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鹏程

作品数:18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解剖学
  • 3篇鼠肝
  • 3篇藤茶
  • 3篇藤茶总黄酮
  • 3篇总黄酮
  • 3篇纤维化
  • 3篇颅底
  • 3篇扩增
  • 3篇环介导等温扩...
  • 3篇黄酮
  • 3篇肝纤维化
  • 3篇侧颅底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表达
  • 2篇解剖学测量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模式
  • 2篇PBL
  • 2篇PBL教学
  • 2篇PBL教学模...

机构

  • 16篇湘南学院
  • 4篇中南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2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长沙市疾病预...

作者

  • 18篇邓鹏程
  • 13篇邝满元
  • 11篇王岐本
  • 11篇徐松
  • 5篇蒙艳斌
  • 4篇罗明英
  • 3篇谢应桂
  • 2篇李小芬
  • 2篇孟军清
  • 2篇雷田
  • 2篇刘映霞
  • 2篇李映菊
  • 2篇郑素娟
  • 1篇易西南
  • 1篇贾蕾
  • 1篇彭汉忠
  • 1篇张如胜
  • 1篇祁毓
  • 1篇唐皓

传媒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解剖学研究
  • 2篇湘南学院学报...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经济学动态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武汉职业技术...
  • 1篇湘南学院学报...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的血供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年尸体标本幽门、十二指肠上部的血供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幽门、十二指肠上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幽门十二指肠干100%(30例)、十二指肠胰干79%(24例)、十二指肠上动脉、胃右动脉幽门支及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分支。结论:在PPPD术中,注意保护上述动脉及其分支,是防止PPPD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缺血的关键。
邝满元易西南王岐本邓鹏程
LAMP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方法。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以日本血吸虫的特异基因为靶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3软件设计扩增靶基因的4条LAMP引物,酚氯仿法提取感染性钉螺中的日本血吸虫DNA,取适量模板DNA加入LAMP反应体系进行对日本血吸虫靶基因扩增,经肉眼观察、SYBR Green I染色电泳及测DNA序列来判定扩增产物。在99个阴性钉螺中各加入1个阳性钉螺,其中每个阳性钉螺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数量分别为10、8、6、4、2、1条。结果感染性钉螺检测管经显色呈绿色为阳性,阴性钉螺呈棕色;日本血吸虫的特异基因经LAMP扩增后电泳呈现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阴性钉螺及感染肝吸虫不出现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扩增产物经酶切及序列分析显示为目的基因;在100个钉螺中只要有2条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便可检出。结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可快速有效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有望为疫区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高效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 。
邓鹏程王岐本邝满元徐松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钉螺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与临床常规方法检测淋球菌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将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法与涂片及细菌培养法2种临床常规检测淋球菌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LAMP法用于快速诊断淋球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同时采用LAMP法与涂片及细菌培养2种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门诊疑似淋菌感染患者86例的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检测,并对3种检测方法分别获得的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运用LAMP法检测得到淋球菌阳性率[91%(78/86)]高于涂片法[60%(52/86)]和细菌培养法[53%(46/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LAMP法检测淋球菌具有快速、简便、直观、特异、敏感及不需要特殊仪器等优点,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实用的淋球菌核酸检测手段。
邓鹏程邝满元王岐本张如胜
关键词:奈瑟球菌淋病基因扩增涂片
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解剖学观测及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测量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骨性结构的距离,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取成人颅骨标本50例(去颅盖标本8例,整颅42例)100侧,测量乳突切迹及其与侧颅底重要孔、裂和管的距离。结果:左右侧乳突切迹后缘距茎乳孔、颈静脉孔外侧缘、颈动脉管外口后缘、破裂孔、棘孔、卵圆孔距离分别为25.16±3.73cm和25.02±3.58cm、30.92±3.50cm和30.45±3.49cm、38.22±3.57cm和38.14±3.43cm、57.23±3.71cm和57.14±3.44cm、47.94±3.83cm和48.32±3.54cm、53.70±3.98cm和53.55±3.75cm。结论:以乳突切迹后缘做为侧颅底手术的定位标志能够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较方便、准确的定位参考。
徐松邓鹏程罗明英雷田谢应桂邝满元蒙艳斌王岐本
关键词:侧颅底解剖学
