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红岩

作品数:81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专利
  • 31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电子电信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诱发电位
  • 18篇信号
  • 18篇体感
  • 14篇脑电
  • 14篇脑机接口
  • 12篇体感诱发电位
  • 8篇电刺激
  • 7篇事件相关电位
  • 7篇相关电位
  • 7篇脉搏血氧
  • 7篇脑电信号
  • 7篇监护
  • 6篇视网膜
  • 6篇听觉
  • 6篇自适应
  • 6篇网膜
  • 6篇微电极阵列
  • 6篇消噪
  • 6篇滤波
  • 6篇脊髓

机构

  • 8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5篇香港大学
  • 4篇天津大学
  • 3篇武警内蒙古总...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大庆龙南医院

作者

  • 81篇崔红岩
  • 65篇谢小波
  • 58篇胡勇
  • 36篇徐圣普
  • 24篇冯莉
  • 13篇蒲江波
  • 13篇陈小刚
  • 8篇李佳宁
  • 7篇王悟夷
  • 7篇沈冲飞
  • 6篇庞丽云
  • 6篇李小红
  • 4篇陆瓞骥
  • 4篇明东
  • 3篇胡理
  • 3篇安兴伟
  • 3篇徐明智
  • 3篇綦宏志
  • 3篇万柏坤
  • 2篇郭纯

传媒

  • 9篇国际生物医学...
  • 6篇医疗卫生装备
  • 6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2篇天津市生物医...
  • 2篇天津市生物医...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纳米技术与精...
  • 1篇天津市生物医...
  • 1篇天津市生物医...

