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展
- 作品数:34 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讨多模态三维体绘制重建在微血管减压术术前的评估价值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多模态三维体绘制重建对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术前运用3D Slicer体绘制重建并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34例患者(20例三叉神经痛及14例面肌痉挛)及同一手术组术前未进行三维重建的28例微血管减压患者(19例三叉神经痛和9例面肌痉挛)进行临床统计,比较两组在术前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度、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未重建组相比,重建组在术前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术后近期及远期手术效果方面明显高于未重建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未重建组。结论术前运用多模态三维体绘制重建方法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判断责任血管,并能准确地模拟术中术野情景,使术者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快速准确分辨责任血管,从而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 金冬花刘展牛光明陶胜忠耿晓腾王在斌卢慧鹏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 三维精准手术计划对减少高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夹闭术中并发症的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术者在进行合并严重颅内血肿的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时,能否在三维个体化的精准手术计划指导下,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使用3D Slicer软件对23例高Hunt-Hess分级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术前CT和CTA图像进行融合及三维体绘制重建,制定精确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并指导动脉瘤夹闭术,并比较规划手术中与实际术中发现的一致性。结果按照精准手术方案进行头位摆放和开颅,能明显减少术中对患者头位的调整及因术野狭窄而二次磨除蝶骨嵴;规划术野中显示的瘤颈形态、瘤颈瘤体过渡区薄弱部位以及瘤颈旁细小动脉对实际术中发现判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0%、50%和75%,特异度分别为100%、100%和93.3%,Kappa值分别为0.701、0.623和0.732;规划夹闭方式对实际夹闭方式判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25%,Kappa系数0.355。结论三维个体化的精准手术计划,能有效帮助术者对合并大量颅内出血的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夹闭过程做出精确预判,有利于减少术中并发症。
- 刘展陶胜忠王艮卫王在斌耿晓腾马帅张栋韬尹梦磊
- 关键词:脑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中并发症HUNT-HESS分级三维重建
- 3D-Slicer软件结合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在脑干出血治疗的应用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 探讨3D-Slicer软件结合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治疗脑干出血的手术疗效及手术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3D-Slicer软件结合导航下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手术的31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治疗90 d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作为预后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评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判断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量、血肿分型、PPH评分、合并脑积水、拔管前血肿量为预后的影响因素(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血量(OR=1.297,P=0.043)、新型脑桥出血评分(OR=6.134,P=0.015)、拔管前血肿量(OR=1.561,P=0.01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出血量阈值为9.00 mL、拔管前血肿量阈值为2.85 m L。结论 3D-Slicer软件结合导航下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治疗脑干出血预后较好,手术预后与出血量、拔管前血肿量及新型脑桥出血评分相关。
- 秦庚牛光明刘展陶胜忠娄金峰王在斌葛爽
- 关键词:无框架立体定向脑干出血预后因素
-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6—2019-06收治的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小量(15~40 mL)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7例,其中常规保守治疗36例(对照组),导航下钻孔引流术(钻孔组)51例,对比分析钻孔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入院3周时、入院3个月时瘫痪程度评分、皮质脊髓束的改善情况。结果钻孔组入院后3周、入院后3个月瘫痪程度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周、3个月内囊FA值钻孔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周后、入院3个月后DTT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患侧CST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钻孔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是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段,创伤小且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王艮卫刘展牛光明刘静静田登攀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区中小量钻孔引流神经导航
- 癫痫灶切除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皮层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观察癫痫灶切除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皮层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先置入颅内电极然后行皮层电刺激识别皮层功能区,判别癫痫灶与脑皮层功能区位置关系,在其指导下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行癫痫灶切除术。结果本组脑皮层功能区与癫痫灶无重叠3例,行癫痫灶完全切除;2例癫痫灶与脑皮层功能区相邻,行癫痫灶大部分切除,功能区及周边热灼;3例癫痫灶与脑皮层功能区部分重叠,且重叠部分脑皮层功能区为高级功能区(精细运动、高级语言中枢),重叠部分功能区行皮质点状灼烧;1例癫痫灶完全位于功能区内,行多处软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术后随访1~3年,8例患者无癫痫发作,1例(11.1%)术后仍有癫痫小发作,经服药后能控制症状。运动及语言功能均保护良好5例(55.6%),对侧肢体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2例(22.2%),混合性失语1例(11.1%),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癫痫灶切除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皮层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 王斌陶胜忠刘展牛光明李红超李辉夏熙双
