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红卫
- 作品数:23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前列腺炎与血精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前列腺炎患者血精的发生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对我院近年来诊治的389例前列腺炎病人中76例合并血精的疗效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89例前列腺炎病人中76例出现血精,约占19.6%,经传统治疗方法治疗后12例有效,占15.9%。结论:血精最常见原因为精囊疾病所致,前列腺炎患者也可出现血精。传统治疗方法对前列腺炎合并血精患者疗效欠佳。
- 范治璐于洋李传刚鞠红卫杨玻刘志宇蒋思雄
- 关键词:前列腺炎血精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β(PPARβ)的表达及其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PPARβ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癌组织的表达。结果:PPARβ在上皮性卵巢癌和非癌组织均有表达,PPARβ的表达定位于细胞质中,在正常卵巢、卵巢交界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癌中PPARβ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50%及89·1%。在浆液性囊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且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PARβ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卵巢上皮癌的分化转移有关。
- 杨瑛侯建青鞠红卫于振海赵志伟杨书羊惠君
- 关键词:卵巢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
- 解痉胶浆治疗顽固性膀胱痉挛疗效评估被引量:12
- 2000年
- 目的 寻找治疗顽固性频繁发作膀胱痉挛的有效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方法 采用0 .75 %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基质 ,加入维拉帕米、维生素K3 、阿托品制成解痉胶浆剂 ,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痉挛频繁发作病人 10 1例次。另设硬膜外麻醉治疗此症 38例次作对照 ,观察两组显效例数 ,起效时间 ,维持时间。 结果 解痉胶浆组 10 1例次中显效 97例 (96 .5 % ) ,硬膜外麻醉组 38例次全部显效 ,起效时间两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5 ) ,但维持时间解痉胶浆组长于硬膜外麻醉组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毒副作用 ,解痉胶浆组少于硬膜外麻醉组。 结论 解痉胶浆为治疗顽固性频繁发作膀胱痉挛的有效药物剂型 ,膀胱灌注解痉胶浆为较好的给药途径。
- 范治璐李卫平鞠红卫刘玉明刘志宇于彤
- 关键词:膀胱痉挛药物疗法疗效
- 开放手术与后腹腔镜手术肾囊肿去盖术疗效比较(附92例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比较开放性手术与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的优缺点。方法对过去15年间接受开放性肾囊肿去盖术的34例患者与近年间接受后腹腔镜肾囊肿去盖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历时、出血量、术后镇痛情况、离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时间开放组长于后腹腔镜组,前者为12-48个月,后者为13-15个月。结果除拔除引流管时间无差别外,其余指标后腹腔镜手术组均优于开放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两组均无囊肿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盖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优于开放手术。
- 范治璐鞠红卫孙卫兵杨玻刘志宇蒋思雄
- 关键词:肾囊肿后腹腔镜
- 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诊治(附2例)被引量:1
- 2010年
-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是指一个患者同时有3个以上内分泌腺发生病变,临床多表现为受累的内分泌腺功能亢进.近年我科收治MEN 2a及MEN 2b型各1例,现报告如下.
- 范治璐鞠红卫于洋刘志宇谭秀飞王立明马灵斐
- 关键词: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 预防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问题及决策被引量:8
- 2010年
- 留置导尿是一项侵袭性操作,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且留置导尿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泌尿系统的逆行感染。为了预防导尿管相关性感染,我们从临床角度讨论是否需要更换一次性尿袋以及更换尿袋的时间,留置导尿尿道外口的清洗,留置导尿膀胱冲洗的必要性及是否应用抗生素,更换导尿管的时间及导尿管的选择等临床问题,为临床人员做该项操作时提供参考,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 鞠红卫王艳龙高春霞
- 关键词:导尿管尿路感染膀胱冲洗
- 一种钼锝发生器淋洗防护装置
-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钼锝发生器淋洗防护装置,包括底部支架、防护箱体、视窗、箱门和操作孔,所述的防护箱体安装在底部支架上,防护箱体上端为倾斜面并设有视窗,防护箱体前端设有箱门,箱门左侧设有双锁孔,箱门上设有操作孔,操作孔...
- 鞠红卫谭贵萍
- 文献传递
- 弓状韧带与肾动脉关系的后腹腔镜肾切除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的解剖及其在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手术中作为肾动脉定位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7月行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术29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76例,女121例,年龄26~82岁,平均54.6岁。左侧174例,右侧123例。肾癌186例,肾盂癌74例,输尿管癌37例。术中采用“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按需打开部分肾后间隙,显露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等后腹腔解剖标志。识别内外侧弓状韧带,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导向,寻找并显露肾动脉。Hem-o-lok处理切断后,于其内下深面稍做游离,即可显露肾静脉,同法处理,总结后腹腔镜下内侧弓状韧带与肾动脉的解剖定位关系。结果后腹腔镜下可清晰识别三个肌性标志,即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及二个韧带标志,即外侧弓状韧带及内侧弓状韧带。内外弓状韧带在腔镜下呈现“海鸥”样外观,内侧弓状韧带水平向中线方向走行,正对肾动脉。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定位标志,297例手术快速寻找肾血管,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因损伤肾血管出血而中转开放的几率。结论遵循“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游离肾后间隙能依托肾周自身的悬吊固定结构显露肾血管,减少操作通道的数量;内侧弓状韧带是后腹腔镜上尿路手术中肾动脉的重要定位标志,以之为导引寻找肾动脉,能缩短手术时间。
- 蒋思雄杨玻鞠红卫于娜高春霞范治璐孙卫兵刘志宇王琦王梁于洋王炜姜丰泽关升
- 关键词:腹腔镜肾切除术肾动脉肾静脉
-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顺性分析和比较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34例(A组)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Open radical nephrectomy,ORN)33例(B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术后最早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量、术中术后输血、血浆量、术后随访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A组中1例因最初对解剖结构难于辨认,无法分离肾前筋膜至肾门而改行开放手术,1例因损伤精索静脉出血难以控制而改行开放手术,1例因肾周脂肪过多,无法将肾脏掀起显露肾蒂而行开放手术,31例手术成功。B组手术均获成功,1例术后2个月因大面积脑出血死亡,余均无瘤生存。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术后最早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量、术中术后输血、血浆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肿瘤大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放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其具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T_1N_0M_0和T_1N_0M_0期肿瘤控制,临床疗效相同。
- 范治璐庞松强鞠红卫孙卫兵杨玻刘志宇
- 关键词:肾肿瘤后腹腔镜肾切除术
- 回肠代膀胱术后发生移行上皮细胞癌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07年
- 患者,男,56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于2003年2月入院。经B超、IVU和CT等检查诊断为膀胱多发肿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两侧壁、三角区和顶壁有多个菜花样肿瘤,直径1.0~2.5cm,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活检病理报告为移行上皮细胞癌G2~G3。行膀胱全切原位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代膀胱功能良好。
- 范治璐鞠红卫杨玻
- 关键词:移行上皮细胞癌回肠代膀胱术后无痛性肉眼血尿膀胱镜检查浸润性生长病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