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正
- 作品数:55 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在高危病人中应用
- 2005年
- 目的总结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在高危病人中应用的经验。方法采集我院2001年12月—2004年12月38例高危病人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资料,就术前诊断、风险评估、外科技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无早期死亡。呼吸功能不全1例,急性左心衰1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2例,胸骨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梗和脑梗,无肾衰。结论高危病人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病人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方法。
- 何书武吴朝光李儒正邢杰张红洪萍
- 关键词:高危病人
- 胸骨下小切口经胸介入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畸形经验初探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总结经胸介入治疗多种复合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经验。方法 对21例有复合心脏畸形患儿(复合畸形组)和32例单纯心脏畸形患儿(单纯畸形组)均行经胸骨下端纵切口(2-3 cm)经胸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采用相应封堵器,肺动脉瓣狭窄(PS)采用球囊扩张。结果 患儿均存活,无重大并发症,且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术后时间、用血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胸骨下小切口治疗复合心脏畸形能达到治疗目的,且切口小而美观。
- 董明张红李儒正吴朝光
- ERAS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
- 2021年
-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在急性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与传统护理相比较,观察其对急性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循证护理实践的方法制定加速康复外科的集束化护理策略,运用ERAS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将新的护理理念和传统护理措施有机结合并应用于TAAD患者。结果:急性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使用加速康复外科的集束化护理组(实验组)与传统护理组(对照组)相比,其患者治疗效果、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相比,实验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生活质量的对比较,实验组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结论:ERAS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优化策略能够较好促进急性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该干预模式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 李清月陈涛李儒正曹一秋阮淑妹
- 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加速康复外科集束化护理
- 微创技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2002年
- 目的 介绍微创技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左后外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12例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10例 ;右前外小切口心脏跳动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5例 ;正中切口心脏跳动下房间隔修补术、动脉导管缝闭术 13例 ;正中“1”形小切口先天性畸形矫治术 1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 10 0 % ,无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住院费用明显减少。结论 微创心血管外科手术安全、效果好、创伤小、费用低 ,应予提倡。
- 朱艺吴朝光李儒正邢杰张红洪萍
- 关键词:微创技术心血管外科手术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 心脏黏液瘤33例治疗体会
- 2012年
-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病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进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死亡,余32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心脏黏液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超声心动图检出率高,外科手术效果良好。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切除肿瘤。
- 洪萍张红李儒正
- 关键词:心脏黏液瘤超声心动图外科手术
-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血清sCD14-ST、Flt3L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及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IE病人作为试验组,根据病人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同期选择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对象一般炎症指标和血清sCD14-ST、Flt3L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sCD14-ST、Flt3L与一般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CD14-ST、Flt3L对IE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计数(WBC)及血清sCD14-ST、Flt3L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CD14-ST与PCT、hs-CRP、WBC呈正相关(P<0.001);Flt3L与IL-6、WBC呈正相关(P<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sCD14-ST、Flt3L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sCD14-ST、Flt3L联合诊断IE病人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sCD14-ST单独诊断的AUC(Z=2.627,P=0.009)、Flt3L单独诊断的AUC(Z=2.575,P=0.010)。结论:IE病人血清sCD14-ST、Flt3L表达升高,且联合检测sCD14-ST与Flt3L表达水平可应用于IE病人预后的临床诊断。
- 韩小虎李翠玲李儒正曾星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炎症指标预后
- 成人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报告成人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 2 6例成人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室缺直接缝合 3例 ,单纯补片修补 19例 ,单向活瓣补片修补 4例。同时行主动脉瓣折叠悬吊 2例 ,双瓣置换 1例 ,二尖瓣成成形 1例 ,三尖瓣成形 4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 :切口感染、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呼吸道感染和片周漏各 1例 ,心动过速 4例。术后随访 2 4例 (92 .3 % ) ,随访时间 1月~ 92月 ,晚期死亡 1例 ,死因为片周漏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成人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虽较为复杂 ,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 李儒正吴朝光朱艺邢杰张红
- 关键词:成人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
- 房颤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在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3例阵发性房颤和1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浆BN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BNP进行比较。结果:转复为窦性心律前,两房颤组BNP水平无显著差别,且均高于对照组,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两房颤组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心房颤动影响血浆BNP水平的分泌,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提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生化指标。
- 张红蒋利吴朝光李儒正
-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钠肽心律转复
- 60岁以上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总结60岁以上高危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在我院接受OPCAB术85例60岁以上高危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60岁以上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效果满意,全组病历行左乳内动脉搭桥吻合85支,行大隐静脉桥吻合116支,全组高危患者死亡6例,主动脉球囊反搏16例,术后79例康复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与体外循环下搭桥术具特别的优势。主动脉球囊反搏对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 谭威李儒正张红
- 关键词: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主动脉球囊反搏高危患者
- 血浆蛋白C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剂量相关性的研究
- 2023年
- 探讨血浆蛋白C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剂量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复查抗凝指标的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153例,以DNA直接测序法为金标准,均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ARMS-PCR方法,对比上述不同检测方法对于诊断的价值。结果 以DNA直接测序法结果为病原学判断标准,其中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检测:114例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9例未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与DNA直接测序诊断标准一致性尚可(kappa=0.501);ARMS-PCR方法检测:123例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0例未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ARMS-PCR方法与DNA直接测序法诊断标准一致性好(kappa=0.826);ARMS-PCR方法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诊断(P<0.05)。结论 ARMS-PCR通过分析PCT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治疗中华法林的剂量早期的检测诊断,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韩小虎李翠玲李儒正曾星
- 关键词:血浆蛋白C基因多态性华法林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