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影

作品数:9 被引量:39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能源
  • 4篇气库
  • 4篇储气
  • 4篇储气库
  • 3篇地下储气
  • 3篇地下储气库
  • 3篇天然气
  • 3篇
  • 2篇碳减排
  • 2篇碳循环
  • 2篇能源转型
  • 2篇盆地
  • 1篇地球系统
  • 1篇调峰
  • 1篇调峰方式
  • 1篇新能源
  • 1篇盐穴
  • 1篇盐穴储气库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规划...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9篇王影
  • 4篇潘松圻
  • 4篇邹才能
  • 4篇熊波
  • 3篇张国生
  • 3篇田静
  • 3篇马锋
  • 3篇魏欢
  • 2篇梁英波
  • 2篇薛华庆
  • 1篇郑德温
  • 1篇于荣泽
  • 1篇关春晓
  • 1篇李波
  • 1篇垢艳侠
  • 1篇傅国友
  • 1篇杨智
  • 1篇冉莉娜
  • 1篇葛稚新
  • 1篇武志德

传媒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国际石油经济
  • 2篇天然气工业
  • 1篇中国井矿盐
  • 1篇矿产勘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安宁盐穴储气库盖层密封性评价被引量:7
2013年
盐穴储气库的盖层密封性是影响盐穴储气库密封性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地质综合分析法从宏观上对储气库盖层的密封性进行了评价,同时通过实验从微观角度研究盖层的密封性(评价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突破压力等),结果表明:储气库的盖层密封性较好,符合建设地下盐穴储气库。
垢艳侠武志德祁红林王影冉莉娜
关键词:盐穴储气库盖层密封性
“碳中和”的内涵、创新与愿景被引量:82
2021年
地质作用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5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主要诱因之一。人类工业化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气CO_(2)温室效应加剧,生存环境面临威胁与挑战。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探究“碳中和学”的理论与技术内涵、科技创新体系和发展前景,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结论认为:①碳中和体现“能源学”与“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碳减排、零碳、负碳、碳交易等;②碳中和催生以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S(碳捕集与封存)为核心的碳工业和以绿氢为核心的氢工业等新产业;“灰碳”和“黑碳”是CO2的两种应用属性,“碳+”“碳-”“碳=”是碳中和的3种产品与技术;③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能源转型规模大,碳中和实现周期较短;二是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不确定性、利用经济性、颠覆性技术难预测性等问题;三是转型后可能面临新的关键技术“卡脖子”和关键矿产资源“断链子”等风险;④基于目前的认知预判能源领域的十大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包括煤炭地下气化、中低熟页岩油原位开采、CCUS/CCS、氢能与燃料电池、生物光伏发电、天基太阳能发电、光储智能微网、超级储能、可控核聚变、智慧能源互联网,同时碳中和需要实施节能提效、减碳固碳、科技创新、应急储备、政策支撑五大战略协同工程;⑤未来我国不同能源类型定位各有侧重,煤炭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与“兜底”作用,石油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急需”与民生原料用品“基石”作用,天然气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新能源最佳“伙伴”作用,新能源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接替”与“主力”作用;⑥碳中和是绿色化工业革命、减碳化能源革命、生态化科技革命的重大实践,�
邹才能薛华庆熊波张国生潘松圻贾成业王影马锋孙倩关春晓林敏捷
关键词:碳减排能源转型能源独立
中外地下储气库运营管理模式探讨被引量:18
2015年
随着天然气市场的放开,欧美国家储气库逐步成为天然气产业链中的独立环节进行商业运营,单独定价。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地下储气库主要作为调峰保供使用,已建成的储气库均由垂直一体化石油公司建设、运营和管理,在现行的天然气价格体制下,投资和成本没有回收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储气库投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制约着储气库业务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当前天然气市场环境及地下储气库现状,借鉴欧美俄储气库运营管理经验,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应通过出台鼓励政策、定价机制等手段,为实现储气库商业化运营创造条件,垂直一体化公司的储气业务与其他业务在管理和职能的分离,按照对外价格独立收费,也将有利于推动天然气业务外部市场化和储气业务专业化。
田静魏欢王影
关键词: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运营管理
中国天然气储气调峰方式研究被引量:36
2016年
为有效缓解冬季供气紧张局面,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应统筹考虑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气田等多种调峰手段,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调峰方式及战略部署。为此,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的调峰经验,归纳出当前中国天然气调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地下建库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速度缓慢;(2)LNG接收站调峰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3)气田调峰不利于气田科学开发。针对不同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地质条件的差异,比较不同调峰方式的功能及成本,提出中国天然气调峰的布局方式:(1)东部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低油价的时机,发挥已建储罐的周转能力弥补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的不足,近期采取地下储气库与LNG调峰并重的策略,中远期调峰手段逐渐转向以地下储气库为主,LNG为辅;(2)在四大气区(塔里木、青海、西南、长庆)周边首先应充分利用已建地下储气库进行调峰,当地下储气库无法满足调峰需求时,可利用气田进行辅助调峰;(3)其他地区则应进一步寻找地下储气库建库目标,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以地下储气库调峰为主,管网调配为辅。
魏欢田静李波高永刚王影朱丽丽
关键词:天然气调峰方式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
论地球能源演化与人类发展及碳中和战略被引量:39
