提供更丰富的开口期饵料。育苗水体中,一些种类的种群增长率较高,但生物量并不大,这些种类在育苗池中的密度被大型浮游动物所控制,暗示着这些种类在育苗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珺陈国华林彬黄宗文王永波郭仁湘杨薇
关键词:工厂化育苗原生动物种群增长
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测定了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环境因子和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8.0~30.7℃;盐度为27.0~32.0;pH值为7.39~7.90;溶氧量6mg/L以上;中午池面平均光照3315.9lx;记录了1d的光照、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育苗池前18d只加水不换水,氨氮不断上升,最低值0.24mg/L,最高值2.53mg/L,育苗后期采取换水措施,氨氮迅速下降;育苗期间,水体除正常投喂的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桡足类外,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2种、浮游动物5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6.92×106个/L,原生动物平均生物量0.74×106个/L。经过34d的培养,得到平均全长2.45cm鱼种,单位水体育苗密度300尾/m3,育苗成活率为2.73%。结果表明,用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简称EM)+高级虾片调节水质的模式,可以保持育苗水质稳定,成功培育出鞍带石斑鱼幼鱼。
黄宗文骆剑林彬郭仁湘杨薇陈国华
关键词:人工育苗水环境因子
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Ⅱ)——轮虫、桡足类的种群增长
近年来,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克服苗种生产难关,能够获得相当数量的商品规格鱼苗,但是大批量生产技术还不稳定。本文依据已有的石斑鱼池塘育苗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基础性的调查,研究了此育苗方式下池塘...
杨薇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轮虫桡足类种群增长水体生态系统
文献传递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郭仁湘符书源杨薇陈国华骆剑刘扬潮周先雄
关键词:鞍带石斑鱼仔鱼稚鱼幼鱼生长发育
驼背鲈小水体苗种培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驼背鲈小水体苗种培育方法,其通过亲鱼来源和挑选;亲鱼的训化与养殖;亲鱼的人工催熟与催产等步骤,培育出适合销售和养殖用育苗。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强,育苗成活率较高,生产稳定的特点。
严峰邱勇吴廷昌陈国华骆剑吴小易王珺杨薇何佳李丽郭孝伟冯治中詹绍芬余庆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