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洪军

作品数:586 被引量:3,779H指数:2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81篇期刊文章
  • 61篇会议论文
  • 33篇专利
  • 5篇标准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7篇轻工技术与工...
  • 24篇农业科学
  • 19篇经济管理
  • 12篇生物学
  • 12篇医药卫生
  • 10篇化学工程
  • 10篇文化科学
  • 9篇理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3篇食品
  • 61篇兔肉
  • 41篇发酵
  • 39篇肉制品
  • 34篇风味
  • 32篇蛋白
  • 31篇腌制
  • 30篇微生物
  • 24篇嫩化
  • 23篇肉类
  • 23篇牛肉
  • 23篇猪肉
  • 21篇营养
  • 21篇腊肉
  • 19篇贮藏
  • 18篇脂肪酸
  • 18篇冷藏
  • 17篇乳酸
  • 16篇乳酸菌
  • 14篇蛋白质

机构

  • 449篇西南大学
  • 136篇西南农业大学
  • 11篇西南科技大学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贵州大学
  • 6篇贵州省畜牧兽...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重庆市农业科...
  • 3篇广东轻工职业...
  • 3篇渤海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畜牧科...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 3篇重庆市农产品...
  • 3篇重庆第二师范...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重庆工商大学

作者

  • 585篇李洪军
  • 313篇贺稚非
  • 44篇夏杨毅
  • 43篇尚永彪
  • 26篇陈宗道
  • 23篇王兆明
  • 22篇李少博
  • 17篇黄业传
  • 16篇李燕利
  • 16篇袁先群
  • 16篇余力
  • 15篇全拓
  • 15篇蒋丽施
  • 15篇甘奕
  • 14篇姚艳玲
  • 14篇张东
  • 13篇廖洪波
  • 13篇张宇昊
  • 13篇付军杰
  • 12篇邹忠义

传媒

  • 95篇食品科学
  • 86篇食品与发酵工...
  • 59篇食品工业科技
  • 55篇肉类工业
  • 35篇肉类研究
  • 12篇中国食品学报
  • 1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0篇四川食品与发...
  • 9篇第十一届中国...
  • 6篇中国畜产与食...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食品与机械
  • 5篇西南农业大学...
  • 5篇食品研究与开...
  • 5篇西南师范大学...
  • 5篇第七届中国肉...
  • 4篇食品科技
  • 4篇中国养兔
  • 4篇粮食与油脂

