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
- 作品数:128 被引量:67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农业科学更多>>
- β内啡肽对脑出血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内源性 β内啡肽与疾病的关系。 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2 8例脑出血患者及 5 6例对照组 (脑缺血患者及正常人群 )外周血 β内啡肽含量 ,用RT PCR半定量分析方法检测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IL) 1β、IL 2、IL 8和一氧化氮合酶 (iNOS)mRNA表达 ;β内啡肽对体外培养的脑出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IL 1β、IL 2、IL 8和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 脑出血急性期 β内啡肽含量为 115ng/L± 6 8ng/L ,正常对照组为 32 1ng/L± 6 2ng/L (P <0 0 1) ,脑缺血对照组为 2 6 4ng/L± 16 3ng/L(P <0 .0 5 )。β内啡肽可增强体外培养的脑出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 1β、IL 2、IL 8和iNOS的表达 ,β内啡肽作用峰值的浓度为 10 -8~ 10 -11g/L ;β内啡肽的增强作用可被受体拮抗剂纳络酮阻断。 结论 脑出血患者内源性 β内啡肽水平呈持续低下状态 ;免疫系统功能变化为先升后降 ,功能低下呈持续状态 ;外源性 β内啡肽可增强脑出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 1β、IL 2、IL 8和iNOS的表达 ,β内啡肽受体拮抗剂纳络酮可阻断 β内啡肽的正向免疫调节作用。
- 金鑫赵涵王俊芳方丽波林嘉友高扬
- 关键词:Β内啡肽脑出血免疫系统功能
- 应用个体化扫描和碘流率注射方案降低CT心肌灌注成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在动态心肌CT灌注成像(CTP)检查中,根据患者体质指数(BMI)以及体质量(kg)制定个体化扫描和对比剂注射方案,以期得到优质图像的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前瞻性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28例患者,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为冠心病而行负荷CTP检查,根据BMI和体质量分为6组:组1,BMI<24 kg/m^(2),体质量≤60 kg;组2,BMI<24 kg/m^(2),体质量61~70 kg;组3,BMI 24~28 kg/m^(2),体质量61~70 kg;组4,BMI 24~28 kg/m^(2),体质量71~80 kg;组5,BMI 24~28 kg/m^(2),体质量>80 kg;组6,BMI>28 kg/m^(2),体质量>80 kg;不同BMI组分别应用70、80、100 kV管电压,200 mA固定管电流扫描,6组注射对比剂的碘流率分别为0.8、1.0、1.2、1.4、1.6和2.0 g/s,均使用含碘370 mg/ml对比剂。测量每组左心室腔及心肌室间隔的CT值和噪声,得到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所有参数均采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数据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组1~6患者的左心室腔CT值分别为(506±85)、(513±77)、(510±81)、(456±74)、(477±111)、(462±43)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49,P=0.054);左心室腔的SNR分别为23±8、20±5、21±5、19±4、19±7和19±4,CNR分别为19±7、17±4、17±4、16±4、15±6和1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74、1.736,P值均>0.05)。单次CTP扫描下使用70、80和100 kV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6、2.3、4.3 mSv,70和80 kV组均显著低于100 kV组,70 kV组亦显著低于80 kV组(P值均<0.001)。结论应用个体化管电压和基于碘流率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可在保证图像质量均衡的情况下,大幅降低CT心肌灌注检查的辐射剂量。
- 马伟赵娜高扬耿文磊班兴萍吕滨
- 关键词:心肌
- 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免疫大鼠血清和脑脊液的变化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神经免疫调节网络的上传信号及信号传导途径。方法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对不同免疫状态大鼠的外周血和脑脊液组分进行比对分析,确定信号分子。结果在免疫大鼠外周血清中发现了221个具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峰,其中184个为正向表达峰值,37个峰为对照组表达增高的负向峰值。实验各组大鼠脑脊液中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异性差异峰表达,在血清中检测到的特异性差异峰在脑脊液中也未见相对应的同步增高。结论在神经免疫调节网络中,由免疫调质直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构成网络传入通路的证据不足。
- 孔祥茜许萧天胡朝军李永哲林嘉友高扬
- 重度二瓣化和三瓣化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的差异
- 目的:描述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二瓣化(BAV)患者与三瓣(TAV)患者主动脉根部的差异,分析两者的区别以及TAVI术人工瓣膜支架要求符合率差异。方法:入选2009-09至2013-11间隔1个月内行TTE及心脏CT检查的重度...
