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晓艳

作品数:34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核科学技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会议论文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3篇核科学技术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颌面
  • 8篇影像
  • 8篇口腔
  • 7篇影像学
  • 7篇口腔颌
  • 7篇口腔颌面
  • 6篇锥形束CT
  • 5篇腮腺
  • 5篇颌骨
  • 5篇下颌
  • 4篇医学影像
  • 4篇唾液
  • 4篇FORT
  • 3篇医学影像学
  • 3篇上颌
  • 3篇上颌骨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切口
  • 3篇肿瘤

机构

  • 34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朗视仪器...

作者

  • 34篇谢晓艳
  • 13篇张祖燕
  • 12篇柳登高
  • 6篇李自力
  • 6篇何伟
  • 6篇孙志鹏
  • 5篇田凯月
  • 4篇王晓霞
  • 4篇张建运
  • 3篇李铁军
  • 3篇赵燕平
  • 3篇傅开元
  • 3篇刘木清
  • 2篇马绪臣
  • 2篇孙玉春
  • 2篇彭歆
  • 2篇郭传瑸
  • 2篇叶欣
  • 2篇张刚
  • 1篇王兴

传媒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体视学与...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第12次全国...
  • 1篇2016年全...
  • 1篇第14次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个体化牙弓夹板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个体化牙弓夹板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该制作方法制作的个体化牙弓夹板。该个体化牙弓夹板的制作过程包括:获取牙颌石膏模型三维数据;构建牙颌三维模型;在牙颌三维模型中每颗牙齿的唇颊面上距离牙龈边缘设...
何伟李自力谢晓艳田凯月麻名福孙玉春甘鹏威
文献传递
口腔颌面部纤维结构不良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FD)的临床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口腔医院2013-2020年诊治的105例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借助Ki-6...
薛江张建运时瑞瑞孙志鹏谢晓艳李铁军
一种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用手术导板及其设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手术导板,用以在手术中辅助将4块钛板固定到上颌骨前壁以矫正颅颌面畸形,导板包括导板主体和导向孔,所述导板主体包括左侧用和右侧用两个相互分离的结构体,使用时两个所述结构体分别用...
何伟李自力王晓霞谢晓艳田凯月上官淑贞赵创
文献传递
应用锥形束CT评价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体内外定量测量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准确性。方法体外实验利用CBCT测量10个干下颌骨下前牙牙槽窝的高度和厚度,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体内实验选取待拔除的22颗前牙,拔除前使用CBCT测量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并与拔除后即刻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实验CBCT与直接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CBCT对唇侧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大于CBCT测量结果(P<0.05),而其他3个参数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拔牙的损伤和CBCT拍摄过程中患者的移动有关。结论 CBCT可以较好地反映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的实际情况。
钟金晟柳登高欧阳翔英谢晓艳
关键词:锥形束CT牙槽骨高度前牙
上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
何伟谢晓艳王兴王晓霞傅开元李自力
关键词:FORT下颌骨髁状突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参数设置对锥形束CT图像质量的影响
张祖燕谢晓艳王菲
正常解剖结构自主性学习软件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正常解剖结构自主性学习软件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58名就读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医学八年制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9名,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29名,采用正常解剖...
谢晓艳张刚赵燕平孙志鹏柳登高李刚傅开元张祖燕
文献传递
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分层培养的探索
目的:针对目前参与口腔住院医师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规范化培训分层教学方案,并对分层培养的教学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培训开始前,通过理论考试与阅片考试对参加口腔住院...
刘木清谢晓艳李刚
文献传递
锥形束CT与螺旋CT应用于颞骨显像的辐射剂量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比较分析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应用于颞骨显像时的辐射剂量。方法将63枚经过校准的热释光剂量芯片分别放置到头颈部体模的21处解剖点上,每处3枚,采用锥形束CT和螺旋CT在对头颈部体模颞骨进行扫描,采用RGD-3D型读出器测量每个芯片的剂量,取均数,作为该解剖点的吸收剂量值。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推荐的组织权重因子,计算出两种扫描设备的有效剂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设备扫描得到的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采用的锥形束CT和螺旋CT均可扫描获取到颞骨的三维影像。锥形束CT设备可分别对双侧颞骨和单侧颞骨进行扫描,其扫描视野的选择较为灵活。锥形束CT扫描双侧颞骨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164.1μSv,其中辐射较敏感组织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32.1、10.6、31.0μSv;扫描单侧颞骨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98.1μSv,其中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7.4、6.2、16.1μSv。螺旋CT对双侧颞骨进行扫描时的全部有效剂量为714.6μSv,其中骨髓、甲状腺和唾液腺的有效剂量分别为95.1、127.8、135.7μSv,其全部有效剂量和器官有效剂量均显著高于锥形束CT(均P〈0.01)。结论在对双侧颞骨区域进行扫描时,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螺旋CT,采用锥形束CT扫描单侧颞骨时的辐射剂量约为扫描双侧颞骨时辐射剂量的一半。
谢晓艳张祖燕王争尹红霞贾淑梅
关键词:锥形束CT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超声诊断白血病累及右下颌下腺一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典型症状是贫血,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少有下颌下腺受累的报道。由于发病率低且临床特征不显著,在临床上很容易出现误诊。本文报告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累及右颌下腺的病例。
谢晓艳柳登高张祖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