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元春
-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外源新碳在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被引量:27
- 2013年
-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利用δ13C方法研究外源新碳(13C标记的水稻秸秆)在不同类型土壤(红壤、黄红壤和草甸土)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培养温度为25°C,培养时间为360 d。结果表明:在三种类型土壤中,外源新碳进入到土壤团聚体中的数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250~2 000μm、50~250μm和<50μm。而进入到土壤中的外源新碳,56.8%~59.6%残留在250~2 000μm团聚体中,25.9%~28.7%残留在50~250μm团聚体中,11.7%~17.3%残留在<50μm团聚体中,表明新进入的外源碳主要分配在大团聚体中。
- 吕元春薛丽佳尹云锋高人马红亮杨玉盛
- 关键词:土壤类型团聚体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方法]以水稻土和林地2种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90 d室内恒温(25和35℃)培养,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2种类型土壤有机碳随时间的变化可用简单的指数方程来拟合,拟合系数达0.01显著水平。2种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大小顺序为水稻土>林地。温度每升高10℃,林地和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分别提高1.5和1.6倍。[结论]温度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但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不显著。
- 吕元春许鹏程
- 关键词:水稻土有机碳
- 外源新碳在土壤不同团聚体中的分配研究
- 本文通过培养实验,向不同类型土壤中分别添加13C标记的水稻秸秆,研究土壤类型、培养温度以及外源碳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外源新碳在土壤不同团聚体中分配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动态变化和周转提供数据储...
- 吕元春
- 关键词:土壤类型土壤团聚体添加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