- 于方方吕滨侯志辉王志强高扬李震南韩磊吴永健
-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
- 核不均一性胞核核糖核蛋白I(hnRNPI)抗原表位在系统性硬化症中临床意义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核不均一性胞核核糖核蛋白I(hnRNPI)抗原表位多肽在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中的临床意义,初步建立简便快捷的ELISA检测方法,为系统性硬化症的早期诊断寻找新的临床指标。方法根据已知的hnRNPI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应用不同的蛋白质抗原表位图谱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表位分析,经比对筛选后,化学合成hnRNPI短肽序列2个,分别命名为I-1264-252规及I-2441-461,作为抗原对临床上包括硬皮病在内的多种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相应抗体进行ElisA检测,包括SSc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02例、干燥综合征(SS)26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CTD)16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13例,其他结缔组织病(CTD)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26例及正常对照54例。结果抗hnRNPI-1及抗hnRNPI-2多肽抗体在SSc组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P〈0.05),在SSc中敏感性分别为47.62%及38.1%,特异性分别为93.43%及91.08%,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除了与SSc患者病程相关外,该二抗体均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器官受累、ESR、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及抗核仁抗体之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结论I-1及I-2分别是位于hnRNPI蛋白表面的抗原表位之一,具有抗原性,其抗体对SSc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在病程早期具有更高的阳性率,有助于SSc的早期诊断。
- 薛静高扬于孟学朱立平
-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症抗原表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一种适用于球面数据的快速直接解调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面直接解调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步骤1,根据准直器视野大小,确定球面窗口大小并确定球面窗口内沿任意一条边采样点的数量,生成参考窗口的离散化网格,使用与参考窗口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离散化网格覆盖整个球面,...
- 霍卓玺周建锋李一鸣冯真真高扬张茂林
- 多发性硬化及其动物模型的免疫学发病机理研究
- 林嘉友高扬李莉龙爱晶
- 多发性硬化及其动物模型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属生命科学、中医学、免疫学领域。该研究包括致敏抗原牛MBP的提取纯化;制备EAE动物模型;建立EAE被动转移模型;MBP多肽片段P89-101诱发EAE的研究;细胞因子在EAE发...
- 关键词: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细胞检测免疫学发病机理
- 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合酶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 2001年
- 抗原髓鞘素于致敏注射前后给大鼠口服诱导免疫耐受 ,于致敏后第 14天 ,处死动物 ,检测中枢神经系统NADPH d和TUNEL阳性细胞 ,观察NOS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结果为 1 EAE口服组nNOS的表达明显少于非口服组。 2 口服组与非口服组凋亡细胞数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同的症状级别 ,凋亡细胞数也近似。提示CNS中 ,nNOS活性的降低可能与口服免疫耐受的形成有关 ,但CNS中的细胞凋亡与口服免疫耐受之间 ,未发现有明确的相关性。
- 王惠林嘉友高扬李莉杨天祝
- 关键词:髓鞘素口服免疫耐受细胞凋亡一氧化氮合酶
-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血清自身抗体与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表达增高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S)病程中自身免疫损伤相关机制。方法用ELISA法检测TS患者血清中抗脑抗体(ABAb)、抗核抗体(ANAb)、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IL-6R)及可溶性gp130(sgp130)的含量,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水平。结果TS组血清sIL-6R和sgp13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4.1±15.8)ng/mLvs(30.3±9.0)ng/mL和(69.0±24.6)ng/mLvs(47.3±14.1)ng/mL,P<0.01];血清ABAb和ANAb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6%vs4%和53%vs25%,P<0.01),并且ASO增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TS组ABAb水平与sgp130呈负相关(r=0.375,P<0.05)。结论TS患者依赖IL-6信号传导的生理功能上调和反馈抑制的网络机制启动;自身免疫相关的损伤机制均可能参与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 程宇航郑毅王丽芳刘瑞玫高扬
-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自身抗体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可溶性GP130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狭窄率与斑块特征联合分析对提高CT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价值被引量:51
- 2021年
-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负荷、钙化成分体积比、非钙化成分体积比、病变长度、斑块高危征象。以ICA引导下经压力导丝测量的心肌FFR为金标准,将所有病变血管分为FFR≤0.8(缺血)和FFR>0.8(非缺血)2组,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与缺血病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317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366支(缺血组血管169支,非缺血组197支)。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病变血管的斑块负荷更大[缺血组34.3%(30.3%,38.8%)、非缺血组32.4%(28.5%,37.9%);Z=-2.622,P=0.009],CT高危斑块比例更高[缺血组26.9%(45/169)、非缺血组11.7%(23/197);χ^(2)=15.311,P<0.001],病变长度更长[缺血组22.1(14.4,35.0)mm、非缺血组17.6(11.0,26.0)mm;Z=-4.38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CT高危斑块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94、2.461、1.027;P<0.001、P=0.002、P=0.002)。单独应用CCTA≥50%狭窄诊断缺血病变的AUC是0.625,联合CT斑块特征AUC为0.714(P<0.001)。结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及CT高危斑块特征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CCTA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 赵娜高扬徐波蒋涛徐立胡红杰李琳陈文强李笃民张峰范丽娟吕滨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粥样硬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