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亚兵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瘤
  • 4篇预后
  • 4篇细胞
  • 3篇弥漫
  • 2篇预后研究
  • 2篇生发中心
  • 2篇肿瘤
  • 2篇细胞性
  • 2篇细胞性淋巴瘤
  • 2篇疗法
  • 2篇弥漫大B细胞...
  • 2篇免疫
  • 2篇高危
  • 2篇靶向
  • 1篇大细胞
  • 1篇蛋白结构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8篇曹亚兵
  • 6篇林桐榆
  • 3篇王树森
  • 2篇黄岩
  • 2篇黄慧强
  • 2篇肖健
  • 1篇田莹
  • 1篇徐光川
  • 1篇叶子茵
  • 1篇徐瑞华
  • 1篇管忠震
  • 1篇樊卫
  • 1篇何友兼
  • 1篇夏忠军
  • 1篇郭琤琤
  • 1篇徐菲
  • 1篇林汉良
  • 1篇翟林柱

传媒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癌症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靶向β2-microglobulin的单克隆抗体抗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作用及分子机理
肿瘤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选择性杀死全部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随着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对肿瘤细胞生长,分化,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的进展,在肿瘤治疗领域出现了靶向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多发性骨髓瘤是预...
曹亚兵
关键词:骨髓肿瘤靶向疗法蛋白结构
文献传递
重组腺病毒TRAIL基因联合抗EGFR靶向药物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TRAIL基因制剂联合抗EGFR靶向药物对H460肺癌细胞株及裸鼠移植瘤增殖的影响。方法:重组腺病毒TRAIL基因治疗制剂分别与EGFR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药物Iressa、Tarceva、以及C225联合应用于H460肺腺癌细胞株,采用MTT法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用药方案的抗肿瘤作用;在裸鼠H460肺癌模型中验证重组腺病毒TRAIL制剂与C225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结果:在体外实验中发现Iressa和Tarceva可以增加重组腺病毒TRAIL基因制剂对H460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P<0.05);重组腺病毒TRAIL基因制剂在体外实验中与C225并不存在协同效应(P>0.05),但在裸鼠H460肺癌模型中重组腺病毒TRAIL基因制剂与C225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基因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抗肿瘤作用,实验发现EGFR信号通路上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EGFR单克隆抗体均可以增加重组腺病毒TRAIL基因制剂抗肺癌作用。
徐菲黄岩田莹王树森肖健曹亚兵Saroj Niraula林桐榆
关键词:TRAILEGFR
高危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亚型预后研究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B细胞性淋巴瘤。由于 DLBCL的临床特征呈多样性,以CHOP为标准方案可以使多数DLBCL患者获得临床缓解,但...
曹亚兵林桐榆
关键词:淋巴瘤生发中心美罗华预后
文献传递
高危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亚型预后研究
第一部分高危DLBCL亚组的预后研究 目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探讨免疫组化指标CD10,Bcl-6以及MUM1对于接受CHOP的初治DLBCL患者预后预测作用,并探讨免疫组化指标对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曹亚兵
关键词:淋巴瘤预后免疫组化指标化疗
文献传递
2007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随着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的深入,目前对其病理诊断分型、分期、治疗方法和残留病灶诊断评价等多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以下是2007年以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进展。
林桐榆曹亚兵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分型残留病灶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分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探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表型之生发中心 B 细胞样(GCB)和非 GCB 两个亚型的特征及其与 DLBCL 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标记 CD10、bcl-6、MUM-1的表达情况,将133例 DLBCL 分为 GCB 和非 GCB 两个亚型。对以下指标的5年总生存率(OS)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进行了比较:(1)CD10、bcl-6和 MUM-1的阳性和阴性病例;(2)GCB 亚型与非 GCB 亚型;(3)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中 GCB 亚型与非 GCB 亚型的关系。结果 133例 DLBCL 中,44例(33.1%)CD10阳性,48例(34.6%)bcl-6阳性,60例(45.1%)MUM-1阳性。