2022年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具有3种来源:地球外部天体能、地球自身能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能。生命起源、能源形成与地球系统密切相关,具有3个尺度的协同演化关系:超长时间尺度上,日-地-月系统演化为地球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和地外环境条件;长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演化为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等物质前提和适宜的圈层环境;短时间尺度上,人类文明发展使人类圈层突破了地球系统向地外文明拓展。伴随这一协同关系的演进,碳循环存在无机碳循环、短期有机碳循环、长期有机碳循环3种过程,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利用和全球化圈层改造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的自然平衡和闭环路径,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幸福发展。能源转型势在必行,碳中和愿景必将实现,构建“绿色能源命运共同体”是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根本举措。中国加快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筑牢筑强化石能源安全供给“压舱石”,筑高筑大新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增长极”,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高质量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独立自主”的绿色能源体系,实现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革命性转型。能源发展具有化石能源低碳化、新能源规模化、能源系统智慧化三大趋势,依靠绿色创新,贡献绿色能源,建设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生活。
邹才能马锋潘松圻林敏捷张国生熊波王影梁英波杨智
关键词:地球系统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33
2015年
储气库在调峰和保障供气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处于发展初期,形成的调峰能力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调峰需求。通过分析天然气消费市场与天然气资源分离、能源结构优化目标、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进口天然气四大战略通道初步形成等诸多因素,提出如何在资源与市场分离的情况下合理布局地下储气库,实现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年消费量的10%,达到基本供需平衡,保障天然气产业高速可持续发展。
魏欢田静李建中王影
关键词:天然气地下储气库
四川盆地太阳背斜浅层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试采评价被引量:8
2020年
为深入认识埋深小于2000 m的浅层页岩气储层及开发特征,针对四川盆地昭通示范区太阳背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储层特征分析及试采评价。利用矿物组分、总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及含气量实验测试和测井数据综合评价浅层页岩储层的可压性、生烃能力、储集性能及含气性,并对水平井试采特征和产能水平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目的层五峰组-龙一11亚段脆性矿物含量65.1%~75.2%、TOC为2.10%~6.37%、孔隙度3.00%~8.01%、含气量1.63~7.23m3/t,纵向各小层品质由高至低依次为龙一11小层、五峰组、龙一12小层、龙一13小层和龙一14小层。浅层页岩气井试采动态表现为低压低产及低递减的开发特征,预测试采井EUR为2516×104m3,折算单位段长EUR为338×104m3/100m。随优质储层钻遇率及压裂规模增加,预期浅层页岩气具备更好的开发效果。
于荣泽郭为郭为丁麟王莉王影
关键词:产能评价四川盆地
世界能源转型革命与绿色智慧能源体系内涵及路径被引量:9
2023年
能源体系转型的实质是“能源革命”。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资源主导”型能源体系发展至今,推动人类进步,但也引发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危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不相适应,亟待研究和发展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三新”为主体的“技术主导”绿色智慧能源新体系框架下,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超级能源盆地”理念将重塑未来能源勘探开发的理念与模式。鉴于世界能源的“六个不均”和中国“富煤、油气不足、新能源无限”资源禀赋,深入推进“中国能源革命”,坚持能源生产独立性、供给绿色性、储备安全性、消费高效性、管理智慧性、成本经济性的“六性原则”;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实施技术主导下的煤炭清洁化、稳油和增气、新能源提速、绿色与智慧“四大科创工程”;实现“能源转型”,加快绿色主导下的化石能源清洁化、新能源规模化、集中分布协同化、多能管理智慧化“四化发展”,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两个80%”互换,构建绿色智慧能源新体系。
邹才能马锋潘松圻赵群傅国友张国生杨依超于豪梁英波林敏捷王影熊波刘翰林
关键词:能源革命鄂尔多斯盆地
新能源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引量:208
2021年
二氧化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介质,具有实现生态系统有机物的转换和造成温室效应的双重属性。将大气圈中被固定或可利用的二氧化碳定义为"灰碳";无法被固定或利用,并留存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定义为"黑碳"。碳中和是人类发展的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政治、资源、技术、市场、能源结构等诸多挑战。提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其中碳替代将是碳中和的中坚力量。新能源已经成为第3次能源转换的主角,未来将成为碳中和的主导。目前,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氢能等是新能源的主力军,助力电力部门实现低碳排放;"绿氢"是新能源的后备军,助力工业与交通等领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人工碳转化技术是连接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桥梁,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预测2030年中国碳达峰的峰值约110×10^(8) t。按照高、中、低3种情景预测2060年中国碳排放将分别降至22×10^(8),33×10^(8),44×10^(8)t。针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提出7项实施建议。构建中国新的"三小一大"能源结构,推动实现中国能源"独立自主"战略。
邹才能熊波薛华庆郑德温葛稚新王影蒋璐阳潘松圻吴松涛
关键词:新能源黑碳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