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
- 作品数:21 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血压水平对青年人群早发脑卒中风险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青年人群早发脑卒中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2012年度首次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病史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对象,以首次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发生脑卒中、死亡或随访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管理指南将血压进行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血压水平组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对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36 073人,年龄(30.8±5.7)岁,其中男性27 892人,占观察对象的77.3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血压的升高,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逐渐增加。以血压<120/80 mm Hg为参照,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高血压1级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52(1.05~2.20)、1.32(0.87~2.00)和2.51(1.15~5.47),高血压2级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2.57(1.75~3.77)、2.26(1.47~3.47)和4.77(2.09~10.85)。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一致。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基线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或降脂药后,高血压1级组可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HR(95%CI)分别为2.46(1.13~5.38)、2.51(1.15~5.47)和2.51(1.15~5.47),而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年龄≤40岁青年人群中,高血压1级和2级均可增加脑卒中风险,其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更大。
- 李刘欣朱辰蕊林黎明李慧英魏晓明杜鑫陈朔华刘妍季春鹏吴寿岭黄喆
- 关键词:血压水平脑卒中
- 收缩压和静息心率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收缩压和静息心率对新发糖尿病的联合影响。方法选择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无糖尿病病史的研究对象作为观察队列。于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度分别对观察队列进行第2、3、4次健康体检。将研究对象按基线静息心率(≤60、61~70、71~80、>80次/min)和收缩压水平(≤120、121~140、141~160、>160mm Hg)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糖尿病发生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各组糖尿病发病风险。结果共入选离退休职工69 048人进行最后分析。随访6年,新发糖尿病5931例,发生率为8.6%。随静息心率和收缩压水平升高,糖尿病发生率呈递增趋势,其中静息心率>80次/min且收缩压>160mm Hg组糖尿病发生率最高,为18.0%,而静息心率≤60次/min且收缩压≤120mm Hg组糖尿病发生率最低,为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基线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混杂因素后,静息心率>80次/min且收缩压>160mm Hg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最高,为静息心率≤60次/min且收缩压≤120 mm Hg组的2.88(95%CI2.26~3.66)倍。结论收缩压升高和静息心率加快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
- 施继红季春鹏朱辰蕊杜鑫李慧英林黎明熊海亮吴寿岭
- 关键词:收缩压静息心率
- 收缩压纵向轨迹与心房颤动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纵向轨迹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对象组成研究队列。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SBP纵向轨迹,生成5个不同的SBP轨迹组: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SBP轨迹组于2012~2013、2014~2015年2次健康体检时的房颤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BP轨迹组与房颤的关系。结果:(1)40 727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1.81±11.54)岁,其中,男性30 693例(75.4%)。低-稳定轨迹组10 950例,中-稳定轨迹组19 158例,中-高轨迹组3 736例,高-中轨迹组4 702例,高-稳定轨迹组2 181例。(2)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房颤发病率分别为:0.1%、0.2%、0.5%、0.5%、0.6%(P均<0.05)。(3)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轨迹相比,中-高轨迹、高-中轨迹、高-稳定轨迹均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7.58(2.08~27.73)、5.30(1.88~14.95)、8.52(1.96~37.09)(P均<0.05)。排除有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者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SBP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 杜鑫张芮英张莹施继红黄喆朱辰蕊李慧英魏晓明林黎明熊海亮刘妍季春鹏吴寿岭
- 关键词:心房颤动
-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 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饮酒者、心肌梗死、脑卒中、恶性肿瘤以及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54 303例,观察研究人群中NAFLD的患病情况.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定义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NAFLD的关系.结果 具备0~1、2、3、4、5~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组的NAFLD患病率分别为62.6%、48.9%、33.3%、16.1%和7.5% (P<0.000 1).校正年龄、性别、经济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NAFLD有关,且随着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的增多(0~1、2、3、4、5~7),OR值(95%CI)逐渐降低,分别为1、0.61(0.56~0.66)、0.37(0.34~0.40)、0.17(0.15 ~0.18)和0.08(0.07 ~0.09).结论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NAFLD相关.