- 关键词:癫痫脑皮层脑功能区电刺激术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搭桥组)和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贴敷组)。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复查测定脑血流改变,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善情况,记录患者神经影像学结果,并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有效和无效的判定,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搭桥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升高,血流阻力降低;搭桥组术后1年造影与术后3个月造影比较,颞浅动脉随时间推移出现逐渐增粗的现象,且颅内显影血管亦明显增粗、增多;搭桥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贴敷组,无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贴敷组(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流,不良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
- 辛和平陶胜忠牛光明刘展张鹏远
- 关键词: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闭塞性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
- 术前磁共振表现与垂体瘤质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目前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但手术切除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主要为开颅手术和经鼻蝶手术。由于鞍区复杂的解剖结构,无论哪一种手术方法,垂体瘤的质地都是影响手术全切及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2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质地垂体瘤的磁共振信号特征及其相关性。
- 李辉陶胜忠常克亮刘展牛光明耿晓腾陈杰
- 关键词:磁共振表现垂体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术前手术切除手术方法
- 基于“三维象限法”分析横窦-乙状窦移行区的解剖特点及其定位效果
- 2024年
- 目的基于“三维象限法”分析横窦-乙状窦移行区(TSSJ)的解剖特点,并分析“三维象限法”的定位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颅脑CT检查的患者50例为三维影像重建组,采用“三维象限法”定位TSSJ,比较三维影像重建组左侧和右侧TSSJ位置、枕外嵴从枕骨粗隆最高点至枕骨大孔后缘的距离(DE1)、枕外嵴从枕骨粗隆最高点至枕骨大孔后缘的平均曲率(DE2)、星点距离(AA)、星点至二腹肌顶点距离(AB)、星点至外耳道口距离(AC)、枕骨粗隆中心点与双侧二腹肌顶点夹角角度(∠ADA),并分析三维影像重建组TSSJ位置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选择2023年1—8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拟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研究组采用“三维象限法”定位TSSJ,对照组采用传统星点定位法定位TSSJ。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切口长度、开颅时间、骨窗面积、暴露TSSJ者占比、存在静脉窦损伤者占比)。结果三维影像重建组右侧TSSJ位于第一、二象限交界处者占比低于左侧,TSSJ位于第二象限者占比高于左侧(P<0.05);三维影像重建组右侧AB、AC长于左侧(P<0.05)。三维影像重建组TSSJ位置与DE1呈负相关(r_(s)=-0.347,P<0.001),与AB呈正相关(r_(s)=0.221,P=0.027)。研究组和对照组切口长度、暴露TSSJ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开颅时间短于对照组,骨窗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存在静脉窦损伤。结论大多数TSSJ位于星点的前下方,且右侧TSSJ较左侧TSSJ位置稍高,此外,TSSJ位置与枕骨鳞状部形态、AB相关。“三维象限法”定位TSSJ的可靠性较好,其可缩短开颅时间、减小骨窗面积,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 彭露露刘展陶胜忠耿晓腾马帅
- 关键词:外科手术
- MRI三维观察血管压迫神经根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和非疼痛人群中差异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以影像解剖学论证血管神经根冲突(neurovascular conflict or compression,NVC)是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主要病因,完善NVC理论。方法对PTN组(n=48侧)和无痛侧组(n=84侧)脑干区MRI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及三维体绘制重建,观察两组血管和神经接触比率,测量接触点与神经根距离、接触点血管袢弯曲程度以及血管袢平面与神经长轴的夹角。结果疼痛侧动脉和神经接触的比率高于无疼痛侧,接触点较集中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疼痛侧接触点血管袢曲率0.21_(中位数)(0.07_(四分位间距))mm^-1,血管袢平面神经夹角线-面角36.18°_(中位数)(12.47°_(四分位间距)),线-线角36.68°_(中位数)(15.67°_(四分位间距));非疼痛侧曲率0.12_(中位数)(0.03_(四分位间距))mm^-1,夹角24.56°_(中位数)(12.09°_(四分位间距))和26.28°_(中位数)(17.49°_(四分位间距)),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疼痛和接触点位于入脑干区(root entrance zone,REZ)、血管袢曲率及血管袢神经夹角相关(P<0.05)。结论责任动脉在PTN患者疼痛侧以更弯曲的弧度和更大的血管神经夹角,更集中地压迫三叉神经REZ区,这种特异性压迫与疼痛相关。
- 刘展陶胜忠卢慧鹏王在斌睢豫擘牛光明
-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成像
- 3D⁃Slicer软件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术前应用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中的术前应用,为精准手术提供较好的辅助手段。方法收集2018⁃2019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手术患者,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重建静脉窦、颅骨及皮肤等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结果根据三维重建结果设计手术入路均成功以最佳位置找到肿瘤,并成功保护静脉窦及脑组织。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3D重建图像与术中实际所见基本一致。结论3D⁃Slicer软件可为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手术提供客观、准确定位,帮助理解血管神经位置,避免手术路径偏航,提高手术成功率。
- 岳振宇刘展王艮卫陶胜忠常克亮
- 关键词:肿瘤桥小脑角区乙状窦后入路术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