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 作品数:31 被引量:15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黄麻纤维加筋条件对崩岗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借鉴剑麻等天然纤维加筋土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包括加筋长度、加筋率、加筋位置3种因素的崩岗岩土黄麻纤维加筋条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出崩岗不同层次土体的最优加筋条件为红土层01:加筋长度为15mm,加筋率为0.35%,加筋位置为整体加筋;红土层02:加筋长度为15mm,加筋率为0.25%,加筋位置为上部加筋;砂土层03:加筋长度为15mm,加筋率为0.35%,加筋位置为整体加筋;碎屑层04:加筋长度为15mm,加筋率为0.30%,加筋位置为下部加筋。通过对比黄麻纤维加筋土和未加筋土的应力应变特性,结果表明:在最优加筋条件下崩岗4层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比未加筋土体分别提高了27.81%,29.73%,23.26%,39.58%;未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2=0.977 9);同时黄麻纤维加筋还限制了土体的横向变形。研究成果为利用生物材料改良崩岗岩土力学性质,提高崩岗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 卫杰张晓明丁树文张紫优黄倩楠胡节杨煦雷靖
- 关键词:加筋土黄麻纤维无侧限抗压强度正交试验
- 浅议“水土保持工程”教学内容的充实、更新与优化被引量:2
- 2014年
- 教学内容现代化,是当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水土保持工程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综合性特点。以课程特点为出发点,充实、更新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借以推动课程全面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张晓明刘震丁树文
- 关键词:水土保持工程教学内容
- 干湿循环下崩岗土体裂隙发育对其渗透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1年
- 渗透是崩壁降雨重分布的关键且直接影响其重力侵蚀过程。试验设计6次干湿循环,通过进行崩壁4层土壤的饱和渗透试验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干湿循环效应下崩壁4层土的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对各层土饱和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表土层和红土层裂隙发育明显,裂隙率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过渡层和砂土层几乎没有产生裂隙;表土层在第3次循环后裂隙几乎发育完全,裂隙率达到3.50%,形态纤细且破碎,而红土层在第1次循环后裂隙骨架基本定型,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裂隙宽度不断增大至一定程度时不再发生变化;(2)4层土壤渗透系数大小为砂土层>过渡层>红土层>表土层,表土层和红土层渗透系数随干湿循环的进行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过渡层一直比较稳定,砂土层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3)土壤裂隙率与渗透系数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裂隙发育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可为降雨入渗-重分布下崩壁失稳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王佳妮马戌张晓明
- 关键词:干湿循环裂隙
- 大别山南麓裸地小区径流泥沙过程对降雨特征的响应被引量:3
- 2023年
- 作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大别山南麓裸地坡面水土流失严重,为探究该区典型裸地坡面径流泥沙对降雨的响应,利用自动化径流泥沙监测设备对裸地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进行监测。以2020年全年侵蚀性降雨数据为基础,依据降雨峰值时序划分雨型,分析了4种雨型的累计产流产沙特征和次降雨的径流泥沙特征,并建立了累计产流产沙的最优函数模型。结果表明:(1)大别山南麓降雨事件的I_(30)是影响降雨事件的泥沙量和径流系数的重要因素;前期集中型和中期集中型降雨事件的泥沙量与前48 h内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2)不同雨型下产流产沙过程有显著差异,但径流泥沙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雨型下累计产流产沙的最优模型为Logistic模型。(3)不同雨型下,雨强、产流率和产沙率的变化趋势和峰值出现规律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产沙产流过程滞后于雨强变化过程的现象,产沙滞后多出现在前期集中型降雨,产流滞后多出现在中期集中型和后期集中型降雨。研究结果揭示了降雨-产流-产沙相互关系,对该区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 钟祎珣张晓明高超王谦欧阳曙光陈炳全
- 关键词:次降雨雨型
- 添加砾石对崩岗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地区常见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该研究对砾石含量、形状和直径三因素进行正交设计,分析不同组合的砾石对崩岗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崩岗4层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淋溶层A、黏化层Bt、淀积层B、母质层C,效果较好的处理分别为:淋溶层A,质量分数15%,直径2~4 mm,圆砾;黏化层Bt,质量分数15%,直径5~7 mm,圆砾;淀积层B,质量分数15%,直径5~7 mm,圆砾;母质层C,质量分数15%,直径5~7mm,圆砾。4层土体的轴向应力随轴向应变均呈急剧上升、急剧下降、减速衰减和衰减稳定4个阶段,但砾石复合土高于未加砾石土。4层土体在较好处理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比未加砾石土提高59.56%、71.70%、49.51%和83.64%,且二者呈线性递增函数关系(R2=0.99)。添加砾石的土柱在受压时破坏程度较小,其中淋溶层A和母质层C主要集中为下部破碎,黏化层Bt和淀积层B主要为土柱一侧破碎。该研究可为崩岗侵蚀预防和分层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杨彩迪牛玉华张晓明卫杰卫杰张睿钰
