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强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测序
  • 4篇细胞
  • 4篇基因
  • 3篇突变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基因突变
  • 2篇髓系
  • 2篇髓系肿瘤
  • 2篇肿瘤
  • 2篇细胞淋巴瘤
  • 1篇蛋白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栓塞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血管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马强
  • 8篇孙婉玲
  • 6篇胡蓉华
  • 5篇赵弘
  • 4篇郭轶先
  • 4篇兰晓曦
  • 3篇苏力
  • 2篇惠吴函
  • 2篇孙雪静
  • 2篇王丹丹
  • 1篇洪韬
  • 1篇魏宇魁
  • 1篇刘艳
  • 1篇刘聪艳

传媒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JAK2 V617F及exon12突变阴性的红细胞增多患者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JAK2 V617F及exon12突变阴性的红细胞增多患者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1月于我院就诊、JAK2 V617F及exon12突变筛查结果为阴性且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原因的红细胞增多症患者31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基因变异情况。结果在31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2例(6.45%)检测到EPO基因变异,分别为NM_000799.4:c.401C>T p.Thr134Ile和NM_000799.4:c.-36C>A。在受检患者中,检测到PHD2和SH2B3基因共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按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SH2B3基因rs3184504、rs78894077、PHD2基因rs186996510及SH2B3基因rs140649197,其中rs78894077在本研究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数据库中人群变异频率,且Mutation Taster及PolyPhen-2软件预测该变异可能有害。结论在JAK2 V617F及exon12突变阴性的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发现两个新的EPO基因变异,同时SH2B3基因rs78894077检出率更高,测序结果可能有助于疾病鉴别诊断,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马强胡蓉华赵弘兰晓曦常晓丽孙婉玲苏力惠吴函
关键词:基因测序JAK2基因突变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4例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继发播散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CNS)。SCNSL发病率低且预后较差,目前还没有标准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SCNS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0日收治的24例S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24例SCNSL患者的肿瘤组织类型包括17例(70.8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例(20.83%)惰性B细胞淋巴瘤,1例(4.17%)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淋巴瘤,1例(4.17%)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我们主要关注17例SCNSL(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起病方式:12例(70.59%)SCNSL(DLBCL)患者为起病时CNS及CNS外同时受累;5例(29.41%)SCNSL(DLBCL)患者为NHL进展时单独CNS受累,而没有同时合并CNS外病灶。病理亚型:13例(76.47%)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non-GCB)亚型。基因分型:11例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二代测序,9例(81.82%)患者的分子亚型为MCD亚型。诊治过程:16例SCNSL(DLBCL)患者一线接受了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R-HD-MTX)为基础的治疗,1例患者因脑出血未接受治疗而死亡。转归:16例患者中6例(37.5%)患者经一线治疗达到PR或CR,其他10例患者(62.5%)一线治疗后SD或者PD,二线方案包括放疗、BTK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其他二线方案化疗。该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3~35)个月,10例(58.8%)患者存活,7例(41.2%)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包括4例患者的中枢病灶进展和2例患者的全身病灶进展,1例因化疗中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7例SCNSL(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3.2±3.5个月,3年预计OS为0.3;平均PFS为13.4±2.6个月,3年预计为0.19。结论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DLBCL为SCNSL中主要的病理类型,病理亚型以non-GCB,双表达为著,分子亚型多为MCD亚型,这组患者预后较差,多数起病时存在中枢及中枢外病灶,R-HD-MTX-CHOP方案疗效不佳,一线使用BTK抑制剂联合�
郭轶先常晓丽邹冬梅魏宇魁王丹丹马强孙雪静孙婉玲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学疗法
贫血患者调节性T细胞与人类白细胞抗原Ⅱ表达对血红蛋白影响分析
2022年
目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Ⅱ(HLA-Ⅱ)由抗原提呈细胞表达直接参与T细胞活化,调节性T细胞(Treg)在免疫系统中发挥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贫血是血液病学常见的疾病,病因众多。本文探讨不同贫血患者与HLA-Ⅱ分子表达及Treg细胞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骨髓衰竭性疾病(BMFS)、B细胞-浆细胞肿瘤侵犯骨髓、继发于感染或肝肾疾病的慢性病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以上疾病患者HLA-Ⅱ分子表达强度、Treg细胞比例及与贫血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所有贫血患者的HLA-Ⅱ类分子表达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HA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BMFS患者Treg细胞比例与淋巴细胞HLA-Ⅱ表达呈正相关;B细胞-浆细胞肿瘤侵犯骨髓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与淋巴细胞HLA-Ⅱ及HLA-DR表达呈正相关;继发于感染或肝肾疾病的慢性病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与单核细胞HLA-Ⅱ及HLA-DR表达呈负相关,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淋巴细胞HLA-Ⅱ及HLA-DR表达呈正相关。结论:AIHA、BMFS、B细胞-浆细胞肿瘤侵犯骨髓、继发于感染或肝肾疾病的慢性病贫血患者的单核细胞免疫反应较健康供者活跃;B细胞-浆细胞肿瘤累及骨髓患者的恶性淋巴细胞通过低表达HLA分子来实现免疫逃逸及大量增殖;继发于感染或肝肾疾病的慢性病贫血促进单核细胞的活化,其Treg细胞比例与淋巴细胞HLA-Ⅱ分子表达相关;Treg细胞减少参与AIHA的发生及发展,与外周血主要抗原提呈细胞的HLA-Ⅱ类分子及HLA-DR分子表达无明显相关;BMFS患者Treg细胞比例与淋巴细胞HLA-Ⅱ分子表达呈正相关,而与淋巴细胞HLA-DR分子表达不相关,提示其发病机制尤其复杂。
兰晓曦孙雪静马强孙婉玲赵弘郭轶先胡蓉华邹东梅
关键词:贫血HLA-DR表达调节性T细胞
