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兆波

作品数:11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对虾
  • 5篇养殖
  • 4篇对虾养殖
  • 4篇虾养殖
  • 3篇围隔
  • 2篇毒性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质
  • 2篇沼虾
  • 2篇围隔实验
  • 2篇虾池
  • 2篇罗氏沼虾
  • 2篇浮游
  • 1篇代谢
  • 1篇毒性研究
  • 1篇对虾池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植物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

机构

  • 11篇青岛海洋大学

作者

  • 11篇陈兆波
  • 11篇董双林
  • 8篇李德尚
  • 8篇刘国才
  • 4篇卢静
  • 3篇张兆琪
  • 2篇张美昭
  • 2篇王桂春
  • 1篇李景玉
  • 1篇卢敬

传媒

  • 2篇水利渔业
  • 2篇2000年中...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台湾海峡

年份

  • 2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虾池塘养殖有机质自身污染状况的研究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对虾池有机质自身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5个对虾养殖系统地初级生产与人工饲料投入总量波动在193.91~246.19gC/m<'2>,平均225.88±22.04gC/m<'2>,其...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卢静
关键词:围隔实验
文献传递
对虾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与浮游细菌的次级生产力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与浮游细菌的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量波动在0.52~2.94mgC/L·d之间,平均1.89±0.74mgC/L·d;与Chl.a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浮游植物...
刘国才李德尚陈兆波卢敬董双林
关键词:对虾池浮游植物浮游细菌实验围隔
文献传递
氯化钠和碱度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毒性研究被引量:15
2001年
实验研究氯化钠、碱度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急性毒性作用。用概率单位法求出了其氯化钠2 4、4 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8.58、 5.32、 3.4 7、 2 .19g/ L;碱度的 2 4、4 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51.0 2、 37.0 7、 2 7.19、 2 1.54mmol/ L。对氯化钠和碱度混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 ,氯化钠和碱度对仔虾的死亡率影响显著 ,而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碱度 (AL K)与罗氏沼虾仔虾氯化钠 2 4、4 8h L C50 (S)关系式分别为 S=- 0 .12 78AL K+ 9.2 346 ,S=- 0 .0 715AL K +5.530 1。
王桂春张兆琪董双林陈兆波张美昭
关键词:罗氏沼虾仔虾氯化钠碱度半致死浓度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细菌的生物量被引量:7
2000年
对 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细菌生物量 (以C计 ,下同 )的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细菌总生物量波动在 0 .0 9~ 0 .83mg/dm3 之间 ,平均 0 .37± 0 .2 1mg/dm3 ,占水层颗粒有机碳含量的 1 1 .94% ;附着细菌生物量在 ( 0 .1 4~ 3.6 9)×1 0 -2 mg/dm3 )之间 ,平均 ( 0 .77± 0 .5 8)× 1 0 -2 mg/dm3 ,占浮游细菌总生物量的2 .0 8%± 1 .95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 ,浮游细菌总生物量、附着细菌生物量均有所上升。底泥细菌生物量为 ( 44~ 1 32 )× ( 1 0 -6m/m) ,平均 ( 86± 2 3)× ( 1 0 -6m/m) ,占底泥有机碳含量的 1 .5 5 %。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卢静王昆
关键词:对虾养殖细菌生物量虾池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中的细菌碳代谢被引量:9
1999年
1997年 6~ 9月在山东省黄海水产集团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养殖生态系细菌的碳代谢。结果表明 :(1)浮游细菌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的分解量 (μgC/L·d)平均分别为 34 9± 167、180± 86及 52 9± 2 53。呼吸量占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的 4 0 %。 (2 )底泥细菌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的分解量 (mgC/m2 ·d)平均分别为 168.0 7、72 .2 7及 2 4 0 .34。呼吸量与泥温、底泥细菌生物量及底泥有机碳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定数底泥细菌的呼吸量与底泥细菌生物量呈现显著负相关 ,表明虾池底泥细菌代谢可能受有效基质不足的限制。 (3)实验期间每个围隔浮游细菌的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分解量分别为底泥细菌的 2 .0 8倍、2 .4 9倍及 2 .2 0倍。浮游细菌、底泥细菌合计分解围隔收入总有机碳的 30 %(浮游细菌 2 0 %,底泥细菌 10 %) ,其中 10 %转为细菌碳 ,2 0 %用于细菌呼吸消耗。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
关键词:对虾养殖
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有机碳的平衡被引量:7
2002年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有机碳的平衡,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的总收入量为4847 46~6154 67g,平均为(5646 94±551 09)g.有机碳总收入量与浮游植物生产量、附生藻类生产量及颗粒饲料(含饵料鱼)等各组分碳收入量的比例平均为1∶0 73∶0 11∶0 16.(2)研究期间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的总支出量为3310 28~3974 79g,平均为(3644 21±281 44)g.有机碳总支出量与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附生生物群落呼吸量、底栖群落呼吸量、养殖生物生产量、养殖生物呼吸量等各组分碳支出量的比例平均为1∶0 53∶0 19∶0 15∶0 04∶0 09.(3)各实验围隔有机碳积累量为1383 45~2707 31g,平均为(2002 73±546 76)g,占收入量的(35±7)%(26%~44%).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依积累量大小顺序为:Y5(对虾-扇贝)、Y7(对虾-罗非鱼)、Y4(单养对虾)、T5(对虾-罗非鱼-缢蛏)、Y6(对虾-缢蛏).(4)围隔收入的有机碳对对虾的转化率为(1 77±0 62)%(0 76%~2 28%),转化率大小顺序为Y6,T5,Y4,Y5,Y7,收入的有机碳对全部养殖动物的转化率为(2 18±0 79)%(1 07%~3 12%),转化率大小顺序为T5,Y6,Y5,Y4,Y7.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卢静
关键词:有机碳围隔实验生态系统放养肥料饵料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颗粒悬浮物的研究被引量:21
1999年
对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颗粒悬浮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悬浮物总量波动在20.83~172.50mg·L-1之间,平均72.26±39.87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62%,颗粒无机物占38%.颗粒有机物中,颗粒腐质与细菌占98%,浮游生物占2%(其中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生物量的4.50倍).
刘国才李德尚卢静陈兆波董双林
关键词:对虾养殖
对虾养殖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的数值比较被引量:6
1999年
对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总量波动在7.56~19.76mg.L^(-1)(TOC)或4.76~6.25mg.L^(-1)(COD),平均为13.05±2.85mg.L^(-1)(TOC)或5.52±0.40 mg.L^(-1)(COD).总有机质中,溶解有机质所占比例为76%(DOC/TOC)或82%(DCOD/COD);溶解有机质与颗粒有机质的比例平均为3.2:1(DOC/POC)或4.55:1(DCOD/PCOD).总悬浮颗粒物中,颗粒有机物占62%.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
关键词:对虾养殖有机质含量测定法
3种罗非鱼吸水量及滤水率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通过对不同规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的吸水量(B)和滤水率(F)的研究,得出吸水量和滤水率与鱼体体长(L)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对不同体长的3种罗非鱼的吸水量和滤水率进行了比较。
陈兆波李景玉张兆琪董双林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滤水率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浮游生物群落有机碳的代谢被引量:3
2002年
刘国才李德尚董双林陈兆波
关键词:对虾浮游生物群落有机碳代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