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葵
- 作品数:41 被引量:120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440例药疹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药疹的临床特点及致敏药物,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2018年6月期间的440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0例患者中283例可明确致敏药物。其中抗生素致敏者最多见(37.10%),其次为中药及中成药(28.62%)。非重症药疹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多形红斑型药疹(29.54%),重症药疹最常见类型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0.91%)。结论:本院非重症药疹患者中最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重症药疹中主要致敏药物为中药及中成药类。临床中应该合理用药,加强药品使用管理,尤其是抗生素类。对于中药或者中成药,应该明确严格适应症,避免滥用。
- 李维陈伟李孟莲单葵
- 关键词:药疹抗生素
- 播散型环状肉芽肿1例被引量:3
- 2007年
- 报告播散型环状肉芽肿1例。患者男,54岁。以全身皮肤弥漫性丘疹1年余就诊。全身对称分布环状排列的数个圆滑群集小丘疹,中央皮肤稍凹陷,圆形,米粒大小,孤立或者融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不规则胶原纤维变性,周围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呈栅栏状排列在变性胶原纤维周围。诊断:播散型环状肉芽肿。
- 赵玲一李惠单葵
- 关键词:环状肉芽肿播散型
- 123例早期梅毒临床分析
- 2006年
- 目的观察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为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3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76例,女性47例。Ⅰ期梅毒53例,以外生殖器硬下疳为主;Ⅱ期梅毒67例,以掌跖暗红斑、扁平湿疣及玫瑰疹为主;潜伏梅毒3例,无皮疹。123例患者USR、Trust、TI'PA试验均为阳性(100%):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血清试验阴转率达95.9%。结论早期梅毒临床表现多样性,易误诊。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药物。
- 单葵李成唐渝葵李桂明
- 关键词:梅毒
- 阴茎光泽苔藓1例被引量:2
- 2007年
- 杨坤李惠陈爱军蔡涛单葵
- 关键词:光泽苔藓阴茎龟头部表面光滑丘疹下腹部
- 孢子丝菌病1例
- 2007年
- 杨静单葵陈家秀
- 关键词:孢子丝菌病皮肤粘连门诊就诊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疾病患者
- Paget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 2006年
- 目的探讨Paget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恶性程度及预后。方法收集18例Paget病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53、bcl-2及P-gp的表达。结果Paget病的典型皮损为湿疹样境界清楚的浸润性红斑,组织病理以表皮内有透明胞浆的Paget细胞为特征。18例Paget病均有一定程度的p53、bcl-2和P-gp的阳性表达,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Paget病为低恶性的皮肤肿瘤,有特殊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判断恶性程度及预后。首选手术治疗、长期随访。
- 单葵李桂明
- 关键词:PAGET病病理特征P53BCL-2P-GP
- 角化棘皮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恶性程度及预后。方法:收集18例角化棘皮瘤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其p53、bcl-2及P-gp的表达。结果:角化棘皮瘤的典型皮损为边界清楚的半球状隆起,中央形成“火山口”样溃疡,其中充满角化物质;组织病理以表皮向真皮内凹陷呈“火山口”状,其中充满角化物质,两侧的上皮细胞形成“唇缘”包绕瘤体为特征;首选手术治疗、长期随访。18例角化棘皮瘤中p53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bcl-2、P-gp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化棘皮瘤为低恶性的皮肤肿瘤,有特殊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发病、恶性程度及预后。
- 单葵李桂明
- 关键词:角化棘皮瘤病理特征P53BCL-2
- 银屑病外用药物治疗进展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为外用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物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银屑病的外用药物有多种,常用的有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地蒽酚、焦油制剂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随着人们对银屑病不断研究及临床实践,越来越多新型的、安全的、疗效更好的外用药物出现,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 张培单葵
- 关键词:银屑病外用药物
- 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中SASPase的表达和意义
- 2012年
- 目的 探讨SASPase在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无血清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将提取的蛋白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应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对图像进行匹配分析,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质谱鉴定.并通过免疫印迹验证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培养角质形成细胞,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匹配点数在1200个左右,匹配率>80%.鉴定SASPase在C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表达升高,免疫印迹验证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结论 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的发生发展可能与SASPase的异常激活和过度表达有关.
- 方圣陈爱军单葵周汛李惠
- 关键词:红斑狼疮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 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基底细胞癌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CDGF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表达明显升高(P<0.01),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CDGF和VEGF蛋白表达强度又明显高于基底细胞癌(P<0.01)。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无关(P>0.05)。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65,P<0.01)。结论:PCDGF蛋白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在表皮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侵袭性生长潜能密切相关。
- 黄琨黄闯单葵陈瑾赵恒光李惠
-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