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光宇

作品数:27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6篇动脉瘤
  • 5篇细胞
  • 5篇颅内
  • 4篇外科
  • 4篇基因
  • 3篇动脉
  • 3篇癫痫
  • 3篇细胞瘤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3篇颈动脉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支架成形术
  • 2篇手术
  • 2篇栓塞
  • 2篇破裂性

机构

  • 15篇山东省立医院
  • 12篇山东大学
  • 3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泗水县人民医...

作者

  • 25篇赵光宇
  • 20篇庞琦
  • 12篇许尚臣
  • 10篇栾立明
  • 8篇王汉斌
  • 7篇司志超
  • 7篇葛明旭
  • 5篇张康
  • 4篇孟雷
  • 4篇贺红卫
  • 3篇孔大伟
  • 2篇汪建军
  • 2篇郭华
  • 2篇邢毅
  • 2篇刘滨
  • 2篇朱玉方
  • 1篇唐侠
  • 1篇辛涛
  • 1篇辛涛
  • 1篇陈颉

传媒

  • 8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山东大学学报...
  • 4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山东省第十八...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6
  • 4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雄黄体外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特点及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雄黄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雄黄诱导的细胞凋亡特点和可能机制。方法以雄黄溶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进行诱导,通过MTT法观察浓度和时间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光镜、电镜观察细胞的抑制情况;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引起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RT-PCR法观察诱导过程中Bcl-2、Bax和c-myc3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雄黄溶液可引起细胞不同程度的抑制;光镜及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药物引起的细胞凋亡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显示,细胞在25mg/L雄黄作用24、48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0.13±3.14)%、(41.04±17.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观察到Bax基因表达的升高和Bcl-2、c-myc基因表达降低。结论雄黄对C6细胞的抑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越明显,此抑制与雄黄引起的凋亡有关,凋亡过程中伴有Bax基因表达的增加和Bcl-2、c-myc的降低。
王汉斌庞琦富壮赵光宇丁锋栾立明郭华许家军许尚臣
关键词:雄黄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
Sturge—Weber综合征合并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2年
Sturge—Weber综合征(SWS)属少见病,其主要表现之一为顽固性癫痫,针对其癫痫的外科治疗国内鲜见报道。我科治疗1例SWS合并顽固性癫痫,报告如下。
许尚臣赵光宇冯斌庞琦
关键词:WEBER综合征顽固性癫痫外科治疗文献复习少见病
MMP -9和C- Met与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及其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因子受体(C - Me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9)与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病理学分型的关系及C - Met和MMP -9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93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C - Met、MMP -9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 PC R)检测C- Met和MMP -9的mRNA表达.结果 93例星形细胞肿瘤中C - Met和MMP -9的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7.8%和95.9%,且其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均随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强(P<0.01).星形细胞瘤的MVD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1),C - Met及MMP -9之间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存在相关关系(P<0.01).结论 C -Met及MMP -9的增强表达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其表达可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赵光宇栾立明刘滨庞琦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新生血管化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血被引量:1
2008年
对38例经CT确诊高血压脑壳核出血(出血量40—80m1)患者,均采用经翼部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下脑壳核血肿清除术。结果:38例中死亡3例,存活35例。术后6个月随访,生活自理21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生活不能自理6例。认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血为最理想的手术入路。
商建勋周立兵曹明阁赵光宇许尚臣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壳核出血外科手术手术路径