- 邢爱君季春鹏施继红杜鑫黄喆林黎明熊海亮吴寿岭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
- 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方法收集参加2006、2010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且在2010年完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超声检测者的数据,统计分析4 138例资料完整者的数据,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提出的心血管健康评分(cardiovascular health scores, CHS)对受检者进行分组,第1组CHS差值≤-1分,第2组CHS差值=0分,第3组CHS差值≥1分。分析CHS变化与CIMT增厚的关系。结果 2006年平均CHS为(8.95±2.01)分,2010年平均CHS为(8.40±2.23)分,差值为(-0.54±1.84)分。2010年CIMT增厚组802例(19.4%),CIMT正常组3 336例(80.6%),根据CHS差值进行分组,第1组2 103例,第2组897例,第3组1 138例。第1、2、3组的CMIT分别为(0.83±0.16)、(0.82±0.17)、(0.83±0.17)mm;CIMT增厚发生率分别为19.5%、18.1%、2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CHS差值≤-1分相比,CHS差值≥1分组的CIMT增厚的OR值(95%CI)为0.72(0.58~0.90),P<0.05;CHS每增加1分,发生CIMT增厚的OR值(95%CI)为0.88(0.83~0.92),P<0.001;CHS每增加1分,CIMT增厚的危险系数下降12%。结论较高累积的CHS评分显著降低了CIMT增厚的风险,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状态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张莹杜鑫李劼马琳张树华吴寿岭
-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米力农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动脉血流和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6
- 2020年
-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米力农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相关动脉血流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4)予以常规治疗及米力农治疗,观察组(n=83)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冠脉血流及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及血清脂联素(APN)、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V、CI、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PN、NT-proBNP、CRP、IL-6、ET-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O、6-MW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米力农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显著,能够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功能。
- 宋金玉杜鑫施继红王永芝
- 关键词:米力农芪苈强心胶囊MIN步行试验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24
- 2020年
-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多次LDL-C测量值计算的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及LDL-C累积暴露值(cumLDL-C)进行分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组及LDL-C累积暴露值组在随访期间新发AMI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AMI的影响,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重复Cox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51407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2.70±11.92)岁,其中男性39120例(75.12%),平均随访(6.84±0.89)年。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有37941例(73.81%),累积暴露2年有9361例(18.21%),累积暴露4年有3205例(6.23%),累积暴露6年有900例(1.75%)。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2年、4年、6年人群的AMI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73%、1.12%、1.5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7,P<0.001)。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8(1.00~1.63)、1.61(1.15~2.25)、2.08(1.23~3.51);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9(0.91~1.55)、1.39(1.08~1.80)。增加校正2006年度单次LDL-C测量值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9(1.00~1.65)、1.64(1.13~2.38)、2.15(1.20~3.84);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8(0.89~1.56)、1.37(1.01~1.86)。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LDL-C的长期变化呈“累积暴露”现象,LDL-C累积暴露是AMI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单次LDL-C测量值。
- 宋永健杜鑫郑梦伊刘盈池马一涵李慧心吴寿岭
-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急性心肌梗死前瞻性队列研究
- 年度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年度间收缩压变异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开滦研究中同时参加过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4次查体的开滦集团职工作为研究对象.收缩压变异性定义为收缩压标准差(SSD)和变异系数(SCV).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指标对SSD和SCV的影响.结果 (1)完成4次查体并且血压资料完整的职工共43 360例(男性32 959例,女性10 401例),年龄(48.2±11.5)岁.总人群的SSD和SCV均值分别为10.91 mmHg(1 mmHg=0.133 kPa)和8.34%.不论男性还是女性,SSD和SCV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P均<0.001).(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SD的影响因素包括收缩压(β=0.225,P<0.001)、年龄(β=0.163,P <0.001)、空腹血糖(β=0.038,P<0.001)、服用降压药(β=0.038,P<0.001)、性别(β=0.038,P<0.001)、吸烟(β=0.025,P<0.001)、饮酒(β=-0.022,P<0.001)、经常锻炼(β=-0.018,P=0.001)、高敏C反应蛋白(β=0.016,P=0.001)和体质指数(β=-0.011,P=0.018);SCV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β =0.139,P<0.001)、性别(β=0.055,P<0.001)、收缩压(β=0.047,P<0.001)、空腹血糖(β=0.033,P<0.001)、饮酒(β=-0.030,P<0.001)、体质指数(β=-0.026,P<0.001)、服用降压药(β=0.026,P<0.001)、吸烟(β=0.024,P<0.001)、经常锻炼(β=-0.015,P=0.001)和高敏C反应蛋白(β=0.014,P=0.001).结论 SSD、SCV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SSD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收缩压、年龄、空腹血糖、服用降压药、性别、吸烟、饮酒、经常锻炼、高敏C反应蛋白和体质指数;SCV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饮酒、体质指数、服用降压药、吸烟、经常锻炼和超敏C反应蛋白.
- 李志芳施继红王洋安莎莎杜鑫黄喆朱辰蕊王永芝陶杰陈朔华吴寿岭
- 关键词:血压
- 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
- 目的讨论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后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选择轻中度患者853例,用氢氯噻嗪、螺内酯、卡托普利进行4年强化治疗,随访1次/月,把完成强化治疗的患者列为随访组,未...
- 杜鑫
- 文献传递
- 老年人群体位性血压变化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体位性血压变化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参加2019年度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的老年人群(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卧-立位血压测量及基本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位性血压改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厚的关系。结果经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共有827例纳入统计分析,根据CIMT厚度分为观察组(CIMT增厚)593例,对照组(无CIMT增厚)234例,其基本资料比较,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及尿酸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χ2检验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间体位性血压改变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IMT增厚为因变量,体位性血压改变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MT增厚与体位性低血压具有相关性,体位性低血压者发生CIMT增厚的危险性增加近3倍。结论体位性低血压为老年人群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莹杜鑫李劼吴寿岭马琳张树华季春鹏施继红郭蕊
- 关键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体位性低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