年份

  • 9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脑机接口系统及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脑机接口系统及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法,该系统包括:脑电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被试者在脑机接口测试任务中的原始脑电数据,并对原始脑电数据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一个待处理脑电序列;脑电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根据各待...
陈小刚崔红岩李萌张若晴
一种脉搏呼吸频率提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设计一种以绿光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反射式测量方式测量的脉搏信号采集系统,以此光电脉搏信号提取不同呼吸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信息。方法选择16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2-33岁,身高155-178 cm,体质量49-85 kg。进行对照试验来验证系统性能,分别采集受试者呼吸过慢、自然呼吸、呼吸过速3种状态下脉搏信号并提取呼吸频率信息,利用热敏电阻同步采集人体鼻腔呼吸信号作为参考呼吸信号。结果脉搏呼吸频率提取系统测量范围为7-34次/分,最大测量误差为2次/分,平均测量误差为0.14次/分。两种方法获得的呼吸频率3种呼吸状态下平均误差为0.12次/分、0.18次/分、0.48次/分,3种呼吸状态下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0.78%、1.87%、1.48%。结论脉搏呼吸频率提取系统可以完成3种状态下呼吸频率提取,且与参考呼吸频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成为现有呼吸频率监测方法的一种补充。
蒲子真刘明谢小波崔红岩徐圣普
关键词:光电容积脉搏波
体感电刺激促进脑电网络神经活动
2018年
目的 探究体感电刺激时脑电活动的脑网络特征,为进一步了解体感电刺激引起的大脑神经可塑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10名健康受试者,基于定向传递函数(DTF)构建体感电刺激实验.实验中,在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状态下,获得Delta、Theta、Alpha和Beta频段32通道脑电数据的DTF因果连接矩阵,并运用图论方法对比2种刺激状态下网络的聚类系数和全局效率差异.结果 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状态下,DTF因果连接较强的区域均主要集中在FCz、Cz、CPz和Pz通道附近,其中靶刺激状态下的因果连接强度均大于非靶刺激状态.同时,Delta、Theta、Alpha频段,靶刺激状态下的聚类系数显著高于非靶刺激状态(P<0.05);Delta和Theta频段,靶刺激状态的全局效率显著高于非靶刺激状态(P<0.05).结论 体感电刺激能够激活和诱导脑电波(EEG)脑网络.在靶刺激状态下,顶叶在脑电因果网络中的作用得以增强,有助于诱导关注特定脑区的可塑性机制,从而实现感兴趣脑区的神经康复;非靶刺激状态下,多脑区间的协同相互作用得以增强,有助于激活和诱导全脑网络中广泛的关联,从而实现全脑的整体神经活动提升.
柯丽萍李佳宁蒲江波崔红岩谢小波徐圣普胡勇
视听联合刺激的跨感觉通道诱发电位源分析
<正>目的笔者研究致力于视听联合刺激下偶极子源定位的分析,并与单独视觉刺激、听觉刺激下的源进行对比,观察分析视听觉联合刺激下的源是否等于单独视觉刺激下的源与单独听觉刺激下的源的简单叠加。如果视听联合下的源是单独视觉下的源...
闫慧芳王悟夷谢小波崔红岩胡勇
文献传递
听觉-体感觉靶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位跨模增进效应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听觉一体感觉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双模增进作用,探讨大脑认知过程不同脑区间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例听力正常、躯体感觉功能正常、无任何大脑病史的在读研究生和大学生,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5岁:均为右利手。以受试者的事件相关电位为考察对象,分析听觉一体感觉跨模靶刺激与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反应错误率)与事件相关电位(P3、P2幅值和潜伏期)的关系。结果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分别为(538±14)ms、(576±18)ms]、P3峰值潜伏期[分别为(455±17)ms、(479±18)m8]均显著大于听觉一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反应时间(461±20)ms,潜伏期(357±12)ms;P〈0.001]: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错误率[分别为(5.1±1.2)%、(19.3±3.1)%]显著小于听觉一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2.7±0.6)%;P〈0.001],说明大脑不仅对听觉一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而且探测的准确度明显优于单一靶刺激:不同靶刺激模式下.反应时间与P3峰值潜伏期具有显著相关性(r=0.58,P〈0.001),可以作为跨通道增进效应潜在神经过程的时间指标。结论双模靶刺激模式下存在明显的增进效应,大脑在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具有更优越的感觉信号神经整合机制。
崔红岩谢小波徐圣普冯莉胡勇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幅值
脑机接口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提供了脑机接口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以第一亮度变换频率和第一运动频率在显示屏幕上显示候选刺激目标;响应于用户凝视所述候选刺激目标,获取所述用户凝视所述候选刺激目标时的脑电信号;基于所...
陈小刚崔红岩李萌
一种基于异步脑机接口的符号数字转换测试方法及系统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异步脑机接口的符号数字转换测试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对受试者进行视觉刺激,采集所述受试者经过所述视觉刺激形成的脑电信号;对所述脑电信号进行意图分析,确定所述受试者的意图反馈信息;对所述意图反馈信息...
陈小刚崔红岩迟新一李萌
脉冲电磁场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的疗效评估及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和评估脉冲电磁场(PEMF)对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用脉冲电磁场刺激对58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以腰背疼痛这一典型症状作为疗效评定的指标,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将其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对比,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VAS均值由治疗前的6.97±1.83降到3.36±1.69(P〈0.05)。在58例完成治疗的患者中,28例疼痛得到显著缓解,18例疼痛症状得到适度缓饵,8例得到轻微缓解,总有效率为93%(54/58)。结论本研究表明,脉冲电磁场有助于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可为临床提供一种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性疼痛的方法。
谢小波崔红岩庞丽云李小红胡勇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疼痛腰背痛疼痛治疗视觉模拟评分
视网膜表面微电极阵列的设计
<正>目的视觉假体技术是通过在视网膜上植入一种生物微电极阵列刺激残存的内层视网膜细胞以产生视觉神经冲动,并传给视皮层,从而产生一定的视觉,它为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和老年黄斑变性...
谢小波崔红岩胡勇冯莉徐圣普
文献传递
新型呼吸阻塞部位检测仪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呼吸阻塞部位检测仪,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在机壳上设有三个导联接口并通过导联线与胸部电极、鼻-颈后部电极和咽喉部电极相连接;检测电路包括中央处理器模块、刺激电路模块、人体电极、前级检测电路模块、数字处理...
徐圣普徐晗辉谢小波胡勇崔红岩冯莉蒲江波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