脑静脉系统流出端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颅内压增高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对比观察颅内压增高与正常压力状态下脑静脉系统流出端的影像学特征,描述该段血管汇人静脉窦前的狭窄形成,结合前期实验结果探讨脑静脉系统参与颅内压调节机制中该血管狭窄节段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非血管性疾病1致颅内压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1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技术扫描成像,获得脑桥静脉及脑内静脉窦原始影像,以最大强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记录脑桥静脉汇人静脉窦前即两者交界处的影像学特征,并测量不同压力状态下脑桥静脉的直径。结果颅内高压患者的脑桥静脉直径大于对照组,并且大部分颅内压增高患者(32/40)可出现影像学上脑静脉流出端磁共振信号的减弱甚至消失,形成影像学上的明显狭窄,而正常志愿者中仅有l例出现类似的信号减弱。结论脑桥静脉作为脑静脉系统的最后通路,在颅内压增高时形成的狭窄结构提示其可能参与脑静脉系统自身体积变化的被动调节,进而对颅内压的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压力增高时脑桥静脉直径增加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该狭窄结构限制了静脉血液向颅外的顺畅引流,导致静脉血液的淤积并进一步增加了颅内压力。
陈颉司志超赵光宇王光彬栾立明丁峰武乐斌庞琦
关键词:颅内压增高脑静脉系统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及其生物学意义探讨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描述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该段血管的微观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调节机制。方法非血管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病人行开颅手术,术中小心暴露并取出脑桥静脉至近静脉窦端,常规TEM样品制备方法,选取脑桥静脉流出端行超薄切片,重金属盐染色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脑桥静脉流出端有大量致密排列的纤维,以胶原纤维为主,也可见弹性纤维及少量网状纤维,散在的成纤维细胞也可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未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该血管节段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与脑静脉系统其他部位明显不同。结论脑静脉血管床贮存的大量静脉血液可以通过容量调节影响到颅内压力变化,而脑桥静脉作为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最后通路,流出端具有的特殊形态学特征提示其可能是脑血液循环中静脉血液流出的关键环节。由于该段静脉血管壁没有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而致密分布的胶原纤维本身不具有自主舒缩功能,因此推测该段血管缺乏主动调控机制。研究脑桥静脉流出端参与静脉血液流出的被动调节机制可为下一步针对脑静脉系统临床治疗颅内压增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庞琦司志超贺红卫孔大伟李伯琴王汉斌赵光宇朱玉方葛明旭翟国德
关键词:超微结构颅内压
滤器保护装置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装置(FDP)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配合应用FDP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CAS 25例次,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大体观察FDP内的斑块栓子。结果全部病例成功应用FDP进行了CAS手术,无手术相关症状性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15例患者FDP的滤网内有斑块成分(占60%)。结论FDP可以捕捉到颈动脉狭窄CAS术中碎解的斑块成分,降低术中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临床治疗中应用的FDP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于颈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中。
赵光宇庞琦王莉华王汉斌司志超葛明旭张康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颅内动脉瘤Ⅲ型胶原蛋白α1链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 在颅内动脉瘤组和对照组中检测与分析Ⅲ型胶原蛋白α1链(TypeⅢ collagen alphal,COL3A1)基因多态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比较243例颅内动脉瘤与260例正常对照之间COL3A1基因第30外显子+2209A/G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构成。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与对照组中G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41.56%)明显高于后者(28.08%)(X^2=10.15,P=0.001),动脉瘤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23.66%,对照组为18.46%,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3,P=0.003),用logistic回归纠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及饮酒等因素结果仍有意义(X^2=6.76,P=0.009)。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和对照组之间COL3A1基因第30外显子+2209A/G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朱玉方庞琦栾立明贺红卫许尚臣赵光宇葛明旭王汉斌张康孔大伟刘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附21例报道)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21例。结果完全栓塞18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出现症状性脑缺血2例。17例获得随访,14例预后良好。结论在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孟雷栾立明许尚臣赵光宇庞琦
关键词: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与夹闭术治疗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破裂性微小动脉瘤的特点,评价夹闭术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5例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分别采用夹闭术(28例)和血管内治疗(17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结果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共45例,宽颈动脉瘤占84.4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术前Hunt-Hess分级及出院时GO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性微小动脉瘤多为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均能达到良好效果。
孟雷栾立明许尚臣赵光宇庞琦
关键词:夹闭术血管内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