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春

作品数:17 被引量:14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6篇茶树
  • 5篇茶区
  • 4篇炭疽
  • 4篇炭疽菌
  • 4篇小绿叶蝉
  • 4篇基因
  • 3篇系统发育
  • 3篇系统发育学
  • 3篇胁迫
  • 3篇克隆
  • 2篇低温胁迫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动态
  • 2篇龙井43
  • 2篇酶基因
  • 2篇害虫
  • 2篇分子系统
  • 2篇分子系统发育
  • 2篇分子系统发育...
  • 1篇蛋白基因

机构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西安市农产品...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17篇王玉春
  • 8篇杨亚军
  • 8篇王新超
  • 6篇王璐
  • 6篇郝心愿
  • 4篇曹红利
  • 4篇岳川
  • 4篇秦道正
  • 4篇黄玉婷
  • 3篇谢奇
  • 3篇王博
  • 3篇肖斌
  • 3篇钱文俊
  • 2篇黄东亚
  • 1篇肖强
  • 1篇房婉萍
  • 1篇乔利
  • 1篇孙晓玲
  • 1篇朱旭君
  • 1篇高宇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园艺学报
  • 1篇茶叶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被引量:3
2013年
在2011年8月15日至10月20日和2012年3月12日至10月13日期间,对陕西西乡茶园的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共发现茶园害虫66种,其中昆虫纲6目37科64种,蛛形纲1目2科2种;茶园天敌58种,其中昆虫纲8目15科31种,蛛形纲1目10科27种。本次调查结果将为陕西茶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及天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王玉春黄东亚谢奇秦道正
关键词:茶树害虫天敌昆虫
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菌系统发育学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炭疽菌能够侵染茶树叶片并造成病叶干枯、脱落,论文旨在分离、鉴定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茶树病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自中国15省(市、自治区)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其ITS、TUB2两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对分离的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对龙井43和中茶108茶树品种叶片进行有伤和无伤处理后接种代表性菌株,测试其致病性。【结果】以茶树上分离的炭疽菌菌株的2个基因位点序列(ITS、TUB2)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Colletotrichum boninense CBS 123755作为外群,结果表明所有菌株聚为3支,其中45个菌株与C.camelliae聚为一族、28个与C.fructicola聚为一族、5个与C.siamense聚为一族,所有菌株均归属于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并且C.camelliae在中国茶区分布范围最广,为茶树炭疽菌的优势种。形态特征结果表明,C.camelliae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平均11.8 mm·d^(-1),菌落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中央凸起,边缘整齐;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未见;分生孢子透明,光滑,圆柱状,两端钝圆或基部渐尖,(8-15)μm×(3-6)μm;菌丝附着胞褐色,棍棒状,不规则状,有分枝,(8-10.5)μm×(6.5-8)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未见。C.fructicola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平均6.76 mm·d^(-1),菌落正面白色,背面中央褐色,边缘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透明,有隔,具分枝,产孢细胞圆柱状,7-18μm,顶端直径1—2μm;分生孢子透明,圆柱状,两端钝圆,部分中部溢缩,(10-15)μm×(3-3.5)μm;菌丝附着胞深褐色,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有分枝,(6.5-8)μm×(3.5-5.5)μm;分生孢子附着胞褐色或深褐色,圆形,(5-7)�
王玉春郝心愿黄玉婷岳川王博曹红利王璐王新超杨亚军肖斌
关键词:茶树分子系统发育学龙井43
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订正及对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再认识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通过对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进行鉴定,明确陕西茶区该类害虫的学名和特征,并对危害我国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进行了探讨。【方法】运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成虫,用显微照相机(CCD)拍摄成虫照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并对小绿叶蝉种类进行鉴定。【结果】采自陕西茶区茶园的小绿叶蝉的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相同,而与该地已有报道的小绿叶蝉的特征不同。【结论】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有待进一步明确。
秦道正肖强王玉春乔利张丽
关键词:小绿叶蝉茶树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寄主抗虫性被引量:11
2013年
研究危害陕西茶区主要茶树品种(紫阳、福鼎大白、南疆一号)的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Matsuda)与天敌蜘蛛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寄主抗虫性,为开展小贯小绿叶蝉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于2011年8月15日-10月20日和2012年3月12日-10月13日,调查小贯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在不同品种各分层上的田间数量动态。结果表明:危害各主要茶树品种的小贯小绿叶蝉成、若虫发生动态均呈单峰型,7月中旬虫口开始快速上升,7月底达到峰值,主要分布于各品种茶树的上层,中、下层较少;各品种茶树的抗虫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紫阳和福鼎大白对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最优,南疆一号品种的抗性最差;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与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紫阳(R=0.716,P<0.001)、福鼎大白(R=0.476,P=0.007)和南疆一号上(R=0.652,P<0.001)均呈正相关。因此,小贯小绿叶蝉在陕西茶区的种群动态呈单峰型,紫阳和福鼎大白品种对其抗性优良,天敌蜘蛛对其有显著跟随现象。