CD10阳性 DLBCL 患者的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 CD10阴性患者(P=0.041和0.031);bcl-6阳性 DLBCL 患者的 PFS 明显高于 bcl-6阴性患者(P=0.044),MUM-1阳性 DLBCL 患者的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低于 MUM-1阴性患者(P=0.031和0.028)。GCB 型54例(40.6%),非GCB 型79例(59.4%)。GCB 型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非 GCB 型(P=0.004和0.003)。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组及2~5分组中,GCB 型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非 GCB 型(IPI 0~1分组P=0.019和0.014,2~5分组 P=0.006和0.009),其中 IPI 2~5分组中的非 GCB 预后最差。结论 DLBCL 亚型及其与 IPI 联合分析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叶子茵曹亚兵林桐榆林汉良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生发中心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8
2007年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breastlymphoma,PBL)发病率低,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分析该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从而探讨PBL的合理治疗模式。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1976年到2005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诊断为PBL,并接受治疗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27例中有26例女性和1例男性患者;年龄12~84岁;90%的患者为ⅠE期或ⅡE期。按照WHO2001淋巴瘤病理分类系统,有22例B细胞性淋巴瘤(1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边缘区淋巴瘤,2例未能分类),3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2例患者的病理类型未能分类。初始治疗时有20例患者接受了综合治疗,其中8例患者为根治术加术后化疗,12例患者为肿物切除术后加全身化疗,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0%和58.0%(P=0.006);其余有5例患者仅接受全身化疗,2例患者仅接受肿物切除手术。24例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取得完全缓解,1例患者部分缓解,2例患者疾病进展。随访时间1个月~10年,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47.0%和23.0%;其中20例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患者(1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3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48.0%和27.0%;随访中有16例复发,部位见于同侧乳腺6例、对侧乳腺4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3例、骨髓1例和淋巴结侵犯2例。结论:PBL的病理类型以中高度恶性淋巴瘤为主;根治性手术在其治疗中作用有限,肿物切除术加术后化疗和放疗的效果较好。PBL患者易发生CNS复发,在随访中应定期进行颅脑CT或MR检查。
曹亚兵王树森黄慧强徐光川何友兼管忠震林桐榆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瘤化学疗法病理学
恶性淋巴瘤的疗效评价——国际工作组标准与修订标准的比较被引量:11
2008年
背景及目的:取得完全缓解以期获得长期生存是我们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最终目标。常规CT评价淋巴瘤疗效具有难以鉴别小淋巴结性质、区别活动性病灶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缺陷,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PET)在鉴别病灶的良、恶性,治疗前的分期以及治疗的疗效评价和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无创性、高敏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国际淋巴瘤协调计划的专家们被召集起来对淋巴瘤的评价标准进行修订更新。本研究拟评价相对于国际工作组标准(IWG),结合PET的疗效评价修订标准是否更能准确评价恶性淋巴瘤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月,113例(男性76例,女性37例)患者人选本研究,中位年龄是40岁(5岁-79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NHL或HL,并按WHO进行分型。按Ann Arbor临床分期,I期患者14例;II期患者34例;Ⅲ期患者39例;Ⅳ期患者26例。化疗以含有蒽环类的药物为主,按常规的方法和剂量进行放疗。所有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均进行了PET的检测。结果:IWG标准,62例患者CRu,4名患者CR,41例患者PR,1例SD,5例PD;根据修订标准,80例患者CR,22例患者PR,2例SD,9例PD,没有患者CRu。多变量分析显示,PET检查为有意义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49)。按两种评价标准评价为CR的患者的PFS无统计学差异;而按修订标准评价的非CR患者的PFS低于按IWG评价标准评价的非CR患者(P=0,01)。修订标准评价的非CR患者的PFS明显低于CR患者(P=0.00)。T细胞淋巴瘤患者按修订标准评价的CR和非CR的患者PFS无统计学差异(P=0.797)。结论:与IWG标准相比,修订标准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疗效评价体系。对于不可治愈或FDG敏感性不确定的患者,尤其是T细胞淋巴瘤,PET的应用仍值得商榷。
黄岩樊卫曹亚兵肖健郭琤琤翟林柱夏忠军王树森黄慧强徐瑞华林桐榆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PET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