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楠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北矿工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其可转移耐药性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淮北地区Ⅰ类、Ⅱ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中分布及其可转移耐药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多重耐药菌中整合子基因,并对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转移接合试验;采用K-B法对接合转移成功菌株及接合子进行13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86.1%,未检出Ⅱ类整合子,含整合酶基因的接合子在转移成功接合子中所占比率为35.7%。结论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分布以Ⅰ类整合子为主,且水平传播率达到35.7%,应引起高度重视。
- 姚慧琳刘培明陆士海庄楠
- 关键词: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基因
- 淮北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25株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外膜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相关基因(IMP、VIM、SPM、GIM)。结果 25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60%;5株产金属酶,检出率20%(4株产VIM-2,1株产IMP-1);未检出SPM-2、GIM基因。结论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与产金属酶均起重要作用。
- 陆士海姚慧琳刘培明庄楠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外膜蛋白金属Β-内酰胺酶
- 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的效果。方法:体外平板法制备PA生物膜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进行观察鉴定。结果: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生物膜观察结果相符。结论:可以用银染法观察细菌生物膜,方法简单、可靠。
- 姚慧琳刘培明陆士海庄楠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银染法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的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淮北地区整合子介导耐药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K-B法进行13种药物敏感试验;用三维试验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用PCR技术检测多重耐药菌中整合子基因。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检出率为86.1%,所检出整合子共有2种长度即1 000 bp和2 000 bp,它们分别携带了PSE-1、aadA2、aadB、aac(6)-Ⅱ和CARB-8基因。结论整合子参与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
- 刘培明姚慧琳陆士海庄楠
- 关键词: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基因
- 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 2009年
- 目的调查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流行状况。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ac(3)-Ⅱ、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因,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有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与TEM、DHA、CTX-Ge、CARB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 陆士海姚慧琳刘培明庄楠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多重耐药性
- 双光径免疫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性能验证与评价
- 2011年
- 目的评价双光径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的精密度、准确性、可报告范围和参考区间,同时观察透射比浊方法测定精密度、准确性、可报告范围和参考区间。方法批内随机测定混合血清20次;批间每天测定质控血清5次,连续4d;测定本省临床检验中心质控品与其靶值比较、返测校准品与厂家赋值比较;选择接近线性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混合血清进行测定。结果 IgG、IgA、IgM批内精密度CV小于4.0%,批间精密度CV小于6.0%、本省临床检验中心质控品IgG、IgA低值偏倚大于25.0%,IgM大于29.8%、返测定标液偏倚IgG-3.5%、IgA 2.1%、IgM 8.2%;95.0%人群在参考区间可报告范围内。结论本省室间质评靶值评价准确性偏倚较大;用校准液评价准确性偏倚较小。双光径免疫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结果不理想。
- 范德胜张波庄楠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