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作品数:18 被引量:465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电子电信 更多>>
“互联网+气象服务”让出行着装更具“精准化”——基于气象数据的天气穿衣产品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 本文从'互联网+气象服务'出行场景出发,探索细分人群的天气穿衣服务产品,让用户出行着装更具'精准化'。本文基于气象大数据与服装行业数据,依托气象各类天气数据要素和气候历史数据,结合穿衣指数、服装面料厚度算法等研究方法,完... 穆璐 李菁 林棽 李萌萌 李强 柳雪峰文献传递 宁夏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2023年 利用常规探空、地面观测站、自动站及各家数值预报等资料,对发生在2020年8月下半旬的2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2次过程均是在有较明显的高空槽与高空冷空气配合下的混合性降水;其共同的影响系统为500 h Pa高空槽、700 h Pa切变线、低空急流与地面冷锋;不同点是2次过程中副高与大陆高压脊的强度不同,决定了该次过程的低层系统的位置和走向,进而决定了降水落区差异。过程2中,地面有较清楚的锢囚形势出现,但模式检验表明,各模式对锢囚锋的模拟能力有限;可以利用V-3θ图更好地分析对流性降水的发生潜势。 刘鹏兵 姚姗姗 马金仁 李强关键词:大到暴雨 锢囚锋 数值预报检验 一次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卫星云图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基于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多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分析2016年10月26至27日宁夏秋末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结果表明,该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地面冷锋、850 hPa切变线、700,500 hPa高空槽和200 hPa西风急流;过程中可见光、红外和水汽图上各云团的特征明显.在对应近地面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的移动发展中,β尺度云团以类似“列车效应”的现象先后过境,它是造成该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原因.云顶亮度温度TBB值的变化在雨雪转化过程中无明显特征,但在相态转为降雪后,其变化与降雪强度的关系较为明显. 邵建 任小芳 王勇 裴晓蓉 李强 张晓茹关键词:暴雪 卫星云图 中尺度系统 宁夏1981—2010年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1981—2010年宁夏25个区域观测站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温度、风速等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宁夏北部、中部、南部3个区域能见度及气象因子的月、季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对能见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宁夏3个区域能见度均有明显的月、季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各区域能见度月变化均为单峰结构;各区域能见度均为夏季最好,北部和中部区域冬季最差,南部区域春季最差;近30 a,北部区域能见度表现为波动增加趋势,中部和南部区域均为明显降低趋势。(2)各区域气象因子月变化也为单峰结构;相对湿度秋季最好,春季最差;日照时数夏季最长,日照时数最短的季节各不相同;冬季温度最低,夏季温度最高;春季平均风速最大;近30 a各区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仅中部区域的温度、北部和中部区域的风速增加趋势较为显著。(3)各区域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均表现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能见度与温度表现为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除春季南部区域外,能见度与日照时数也表现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能见度与风速的相关关系比较复杂。 李强 杨建玲 杨建玲 蔡江涛 丁建军 闫军关键词:能见度 气象因子 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 被引量:2 2017年 通过分析2022年冬奥会给京津冀区域气象服务保障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对大型国际综合性冬季冰雪体育赛事,气象服务经验欠缺、基础条件薄弱的挑战,提出提升2022年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相关建议和对策,明确气象科技创新是方向,精确观测是根基,信息传输是支撑,精准预报是基础,智慧服务是关键,人工增雪是补充,借鉴经验是捷径,顺畅运行组织是保障.全方位做好气象服务保障,为顺利确保把本届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做出新贡献. 李元寿 贾晓红 李强 李峰 金永利 王建平关键词:冬奥会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396 2014年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在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500 hPa的高压异常抑制了对流的发展,而表面风速的减弱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雾霾向区域外输送,水平风垂直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对流层低层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变得更加稳定.