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玲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BS症状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来我院就诊的124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调查和随访,对在缓解期的75例患者根据IBS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症状评估、心理状态评分,探讨IBS症状在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IBS症状的发生率为43%,且女性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IBS症状的比例(57%)显著高于男性患者(30%),而症状达到IBS诊断标准的患者焦虑或者抑郁评分明显高于未达IBS诊断标准者(P<0.000)。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IBS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 潘峰马士杰李倩君罗小玲许莹周传文张国新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
- 60岁以上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2023年
- 【目的】探讨60岁以上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行胃癌根治D_(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256例60岁以上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和淋巴转移组,分析60岁以上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胃周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56例60岁以上早期胃癌患者均成功行胃癌根治D_(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共有35例(13.7%)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转移组肿瘤浸润深度至黏膜下层、肿瘤直径≥20 mm、低分化及血管侵犯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侵犯、低分化是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侵犯、低分化是60岁以上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胃周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需考虑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 罗小玲王绍闯李苗苗沈鹏马士杰
- 关键词:胃肿瘤肿瘤分期淋巴转移
- 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不同用药方式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不同用药方式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UC患者,随机分为A组(n=40)、B组(n=40)和C组(n=40),所有患者均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治疗,A组1次/d,4 g/次;B组2次/d,2 g/次;C组4次/d,1 g/次。治疗8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总有效率、黏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依从性优于C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顿服与分次服用具有相近的临床疗效,但顿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且并未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 马士杰罗小玲谢睿潘峰李倩君周传文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用药方式临床疗效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4例行TACE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检验;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Cox分析,再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0个月,患者0.5、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6%、74.2%、15.5%、4.1%,中位生存时间为482 d。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临床分期是HCC患者TACE预后的影响因素(P值均〈0.001);进一步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术前血清AFP水平、门静脉癌栓是HCC患者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分别为7.428、7.699、15.235、5.803,P值均〈0.05)。结论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术前血清AFP水平、有无门静脉癌栓是HCC患者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 马士杰邹绍静罗小玲李倩君黄家胜
- 关键词:预后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疗效评价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10月胃镜检查发现的15例胃底黏膜下占位病灶行ESD治疗,对内镜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3例均一次性顺利剥离,ESD操作时间35~100 min,平均60.4 min;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因与浆膜层粘连广泛穿孔后无法继续剥离转外科急诊手术;1例剥离中发现微穿孔,予金属夹缝合创面,留置胃肠减压,术后予以禁食、抗炎、制酸、止血等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术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平均出血量约20 ml,均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术后病理诊断:10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脂肪瘤。患者接受随访3~12个月,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胃底黏膜下肿瘤术后病理多为间质瘤,应早期治疗和术后密切随访。
- 罗小玲潘峰周传文李倩君马士杰许莹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间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