靶向DNA测序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诊治中的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靶向DNA测序技术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4例AITL患者的病理组织,利用石蜡组织基因组DNA提取技术和靶向DNA测序技术测定T细胞肿瘤相关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4例老年AITL患者,临床表现完全不同,其中3例患者在病理诊断方面并不顺利,均经过多次或多部位病理切片得以诊断;但4例患者的组织病理二代基因测序(NGS)结果极为相似,均具有RHOA^(G17V)突变和髓系肿瘤中常见的甲基化基因突变,如10-11异位的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异柠檬酸脱氢酶(IDH)2。结论病理组织的靶向DNA测序检查,对于AITL的精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蓉华马强王丹丹兰晓曦常晓丽苏力孙婉玲
关键词:DNA测序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DNA甲基化基因突变
高通量测序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NGS检测,且存在IGH基因存在克隆性重排的55例B-NHL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IGH基因NGS检测结果,分析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特点、IGHV基因取用频率,以及NGS检测IGH基因重排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5例患者中,以单个优势克隆为主(85.45%,47/55),少数患者可检测到2个(12.73%,7/55)和3个优势克隆(1.82%,1/55);在IGHV基因取用偏好方面,IGHV3基因在B-NHL中取用频率最高,其次为IGHV4基因;在IGHV亚型中,IGHV3-23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中出现频率最高,IGHV4-34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L-DLBCL)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NOS)中出现频率最高。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B-NHL患者IGH基因克隆性重排中IGHV基因片段取用频率存在偏好,使用NGS检测IGH重排可以识别亚克隆,鉴定克隆相关性,辅助疾病诊断。
马强邹东梅郭轶先赵弘常晓丽胡蓉华孙婉玲
关键词:IGHV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代测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为获得最佳预后,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以及预后分层至关重要。全文在总结MM患者分子遗传学改变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指导治疗、MRD监测、预后分层中的潜在价值及现存问题,旨在充分了解NGS在MM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马强孙婉玲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出现栓塞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宣武医院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间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252例患者,对颅内动脉瘤不同直径以及颅内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栓塞后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2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直径未超过5mm患者出现栓塞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颅内动脉瘤直径在5~10mm及10~25mm的颅内动脉瘤直径的患者,且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后交通动脉瘤和颈内动脉瘤出现栓塞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后动脉瘤的发生率,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直径越小,出现栓塞并发症的几率越低;后交通动脉瘤和颈内动脉瘤的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马强洪韬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外科学出血
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的突变位点及频率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SH2B接头蛋白3(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的突变位点及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内科髓系肿瘤相关基因靶向DNA测序结果,筛选出携带SH2B3基因突变的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SH2B3基因突变类型、突变位点、发生频率、共突变基因以及与疾病间的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来自1005例患者,有19例患者检测到SH2B3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18例(94.74%),无义突变1例(5.26%),10例患者同时伴发其他突变(52.63%),突变等位基因频率(VAF)分布于0.03-0.66;发生频率最高的突变为p.Ile568Thr(5/19,26.32%),平均VAF为0.49,涉及1例MDS/MPN-RS(伴SF3B1突变)、1例MDS-U(伴SF3B1突变)、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PNH克隆(伴PIGA和KMT2A突变)、2例MDS-MLD(其中1例伴SETBP1突变);其余突变包括2例p.Ala567Thr(10.53%),p.Arg566Trp、p.Glu533Lys、p.Met437Arg、p.Arg425Cys、p.Glu314Lys、p.Arg308*、p.Gln294Glu、p.Arg282Gln、p.Arg175Gln、p.Gly86Cys、p.His55Asn和p.Gln54Pro各1例。结论: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突变位点分布较广,重现性低,其中p.Ile568Thr突变发生率较高,常与其他疾病特征性突变共存。
马强胡蓉华赵弘兰晓曦郭轶先常晓丽孙婉玲苏力惠吴函
关键词:髓系肿瘤基因突变
WT1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的变异特点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Wilms瘤基因1(WT1)在髓系肿瘤中的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3年9月间在我院就诊、接受髓系肿瘤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且存在WT1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类型、基因变异类型、位点及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等,并结合数据库分析WT1变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预后间的关系。结果:27例携带WT1基因变异的患者中,20例为初诊检出,7例为治疗监测过程中检出;19例患者为AML(70.37%),其中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4例非APL(11例为AML-M2);4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4.81%),3例MDS(11.11%)和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3.70%);27例患者中共检出可报告变异位点33个,其中截断突变16个(48.48%)(含11个移码突变和5个无义突变)、剪接突变4个(12.12%)、错义突变11个(33.33%)、缺失变异1个(3.03%)、起始密码子突变1个(3.03%);27例患者均伴有其他基因异常,以CEBPA bZIP区突变及PML∶∶RARA融合基因最常见;携带WT1变异的AML患者具有更短的总生存期(OS)(中位OS 11.21月vs 19.10月,P=0.003),但WT1是否发生变异与MDS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白血病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且WT1表达水平高低与AML患者总生存期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WT1基因变异在髓系肿瘤中多见于AML,在AML-M2及APL中发生率最高,变异主要发生于exon 7、1和9,以截断突变为主,几乎都存在其他伴随突变或融合基因。携带WT1突变的AML患者可能具有更短的OS。
马强刘艳刘聪艳赵弘常晓丽邹东梅孙婉玲胡蓉华
关键词:WT1基因髓系肿瘤AML-M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