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胜辉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冬季风
  • 2篇季风
  • 1篇冻伤
  • 1篇散射辐射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珊瑚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碳循环
  • 1篇涛动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率
  • 1篇年际
  • 1篇暖池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温
  • 1篇西太平洋
  • 1篇西太平洋暖池
  • 1篇南极涛动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冯胜辉
  • 4篇何学兆
  • 4篇张自银
  • 3篇龚道溢
  • 2篇郭栋
  • 2篇雷杨娜
  • 1篇贾根锁
  • 1篇李秀娟
  • 1篇周涛
  • 1篇赵超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光合有效辐射总量及其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对森林GPP影响的模拟被引量:24
2011年
研究利用基于冠层辐射传输与植物生理过程的MAESTRA模型,结合中国东部鼎湖山、千烟洲及长白山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对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总量及其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影响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变化进行了模拟与敏感性分析,从而探讨这两者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GPP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R总量变化对GPP的影响程度由PAR总量变化幅度以及GPP对PAR总量变化的敏感程度所决定,较低的PAR总量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GPP对PAR总量变化较敏感;散射辐射比例增大可以提高森林冠层对入射PAR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其对GPP的影响程度由散射辐射量的变化以及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在吸收与利用效率上的差别所决定,较高温度与叶面积条件下该差别较大;PAR总量与散射辐射比例共同变化对GPP的综合影响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的抵消结果,入射PAR较强时两者抵消作用通常更明显,在全年总量上,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对GPP的影响能抵消PAR总量变化影响的1/3~1/2。
何学兆周涛贾根锁张自银李秀娟赵超冯胜辉
关键词:碳循环GPP光合有效辐射森林生态系统
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被引量:14
2009年
风寒温度是冬季表征人体热舒适度常用的参数,也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关注的要素。本文利用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的气温和风速,分析1956-2005年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普遍呈上升趋势,全国平均升高3.2oC,变化速率达0.64oC/10a;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地区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79oC/10a、0.84oC/10a、0.81oC/10a、0.80oC/10a,其中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地区上升趋势最为强烈,超过1oC/10a;35oN以南的我国南方地区上升速率较低,为0.39oC/10a。风寒温度的这种变化特征是近50年来气温升高和风速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变化造成的风寒温度上升是2.4oC,而地表风速下降对风寒温度的贡献为0.8oC。东亚气温和风速的变化受诸多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分析表明影响东亚气候的几个主要环流因子中,西伯利亚高压、北极涛动、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和欧亚遥相关型等与风寒温度有显著相关。这四个环流因子一起能解释50年来全国平均风寒温度方差的46.7%。全国平均气温与这四个环流因子的相关分别达到-0.65,+0.49,+0.31和-0.32;而平均风速与北极涛动的相关最显著,达-0.51。
冯胜辉龚道溢张自银何学兆郭栋雷杨娜
关键词:气温风速
近百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风寒温度是冬季衡量室外人体热舒适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关注的要素。在冬季,风寒温度比气温更加贴近人们对于室外气象环境的感受,对防治冻伤等冬季低温伤害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月值...
冯胜辉
关键词:气候变化
1644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重建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西太平洋地区8个珊瑚代用资料序列重建了1644年以来3~7月平均西太平洋暖池区平均海表温度(SST).统计分析表明高通滤波后的高频重建和原始值重建结果都有较高的可靠性.近360年来暖池SST存在明显长期趋势变化:1644~1825 AD有显著上升趋势(+0.04℃/100a),1826-1885AD呈显著下降(-0.24℃/100a),1886~2006 AD有强烈上升趋势(+0.28℃/100a),其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达N+0.67℃/100a,是过去360多年中最强的.暖池SST突出的周期包括年际尺度的~2.1,~2.3,~2.9,~3.6,~3.8a周期以及80.7a的低频周期.暖池SST与我国黄淮流域夏季降水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重建时段(1880~1949 AD)SST与区域平均夏季降水量相关系数达到-0.44,与观测时段(1950~2005 AD)二者的相关(-0.46)接近.这种关系在近360年来的旱涝等级中也是显著的,1644~1949 AD区域平均旱涝等级与重建SST相关系数为-0.20,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关系更为明显,低通滤波后的相关系数为-0.42.这说明近360多年来当暖池SST偏高(低)时,黄淮流域降水易偏少(多).长时间序列的暖池SST重建结果,对分析历史时期我国东部旱涝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郭栋冯胜辉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珊瑚海温
近500年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及其变率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南极涛动是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态,在多种尺度上对南半球及北半球部分地区的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在对树轮、珊瑚、冰芯等多种代用资料进行挑选与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公元1500年以来南半球夏季(当年12月-次年2月)的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序列的解释方差(r2)、误差减少量(RE)平均值分别为59.9%、0.47,较高的r2、RE表明重建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而整体呈减少趋势的标准误差(SE)表明代用资料的增多可以减少重建序列的不确定性。重建结果与其它研究给出的南极涛动指数有着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过去500多年南极涛动年际变率突出的周期有2.4a、2.6a、6.3a,年代际变率突出的周期有24.1a、37.6a,均达到95%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小波分析表明南极涛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及其周期有着随时间而演变的特征。
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雷杨娜冯胜辉
关键词:南极涛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