王玉春肖斌谢奇秦道正
关键词:种群动态茶树品种抗虫性蜘蛛
茶树钙调素基因CsCaMs的克隆及其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钙调素(CaM)是植物钙离子信号通道的主要参与者,参与低温胁迫下多种植物的抗寒生理作用。本研究根据钙调素基因相关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借助RACE-PCR技术,获得CsCaM1和CsCaM2两条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T238971和KT238972,长度分别为693 bp和841 bp,均包含45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49个氨基酸,两条氨基酸序列仅一个氨基酸有差异,且均含有4个植物CaM家族的共同特征手型结构EF(EF-han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CsCaMs在茶树低温胁迫下各种处理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CaMs无组织表达特异性,低温胁迫处理和CaCl2均能诱导CsCaMs的表达,而钙调素拮抗剂W7与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则会抑制其表达。本研究结果对阐明茶树抗寒性的分子机理有一定理论意义,为茶树的抗寒性育种提供参考。
黄玉婷钱文俊王玉春曹红利王璐郝心愿王新超杨亚军
关键词:茶树钙调素低温胁迫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筛选出一种对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onukiiMatsuda)有良好防效且对天敌蜘蛛影响小的植物源农药,并明确其经济有效的使用剂量,选用3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6.3g·hm-2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均优于7.5%鱼藤酮乳油67.5g·hm-2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27g·hm-2;进一步研究表明,0.6%苦参碱水剂在浓度为13.5和6.75g·hm-2时,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与2.5%联苯菊酯微乳剂18.75g·hm-2的防效相当。因此,在田间使用0.6%苦参碱水剂的推荐剂量为6.75~13.5g·hm-2。
王玉春黄东亚谢奇秦道正
关键词:茶树植物源农药防效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2023年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程开鑫杨凯欣邓雅元黎欣刘恩贝王玉春王玉春
关键词:茶树菌种鉴定致病力
茶树β-淀粉酶基因CsBAM3的克隆及其响应低温的表达模式被引量:8
2017年
β-淀粉酶(BAM)是植物中参与淀粉水解的关键酶类,在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前期茶树冷驯化转录组分析中分离到1个参与淀粉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鉴定该基因为拟南芥BAM3同源基因,命名为CsBAM3。该基因编码548个氨基酸残基,与拟南芥的BAM1和BAM3一起归为第Ⅱ亚家族,推测为叶绿体定位、具有淀粉水解活性的β-淀粉酶编码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可能受生理节律、光、低温及多种激素等信号共同调控。CsBAM3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茎和花中表达量较低,根中基本不表达。CsBAM3在冷驯化初期被显著上调且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成熟叶片及嫩芽(一芽二叶)中的CsBAM3均可以被4℃及0℃低温显著上调,且嫩芽中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幅度明显高于成熟叶。模拟倒春寒低温条件下,检测不同萌发阶段新梢中CsBAM3的表达情况表明,CsBAM3在鲜叶初展的嫩芽中即可快速受低温诱导。以上结果表明,CsBAM3是茶树中调控淀粉水解的一个重要β淀粉酶编码基因,在茶树成熟叶和嫩芽受到不同低温胁迫时其表达可被快速诱导。
郝心愿岳川唐湖钱文俊王玉春王璐王新超杨亚军
关键词:茶树基因克隆低温胁迫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22
2019年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王玉春刘守安卢秦华熊飞杨亚军王新超
关键词:茶树云纹叶枯病炭疽菌抗性机制
茶树中性/碱性转化酶基因CsINV10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基于课题组前期对茶树冷驯化系统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从中挑选出6条与中性/碱性转化酶基因高度相似的EST序列,电子拼接和RT-PCR验证后获得一条全长为2101 bp的核酸序列。该基因包含1923 bp的ORF,编码64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71.8 kD,理论等电点为5.69。根据BlastX同源性比对显示,该基因与荔枝LcNI相似性最高(80%),为G100家族成员,属于中性/碱性转化酶基因,将其命名为CsINV10(GenBank登录号为KT359348)。对CsINV10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木薯MeNINV8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分析显示,CsINV10的氨基酸序列无N端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属于亲水性蛋白,并定位在叶绿体上。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SINV10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茶树叶和花中的表达量最高,根系中最低。分析发现,低温(4℃)、干旱和盐胁迫分别处理茶树1 d后,成熟叶片中CsINV10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在ABA条件处理下,该基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5 d后基本不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茶树对多种逆境胁迫的响应,这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转化酶基因在茶树抗寒等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钱文俊岳川曹红利郝心愿王璐王玉春黄玉婷王博王新超肖斌杨亚军
关键词:茶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