- 关键词:砾石土壤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力-应变破坏形态
- 崩岗区岩土抗剪强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衰减机理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根据崩岗侵蚀区红土发育于花岗岩且受干湿变化影响显著的性质,通过室内直剪试验,分析了5种干湿效应水平(风干48 h、风干24 h、自然含水率、浸水30 s和浸水60 s)崩岗侵蚀区岩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影响岩土抗剪强度指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干湿变化呈非线性衰减趋势;在风干阶段影响抗剪强度前3个主要因素大小依次为塑性指数>游离氧化铁>黏粒含量,主要受裂隙性影响,而在增湿阶段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干密度>水溶性盐>黏粒含量,基质吸力是控制抗剪强度衰减的主要因素。
- 张晓明丁树文蔡崇法林辉
- 关键词:抗剪强度黏聚力灰色关联法内摩擦角
- 新农科背景下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改革创新实践被引量:1
- 2023年
- 新农科背景下进行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教学改革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势所趋。根据新农科建设特点,指出目前个别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提炼了实习实训类课程改革创新制度设计,总结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构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以提升水土保持实习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 张晓明石磊熊海林王昭郭晓亮刘玲刘兰
- 关键词:水土保持教学方法
- 干湿效应下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及收缩变形规律被引量:1
- 2022年
- 为提高崩岗土体稳定性,抑制崩壁崩塌。试验共设计6次干湿循环,利用工业相机对脱湿过程中崩岗4层土进行定时定点拍照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干湿效应下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及收缩变形规律。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土体形态变化顺序为轴向收缩、径向收缩和裂隙发育;(2)表面裂隙率与液限、塑性指数、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层土中表面裂隙率最大值为过渡层18.78%,最小值为砂土层5.41%,崩岗土体剖面上两者为相邻土层,较大差异性会严重破坏崩岗的稳定性;(3)随干湿循环的进行,径向收缩不再发生,轴向收缩、表面裂隙率、裂隙平均宽度逐渐减小,裂隙总长度、裂隙总条数、裂隙交点个数、被分割的土块个数先增加后减小,各参数均在第3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4层土中过渡层受干湿循环影响最大,砂土层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在降雨—蒸发反复交替过程中崩岗发生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王佳妮张晓明丁树文王云琦段晓阳杨清杰
- 关键词:干湿循环裂隙
- 掺砂对崩岗土壤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为了探索混合的砂土崩积堆发生二次崩塌时的力学特性,进行不同类型崩积堆室内模拟试验,探究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及崩塌特性。【方法】本文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实验,设计2种掺砂方式(分层掺砂和混合掺砂)和5种掺砂水平(0%、25%、50%、75%、100%),模拟不同掺砂方式和掺砂量对崩积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掺砂量越大,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小,掺砂量从0%增加至100%,强度从71.1 kPa下降为14.6 kPa;分层掺砂的试样,下层极不稳定,试样的强度小且破坏严重,同一掺砂量,混合掺砂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掺砂量为25%、50%、75%时,混合掺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比分层掺砂分别提高了53.28%、106.33%、21.13%;掺砂量低且混合掺砂时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大,上下层混合均匀的试样发生二次崩塌的可能性小。【结论】掺砂量显著降低了崩岗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掺砂量低时试样呈块状塌落,掺砂量高时呈碎屑状。同一掺砂量,混合掺砂较分层掺砂提高了无侧限抗压强度。
- 黄倩楠张晓明卫杰张紫优胡节
- 关键词:无侧限抗压强度
- 水土保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及优化设计--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 课程体系构建及优化设计是解决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总量激增与高教学制有限这两大矛盾的有效措施,这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比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两所典型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异同,回顾华中农业大学水土保持...
- 张晓明刘震唐铁军胡芬芬丁树文何建荣
-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