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银 作品数:23 被引量:275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电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华北区域近50年气候态类型变化分析 应用1961-2009年近50a华北区域均一化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柯本气候分类法,研究了该地区气候态类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9年,华北区域年平均增温幅度为0.44℃/10a,年降水量呈... 马京津 张自银 刘洪关键词:气候态 文献传递 光合有效辐射总量及其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对森林GPP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25 2011年 研究利用基于冠层辐射传输与植物生理过程的MAESTRA模型,结合中国东部鼎湖山、千烟洲及长白山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对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总量及其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影响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变化进行了模拟与敏感性分析,从而探讨这两者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GPP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R总量变化对GPP的影响程度由PAR总量变化幅度以及GPP对PAR总量变化的敏感程度所决定,较低的PAR总量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GPP对PAR总量变化较敏感;散射辐射比例增大可以提高森林冠层对入射PAR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其对GPP的影响程度由散射辐射量的变化以及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在吸收与利用效率上的差别所决定,较高温度与叶面积条件下该差别较大;PAR总量与散射辐射比例共同变化对GPP的综合影响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的抵消结果,入射PAR较强时两者抵消作用通常更明显,在全年总量上,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对GPP的影响能抵消PAR总量变化影响的1/3~1/2。 何学兆 周涛 贾根锁 张自银 李秀娟 赵超 冯胜辉关键词:碳循环 GPP 光合有效辐射 森林生态系统 华北区域近50年气候态类型变化分析 被引量:7 2011年 应用1961-2009年近50a华北区域均一化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柯本气候分类法,研究该地区气候态类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9年,华北区域平均增温幅度为0.44℃/10a,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9.3mm/10a。空间变化趋势表明,华北区域全区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区升温最为明显,超过0.6℃/10a。华北区域年均温0℃和5℃等值线在2000-2009年较20世纪60年代有较明显的北移现象,尤其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更为明显。近50a华北区域250mm降水分界线有较大波动,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北部锡林郭勒至呼伦贝尔地区,近10a等值线东移最为明显,表明降水明显减少。柯本气候分类法分析表明,1961-2009年,华北区域气候呈现了暖干的变化趋势,部分站点从"非干旱-干旱"气候类型变化到"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地区,但华北区域整体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马京津 张自银 刘洪关键词:气候态 华北区域近50年气候态类型变化分析 应用1961-2009 年近50a 华北区域均一化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柯本气候分类法,研究了该地区气候态类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9 年,华北区域年平均增温幅度为0.44 ℃/10a,年... 马京津 张自银 刘洪关键词:气候态 气候变化 中国中东部秋季PM_(10)时空变化及其与日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21 2012年 利用2000-2010年秋季中国中东部83个重点城市的PM10浓度数据以及其中63个城市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PM10浓度的时空变化以及晴空条件下PM10浓度与日气温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不同云量条件下二者关系的稳定性以及辐射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1)近11年来,秋季PM10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全部天气条件下和晴空条件下的线性趋势值分别为-2.87μg.m-3/年、-4.92μg.m-3/年;空间分布上,中国中东部重点城市的秋季PM10浓度普遍下降,其中华北地区的下降最快最显著。(2)秋季PM10浓度与日气温的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定量统计表明:当PM10浓度偏高10μg.m-3时,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分别偏低0.15oC、0.14oC和0.16oC,同时气温日较差减小0.01oC。(3)秋季日气温的上述变化可能主要与气溶胶的直接效应有关。PM10增多会造成地面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的显著减少,进而造成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的显著下降;同时,PM10增多对近地面的影响总体上是致冷效果。 郭元喜 龚道溢 汪文珊 张自银 毛睿关键词:秋季 PM10 气温 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12种不同定义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多数东亚冬季风指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定义的... 张自银 龚道溢 胡淼 雷杨娜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温度 降水 文献传递 中国北方过去2000年沙尘事件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9 2006年 文章依据冰芯、树木年轮等自然记录和历史文献记录,分析了中国北方不同地区近2000年的沙尘事件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旱区西部,历史时期的沙尘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制约,无论在10年尺度,还是百年尺度上,沙尘事件与温度变化均表现为显著的反相关,即气候寒冷期与沙尘频发事件相对应,气候温暖期与沙尘发生变弱期一致;在半干旱区,在10年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序列与沙尘发生频率均显著负相关,但在百年尺度上沙尘与降水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干旱区东部,沙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气候变化对沙尘事件的作用主要在百年尺度上体现出来,沙尘与温度记录的负相关比降水更好,在10年尺度上气候与沙尘序列尽管也是负相关,但不显著。通过对现代气象记录的气温、降水变化和沙尘事件频数分析,其结果与历史时期情况基本一致。 张自银 杨保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夏季高温日数时空变化及其环流背景 被引量:27 2009年 本研究利用1955-2005年全国193个气象站点夏季(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高温日数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一模态表现为区域整体一致的异常,中心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模态表现为江淮流域与华南反向变化的特点,第三模态表现为东南部地区与西南、华北的反向变化。这些模态与高层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赤道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大气环流而影响我国夏季高温日数频次,其中ENSO和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对高温日数变化第一模态的相关比较明显;而热带印度洋海温对第二模态有显著影响。与前期海温的关系分析可知,第一模态与前期夏季的西太平洋暖池和前期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关系最好,第二模态则受热带印度洋前期冬季海温影响最大,这对高温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雷杨娜 龚道溢 张自银 郭栋 何学兆关键词:夏季高温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大气环流 海温 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 东亚冬季风(EAWM)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和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最主要环流系统,其年际–年代际变率对我国冬季气候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2种不同定义的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 张自银 龚道溢 胡淼 雷杨娜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年际变率 温度 文献传递 我国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和异常降水事件分析 被引量:67 2008年 统计分析1951年以来1月份以及1880年以来冬季,我国南方的异常低温与降水事件,结果表明1月异常低温(温度距平<-1σ)有12次,降水异常偏多(降水距平>+1σ)有10次,冷湿组合有3次(1969、1993、2008);冬季异常低温有29次,降水异常偏多有16次,冷湿组合有2次(1886/87、1904/05)。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方法分析异常低温与异常降水事件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有利于南方低温的环流特征是: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及东亚急流异常偏强。有利于降水偏多的环流特征是:东亚大槽偏弱;200hPa上中东急流异常偏强、东亚急流偏弱;东亚从对流层低层到中高层都有异常南风。当发生冷湿组合时,低温主要是受到西伯利亚冷高压异常偏强的影响,而降水主要受对流层850hPa至200hPa环流异常的作用。南方冬季水汽主要来自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上空的转向气流,在降水偏多时有异常西南水汽输送距平。西伯利亚高压、欧亚遥相关型、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北极涛动4个环流因子能解释南方1月和冬季气温方差的47.2%和51.5%;而中东急流、东亚经向风、欧亚遥相关型则能共同解释南方1月和冬季降水方差的49.4%和48.4%。统计降水异常与ENSO的对应关系表明,当发生El Nio事件时南方冬季降水偏多的概率较大,当发生La Nia事件时,降水偏少的概率较大,而温度与ENSO没有明显的统计相关。 张自银 龚道溢 郭栋 何学兆 雷杨娜关键词:雨雪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