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解剖定位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通过测量骶结节和骶棘韧带附着处附近的骨性标志间的距离,获得两条韧带的解剖定位方法及其体表投影位置,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例(男、女性各10例20侧)正常成人防腐骨盆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同侧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髂后上棘至坐骨棘、髂后上棘至第4骶椎横突结节、髂后上棘至骶角、坐骨结节至坐骨棘、坐骨棘至骶角、坐骨结节至骶角的距离,并进行性别比较。结果男、女性骨盆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2.19±0.49)cm和(11.20±0.39)cm(P<0.05);髂后上棘至骶角距离(7.62±0.50)cm和(6.70±0.92)cm(P<0.05)。骶结节韧带的体表投影线为同侧髂后上棘至骶角连线中点与坐骨结节的连线;骶棘韧带的体表投影线为同侧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坐骨棘位置,约距髂后上棘8.5cm)与骶角的连线。结论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类学数据,且提供的体表定位方法,为临床相关应用和康复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
徐松罗明英邓鹏程蒙艳斌邝满元谢应桂王岐本
关键词:骶棘韧带
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路径选择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开展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和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鉴于我国国际化视野培育目前存在的国际观念淡薄,资源投入不足和培育形式单一,制度保障缺乏等问题,高校应该建立起以完善的软件硬件设施和资金保障政策为物质支撑,以国际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际载体,以健全的质量评估和鼓励激励机制为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新型培育模式,才能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和研究,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唐皓邓鹏程罗立纳
关键词:大学生
阔筋膜张肌及其血管和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为临床应用阔筋膜张肌带蒂肌皮瓣移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40例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就阔筋膜张肌及其血管和神经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阔筋膜张肌主要营养动脉来自旋股外侧动脉,其神经为臀上神经下支的一个分支。结论阔筋膜张肌是一块可游离移植用的较好供体。
邓鹏程彭汉忠徐松
关键词:阔筋膜张肌显微外科营养血管
“PBL”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实验教学是系统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室尝试将PBL教学模式运用于实验教学当中,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讨论和解决问题。此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徐松雷田邓鹏程谢应桂邝满元蒙艳斌王岐本
关键词:PBL解剖学实验教学
藤茶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研究藤茶总黄酮(TCF)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5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TCF组(分高、中、低剂量组)。于12周末观察各组肝脏形态学改变,检测各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水平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TCF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的水平(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TCF组的SOD活性显著增高,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TCF能有效降低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防止体内抗氧化酶受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
邝满元刘映霞李映菊李小芬邓鹏程王岐本
关键词:藤茶总黄酮肝纤维化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常见性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20世纪70年代后期,性病在我国一些地区死灰复燃,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发病人数直线上升,危害日益严重,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家庭,性病疫情逐步扩散蔓延。据2002年全国对7种常见性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梅毒、淋病、软下苷、性病淋巴肉芽肿累计报道为744848例,发病率为58.15/10万。另外由于各种原因的漏诊和漏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性病实际发病数是报告数的10~20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每年实际新发性病例数为1600~2000万[1]。近十几年来,中国性病发病率每年以20%至30%速度增加,性病已成为五大传染病之一,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防治和控制性传播疾病,对性病病原体的准确快速检测意义重大。传统的性病检测法大多繁琐费时,不利于性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控制,因此开发一系列能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性病病原体检测方法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发展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 P)因为具有特异、敏感及操作简便等特征已用于各种病原体的检测。本研究探讨LAMP在常见性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邓鹏程王岐本邝满元徐松
关键词:常见性病病原体检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