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动态增强CT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颈部动态增强CT表现并探讨CT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2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透析患者颈部动态增强CT的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84个病灶,病灶多为椭圆形,最大横截面为0.6 cm×0.4 cm^1.9 cm×1.7 cm。其中20例患者病灶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21~48 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每例患者强化程度不一,第1期明显强化,CT值约41~115 HU,第2期进一步强化,CT值约65~121 HU,第3期强化减退,CT值约23~81 HU,各期CT值均低于相对应甲状腺的CT值;3例患者病灶密度不均,其内见数量不等的斑点状钙化,不均匀强化。上组病灶大部位于甲状腺后方,部分下组病灶位于甲状腺下方。手术中共发现病灶87个,CT定位准确性为96.6%。12例患者扫描所及骨质有不同程度破坏。结论颈部动态增强CT能准确定位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或/和腺瘤,通过各种CT后处理方法能够清楚显示病灶特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周运锋韦孟王敏红赵宇张强张军乔
- 关键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基于CT灌注成像的渗透性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入院24 h内基于CT灌注(CTP)的血脑屏障渗透性(BBBP)参数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11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aSAH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完成全脑CTP检查,并通过后处理得到反映BBBP的体积传递常数(Ktrans)和反映脑灌注的流出时间(TTD)及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根据是否发生DCI,患者被分为DCI组及非DCI组,比较2组间CTP定量、定性指标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确定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临床资料及CTP参数对发生DCI的预测效能。结果69例aSAH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DCI。DCI组的全脑平均Ktrans值(mKtrans)明显高于非DCI组[分别为(0.67±0.16)ml/(100 ml·min)、(0.41±0.15)ml/(100 ml·min),t=-6.454,P<0.001]。弥漫型低灌注患者的mKtrans[(0.61±0.18)ml/(100 ml·min)]明显高于正常灌注患者[(0.36±0.15)ml/(100 ml·min),P<0.001]、局限型低灌注患者[(0.43±0.16)ml/(100 ml·min),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Ktrans(OR=1.13,95%CI 1.05~1.21,P=0.001)、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OR=5.35,95%CI 1.12~25.65,P=0.036)及改良Fisher评分(OR=5.32,95%CI 1.02~27.80,P=0.048)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Ktrans具有最大的AUC值0.875(95%CI 0.78~0.97),其预测DCI发生的阈值为0.545 ml/(100 ml·min),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9.2%,约登指数为64.9%。结论对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入院的aSAH患者使用全脑CTP扫描模式可以评估其脑灌注和BBBP状态,并预测DCI的发生风险。
- 张超尤凤王硕赵宇王娟陈文方兴根周运锋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血脑屏障
- 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 2017年
- 目的探讨X线、CT、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医院104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与MRI组,各52例。常规组采用X线联合CT进行诊断,MRI组采用MRI诊断,对两组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 MRI组骶髂关节病变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诊断,可提升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诊断价值较高。
- 赵宇
- 关键词:X线MRI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 MSCT在胃平滑肌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 2020年
- 目的:研究胃平滑肌瘤的MSCT影像表现特点,探讨其在胃平滑肌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经手术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结果:16例胃平滑肌瘤均为单发,其中14例位于胃贲门部,2例位于胃体部;病灶12例向腔内生长,3例向腔外生长,1例向腔内外生长;病灶形态规则13例,不规则3例;病灶长径与胃壁平行15例,与胃壁垂直1例。16例病灶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多表现为轻度强化,静脉期为轻-中度强化,平衡期多呈中度强化,动态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型;15例病灶邻近胃黏膜光整,1例肿瘤黏膜面不光整,见溃疡形成。结论:MSCT对胃平滑肌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余金超赵宇孙启飞
- 关键词:MSCT胃平滑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