年份

  • 1篇2024
  • 10篇2023
  • 17篇2022
  • 17篇2021
  • 15篇2020
  • 25篇2019
  • 16篇2018
  • 40篇2017
  • 26篇2016
  • 47篇2015
  • 27篇2014
  • 26篇2013
  • 26篇2012
  • 34篇2011
  • 21篇2010
  • 27篇2009
  • 23篇2008
  • 21篇2007
  • 26篇2006
  • 17篇2005
5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乳杆菌1.12发酵过程中去除粪臭素的条件优化(英文)被引量:4
2013年
粪臭素是在公猪大肠内产生的一种会影响猪肉品质的物质。本研究利用短乳杆菌1.12(Lactobacillus brevis1.12,L.brevis1.12)对粪臭素进行去除实验,在此过程中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L.brevis1.12在发酵过程中去除粪臭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且研究各发酵参数之间的交互效应。经过实验得出L.brevis1.12在发酵过程中去除粪臭素的最佳条件是:接种量为77mL/L,发酵液量为107mL,发酵时间为4d,发酵温度为36.6℃,pH为5.61。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粪臭素去除率是71.83%±0.07%。另外,研究表明,短乳杆菌1.12的发酵上清液对粪臭素的去除能力最强,其去除率为17.25%±0.79%(24h),并且证明了短乳杆菌1.12去除粪臭素的作用不是物理吸附。
孟晓贺稚非李洪军
关键词:粪臭素12响应面
酸碱度对兔肉肌原纤维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不同酸碱度条件对兔肉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并通过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变化对其机理进行初探。研究发现,随着pH逼近等电点范围,表面疏水性不断变大,使得蛋白质分子间疏水相互...
周心雅贺稚非李洪军王兆明
关键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功能性质
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含量和种类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为评估市售郫县豆瓣酱产品中生物胺的含量、种类以及产品的生物胺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丹磺酰氯衍生检测了2大类21种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的含量和种类,并测定了样品中相关的品质指标。结果显示,21种郫县豆瓣酱中生物胺的总量范围在(86.85±1.99)^(611.83±7.16) mg/kg,腐胺、尸胺、组胺及酪胺是豆瓣中的主要生物胺。个别样品中的组胺、酪胺及β-苯乙胺的含量较高,超过了建议范围,特别是组胺和酪胺毒性较强,说明个别品牌豆瓣酱不完全在食用的安全水平之内。另外,红油豆瓣酱的生物胺总量高于传统郫县豆瓣酱,21种豆瓣酱中生物胺含量与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组胺与酪胺的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曾雪晴李洪军袁琳娜贺稚非
关键词: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食品安全
鸡肉软罐头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本发明公开了鸡肉软罐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新鲜的鸡肉,切丁,然后添加食盐、蔗糖和谷氨酰胺转氨酶,混合均匀后进行超声腌制,再将腌制鸡肉预煮,然后油炸,得油炸鸡肉;然后向所得油炸鸡肉加入辣椒油、姜葱油、花椒油、白糖和...
尚永彪夏杨毅张宇昊李洪军管俊峰
金华火腿成熟与微生物发酵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4年
本文对金华火腿生产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详细的描述。传统金华火腿生产成熟的机理有的认为是内源酶促进的;一部分认为是微生物发酵促进的,描述了参与发酵的主要的微生物种类,提出了应科学地、完整地研究整个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与成熟生香的关系,并鉴定出参与发酵的优势微生物种类、微生物之间的比例,为使传统产品金华火腿生产走上工业化生产道路提供依据。
甄宗圆贺稚非李洪军周光宏章建浩
关键词:金华火腿微生物发酵内源酶微生物种类
丰都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被引量:4
2012年
重庆市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水源充足、牧草资源丰富,素有黄牛养殖传统。该县拥有亚洲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的标准化1.5万头肉牛育肥场,具有全国最大的肉牛养殖基础。目前,丰都县正全力打造"中国肉牛之乡",并以肉牛作为农民万元增收的主导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对丰都县肉牛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作综合阐述。
甘奕李洪军王珺贺稚非
关键词:肉牛
KCl部分替代NaCl对腊肉蛋白质氧化、降解及质构的影响被引量:14
2019年
为探讨KCl部分替代对腊肉蛋白质氧化,降解和腊肉质构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以KCl 30%,50%,70%(质量分数)分别替代NaCl的低盐腊肉,100%NaCl含量的对照组腊肉为研究对象,检测了腊肉的蛋白质氧化,降解,脂肪氧化和质构特性,并对蛋白质降解,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与质构特性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Cl 70%替代组腊肉蛋白质氧化,蛋白质降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质构特性均显著区别于对照组。此外,低盐腊肉的蛋白质氧化和蛋白质降解与质构特性有显著相关性。
甘潇李洪军王兆明王兆明贺稚非
关键词:低盐腊肉蛋白质降解脂肪氧化
重庆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种生化特性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以27个重庆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种的1芽2叶鲜叶为供试材料,通过测定各品种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各品种在重庆地区与原产地之间的差异性,及比较各品种在重庆的表现特性;并采用相关性、多维尺度和聚类分析探究27个品种在重庆地区的表现特性及其适制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重庆地区表现为氨基酸的变化率最大,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化率次之;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品质指数,以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异性较大;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性,咖啡碱与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和酚氨比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PPO和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性;通过多维尺度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分成4大类群,且每个类群的茶类适制性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罗理勇曾亮李洪军
关键词: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多维尺度分析
骨泥营养食品中钙生物利用的研究被引量:31
1994年
测定新鲜骨泥的粒度,分析鲜骨泥及骨泥营养挂面的营养成份含量,并通过小鼠对产品中钙的营养吸收试验,研究骨泥营养挂面中钙的生物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新鲜骨泥营养丰富,而Ca、P、Fe和Zn等营养元素的含量较高。骨泥粒度大小为40μm以下。试验组小鼠血清钙含量(11.76±2.51mg/100ml)高于对照组(10.08±2.01mg/100ml),骨泥营养挂面中钙可被小鼠吸收利用。
贺稚非李洪军何觉义魏泓
关键词:骨泥营养挂面
草莓采后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草莓的生理特性,导致草莓采收后很容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使其不耐储存。本文对草莓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草莓采后的生理变化和成分变化。
杨佳李洪军
关键词:草莓生理特性生理变化
文献传递
共5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