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肠癌前切除术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与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
- 2012年
- 目的比较直肠癌前切除术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与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法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48例的病例资料,根据在手术中对患者的不同处理方法分为两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治疗组26例,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法的对照组22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统计患者的术后出院时间、首次肠排气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和治疗费用,以评价两种手术处理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平均出院时间(5.2±1.1)d,平均首次肠排气时间(3.1±0.8)d,平均静脉输液时间(4.8±1.4)d,平均治疗费用(2.2±0.3)万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
- 赵强姜世平
-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学手术期间加速康复外科治疗
- 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在小鼠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进行照射,并将照射后的原头节种植于小白鼠腹腔,4个月后进行剖腹观察,对不同照射剂量组(分别为10 Gy、20 Gy、40 Gy、80 Gy)原头节种植后所形成棘球蚴的发生情况、重量、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与不照射(对照组)作对比。结果经过照射后,原头节种植于小白鼠腹腔后其棘球蚴发生率逐步降低,对照组为100%,10 Gy组为80.0%,20 Gy组为33.3%,40 Gy组为33.3%,80 Gy组为26.7%。剖腹称重后,各组棘球蚴重量中位数比较,10 Gy组(35.80 mg)、20 Gy组(0.00 mg)、40 Gy组(0.00 mg)及80 Gy组(0.00 mg)与对照组(157.80mg)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所形成的棘球蚴发生钙化。结论γ-射线的照射可以抑制原头节形成棘球蚴,并可以导致所形成的棘球蚴结构破坏,加快棘球蚴坏死、钙化的转归过程。
- 袁庆李波姜世平罗兰云李耿赵强张利勇
- 贝复济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中的应用
- 2006年
- 目的评价贝复济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效果。方法将61例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应用贝复济和生理盐水喷撒和湿敷创面,观察两组皮损的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皮损总面积分别为277和268cm2,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6和25天,平均每日愈合面积分别为0.56和0.31cm2(P<0.01)。结论贝复济能够促进皮损创面愈合,为乳腺癌术后尽快施行化疗和放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 赵强
- 关键词:乳腺肿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伤口愈合
- 闭孔疝的误诊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姜世平李耿赵强杨晓茂
- 关键词:闭孔疝
- 胆囊迷走异位肝1例被引量:1
- 2006年
- 姜世平赵强罗江灵
- 关键词:异位肝迷走左上腹黏膜下
- 两种以甲状腺全切为基础治疗方案用于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术后131I与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别联合甲状腺全切除治疗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该院近年来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c N0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80例)和B组(8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131I治疗;B组患者则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B组患者中央区复发率,颈侧区转移率及无影像学证据TG升高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喉返神经损伤及喉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后131I辅助治疗相比,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联合甲状腺全切除治疗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能够有效降低远期复发转移率,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 赵强姜世平冯树森
- 关键词:^131I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甲状腺全切除CN0甲状腺乳头状癌
- 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联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 目的:观察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与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联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为病因和基础治疗加利尿剂。观察组加用依那普利5-...
- 张志清康林周利华赵强谢江柳
- 文献传递
- 胆总管探查放置与不放置T管的比较被引量:8
- 1998年
- 范康川梁旭康李保翰赵强
- 关键词:胆总管探查
- 抗凝与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抗凝及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MV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抗凝组(给予抗凝治疗)和溶栓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每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管功能指标[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肠系膜上静脉管径]、血清相关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抗凝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溶栓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溶栓组患者(P<0.05)。治疗后,抗凝组患者的APTT、PT、TT均短于溶栓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溶栓组患者,PLT高于溶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凝组患者的ET-1水平低于溶栓组患者,NO水平高于溶栓组患者,肠系膜上静脉管径大于溶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凝组患者的Hcy水平低于溶栓组患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高于溶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7%(6/47),低于溶栓组患者的31.91%(15/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抗凝治疗早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对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优,安全可行。
- 应大钦苏春梅赵强
-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抗凝静脉溶栓安全性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漏20例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的:分析LC后并发胆漏的患者20例,以探讨LC并发胆漏的防治策略。方法:对1994~2004年于我院接受LC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的胆漏原因主要为肝外胆管损伤(10例,50% )、胆囊管残端漏(7例,35% ) ,迷走胆管漏(3例,15% )。肝外胆管损伤患者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为行胆管空肠Roux -Y形吻合术和行鼻胰胆管引流术;胆囊管残端漏患者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剖腹探查并结扎胆囊管残端,常规行T管引流和腹腔镜下吸尽胆汁,并再次钳夹胆囊管残端;迷走胆管漏患者主要是保持引流管通畅。所有患者经相应治疗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C后胆漏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赵强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漏术后并发肝外胆管损伤胆管引流术胆管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