这些气象背景场为雾霾天气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对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雾霾天气区域内的表面风速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对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动力影响,二者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层结不稳定性以及近地面层的逆温状况和温度露点差对雾霾天气的演变可以产生热力影响,层结不稳定性和逆温偏大(小)以及温度露点差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热力和动力因子对这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气象因子可以解释超过2/3的雾霾天气逐日变化的方差,方差贡献达到0.68. 张人禾 李强 张若楠关键词:气象条件 宁夏六盘山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宁夏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NCEP 2.5°×2.5°间隔6 h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FY-2G静止卫星逐小时红外亮温(TBB)资料,对2015年6月22日白天到夜间出现在宁夏六盘山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北槽南涡是本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正涡度使气旋式环流加强,加大了暴雨区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暴雨区上空整层相对湿度在80%以上,700 hPa比湿超过9.8 g/kg,500 hPa比湿大于4.4 g/kg,并长时间维持可作为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指标。(3)垂直速度形成的南北经向次级环流增强了泾源南侧中低层暖湿空气的辐合抬升,同时加大了其北侧高层大气下沉运动产生的抽吸作用,形成正反馈,造成降水强度增强,最终形成暴雨。700 hPa垂直速度小于-0.157 Pa/s是此次暴雨过程动力抬升条件的重要指标。(4)本次暴雨过程以混合性降水为主,对流发展不旺盛。最大降水时段不是出现在TBB最低的时间而是出现在TBB增幅最大的时间,且TBB增幅越大降水量越大。TBB在-50℃以下,且TBB梯度达15℃以上区域与暴雨区有较好对应关系。 李强 纪晓玲 纪晓玲 李婷 杨靖关键词:暴雨 环流特征 物理量场 一个新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对流层中上层(500~150 h Pa)温度纬向偏差的分布特征,并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纬向偏差进行垂直积分后,尝试构建一个新的表征高原热力指数(Plateau Heating Index,PHI),并分析该指数的季节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流层中上层纬向温度偏差的暖中心存在着季节性的移动,即春季暖中心由西太平洋迅速移至高原,而秋季则快速东移到西太平洋;(2)PHI在年进程上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在11月至翌年2月为负值,其余为正值;(3)各季PHI与纬向西风的显著相关区大致以30°N为界,呈现出北正南负的反向分布。当PHI增强时,高原北(南)部西风增强(减弱),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反之亦然;(4)各季PHI与200 h Pa位势高度的显著正相关均出现高原上空,表明高原对流层加热有利于其上空位势高度的增加。当夏季PHI偏强(弱)时,对应着南亚高压偏强(弱)。 贲海荣 周顺武 乔钰 乔钰 李强关键词:青藏高原 副热带西风急流 配料法在宁夏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19年 选取2000—2015年发生在宁夏23次由深厚湿对流引起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确定暴雨预报的配料方案,采用2016年6—8月宁夏25个常规站和947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ECMWF 72 h内模式资料,从统计分析和个例剖析两方面探讨配料法暴雨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通过对比2016年6—8月ECMWF暴雨预报与配料法暴雨预报发现,不同预报时段,配料法暴雨预报均优于ECMWF暴雨预报;(2)配料法能准确预报所选两次暴雨个例降水的中心强度、落区及变化趋势,但强度和落区较实况偏强、偏大;(3)配料法对六盘山区暴雨过程弱降水预报效果较差,对贺兰山沿山暴雨过程存在降水空报。 李强 纪晓玲 纪晓玲 李婷 苏延勇 魏宜关键词:配料法 暴雨 2013年夏季宁夏一次强降水过程风廓线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2013年7月9日宁夏出现了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产品及常规观测资料,对本次过程最强降水时段雷达产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灵武站700 hPa附近存在12 m/s以上的偏东风急流和大小为0.033 s-1的风切变,是灵武站最大小时雨强大于银川站的主要原因;银川站从地面到900 m高度以下大气水汽含量较少,导致银川站累积降水量小于灵武站;在最强降水时段,灵武站风廓线雷达产品的中低层速度谱宽维持在1.2 m/s并接地,最大速度谱宽出现在700 hPa,达2.0 m/s;信噪比达到35 dB的高度层超过10个;700 hPa以上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达1.0×10-10及中低层向下垂直速度达10 m/s。研究结果揭示了风廓线雷达产品与强降水过程之间的联系,可作为灵武站是否出现强降水的判别指标。 李强 崔洋 谭志强 崔洋 杨婧 谭志强关键词:风廓线雷达 信噪比 折射率结构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