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芳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扎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减少术后PCIA治疗中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 2005年
- 目的:观察阿扎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减少术后PCIA治疗中恶心呕吐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后行PCIA的病人108例,ASAI ̄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6例。镇痛药液配方:A组吗啡20mg加芬太尼0.7mg;B组吗啡20mg加芬太尼0.7mg加地塞米松10mg;C组吗啡20mg加芬太尼0.7mg加阿扎司琼10mg加地塞米松10mg。观察术后各组病人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三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满意,VAS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和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A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C组呕吐率也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阿扎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能明显减少术后PCIA治疗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张玉龙曹锦芳许铁翼蔡红刚李月光
- 关键词:阿扎司琼地塞米松PCIA恶心呕吐
- 阿扎司琼预防妇科术后静脉镇痛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阿扎司琼预防妇科术后静脉镇痛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妇科肿瘤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5例。A组PCA泵配方为芬太尼0.8mg+吗啡10mg+阿扎司琼10mg,B组PCA泵配方为芬太尼0.8mg+吗啡10mg+氟哌啶5.0mg,C组PCA泵配方为芬太尼0.8mg+吗啡10mg,观察48h内镇痛、镇静效果及恶心呕吐情况。结果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低于C组(P〈0.01,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C组术后8h、12h时间点镇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阿扎司琼能有效预防妇科术后静脉镇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张玉龙曹锦芳范志明李月光
- 关键词:阿扎司琼静脉镇痛恶心呕吐
- 不同剂量阿扎司琼预防术后静脉镇痛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 2007年
-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扎司琼预防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期间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6例。A组PCIA泵配方:吗啡10 mg+芬太尼0.8 mg+阿扎司琼5 mg;B组配方:吗啡10 mg+芬太尼0.8 mg+阿扎司琼10 mg; C组配方:吗啡10 mg+芬太尼0.8 mg。结果A、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1.1%(4/36例)、8.3%(3/36例),均显著低于C组33.3%(12/36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11.1%(4/36例)与B组8.3%(3/36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扎司琼5 mg即可达到预防吗啡复合芬太尼术后PCIA恶心呕吐的效果。
- 张玉龙李月光范志明曹锦芳
- 关键词:阿扎司琼镇痛静脉
- 丙泊酚预防硬膜外阻滞上腹部手术牵拉反应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异丙酚静脉输注预防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内脏牵拉反应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上腹部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A组(异丙酚组)和B组(芬氟组),每组35例。A组患者在切皮前静注异丙酚1.5 mg/kg,再以4 mg(kg.h)静脉维持;B组在切皮前静注芬太尼1μg/kg,氟哌啶0.05 mg/kg。记录患者术中HR、MAP、SpO2及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组内脏牵拉反应及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两组患者用药前后HR和MAP无显著差异。B组SpO2在注药后5 min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异丙酚能明显预防上腹部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
- 张玉龙范志明李月光曹锦芳
- 关键词:麻醉学异丙酚硬膜外阻滞内脏牵拉反应
- 阿扎司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术后PCIA治疗中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 2005年
- 曹锦芳张玉龙范志明蔡红刚许铁翼
- 关键词: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地塞米松阿扎司琼
- 光棒引导插管术用于困难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被引量:2
- 2009年
- 李美玲张玉龙曹锦芳
- 关键词:光棒气管插管术中护理
- 芬太尼复合曲马多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 2005年
- 张玉龙范志明曹锦芳蔡红刚
- 关键词:芬太尼曲马多
- 氟哌利多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并发锥体外系反应5例报告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回顾分析硬膜外术后镇痛并发锥体外系反应5例的原因。方法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氟哌利多2.5mg加吗啡1.5mg手术结束前15min硬膜外注射:连续硬膜外术后镇痛,先给负荷量氟哌利多2.5mg和吗啡1.5mg,继续给氟哌利多5-7.5mg和吗啡4-6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连续输注1ml/h。结果单次和连续硬膜外镇痛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为0.07%(1/1523);连续硬膜外术后镇痛发生率为0.45%(4/895)。发生年龄16-34岁,发生时间在术后12~25h,氟哌利多用量为2.5~4.5mg。结论锥体外系反应与氟哌利多有关,即便小剂量用于硬膜外镇痛仍难以避免锥体外系反应,尤其是青少年。
- 李月光范志明曹锦芳浦江夏明涛
- 关键词:氟哌利多硬膜外术后镇痛锥体外系反应
- 晕动症患者术后镇痛方法的选择
- 2006年
- 蔡红刚曹锦芳李月光
- 关键词:镇痛方法晕动症术后恶心呕吐镇痛治疗麻醉后
- 恩丹西酮复合地塞米松预防术后自控镇痛治疗中镇吐疗效的观察
- 2005年
-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广泛应用临床,并取得了满意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恶心、呕吐(PONV)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因而有必要在术后自控镇痛中加用控制PONV的药物,本研究旨在将恩丹西酮复合地塞米松用于术后PCIA微量泵中,观察镇吐的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 张玉龙李月光曹锦芳范志明王义琛
-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恩丹西酮地塞米松PO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