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MSCT诊断不当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总结MS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不当的原因,提高MSCT检查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和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肋骨骨折患者的资料。首次MSCT在骨折后1周内进行,并于创伤2周后复查。以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说明两次(首次及复查诊断)诊断结果存在差异。由2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在已知复查骨折数目的前提下,分析首次MSCT骨折数目不同的原因。对其原因分三类,即漏诊、误诊及假阴性。结果:173例病患者中,首次MSCT共检出肋骨骨折552处,复查MSCT共检出肋骨骨折729处。两次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7.881,P<0.01)。复查MSCT诊断比首次多了213处,其中漏诊83处,占38.96%,误诊18处,占8.45%,假阴性112处,占52.58%。结论:MSCT诊断肋骨骨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仔细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并加强随访复查。 江茜 王国松 林坚 蔡剡军 黄锦金关键词:肋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低场磁共振对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评价低场磁共振对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36例不同部位软组织损伤患者接受MR(为外伤后2h~5天)检查,包括T1WI、T2WI、FS-T2WI(脂肪抑制序列),观察软组织损伤的MR表现。结果:36例中股四头肌Ⅲ度损伤2例,Ⅱ度损伤2例,Ⅰ度4例;小腿三头肌Ⅲ度损伤1例,Ⅱ度2例,Ⅰ度3例;腘肌Ⅲ度损伤1例,Ⅱ度2例,Ⅰ度2例;膝胫侧副韧带Ⅲ度损伤1例,Ⅱ度2例,Ⅰ度4例;后交叉韧带Ⅲ度损伤1例,Ⅱ度2例,Ⅰ度1例;前交叉韧带Ⅲ度损伤2例,Ⅱ度2例,Ⅰ度2例。MR表现分为Ⅰ~Ⅲ度,Ⅰ度为牵拉伤共16例,Ⅱ度为部分撕裂共12例,Ⅲ度为完全撕裂共8例。结论:MR在肌肉、肌腱韧带损伤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杨建荣 毛小明 赵峰 王国松 顾利勇关键词:软组织 磁共振成像 跟腱损伤的MR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低场MR在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5例跟腱损伤患者经低场磁共振,四肢专用线圈,多序列检查,分析其低场MRI表现。结果 8例正常跟腱矢状面各序列显示呈条带状均匀低信号。3例不完全撕裂,显示跟腱增粗,内部信号不均匀,部分纤维束连续。4例完全性断裂,表现为跟腱局部增粗、断裂,断端回缩呈"杵"状改变或扭曲,T2WI、FS-T2WI上中断处呈高信号。结论低场磁共振能够明确地显示跟腱损伤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其形态及信号的改变对跟腱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杨建荣 蒋廷宠 王国松关键词:跟腱 低场强 磁共振成像 一种宫颈麟癌影像组学分析方法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本发明公开了影像技术领域的一种宫颈麟癌影像组学分析方法及预测模型的构建,影像组学分析方法及预测模型的构建:对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后导入图像处理软件,由放射科医师医生A在不知道病理结果情况下对肿瘤区域进行逐层手动勾勒,再由医生... 王苏波 毛小明 蒋廷宠 蔡剡军 王国松 杜鸣 沈强文献传递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及MRI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特点及MRI特征.方法收集28例经临床和(或)肌肉活检和(或)基因检测证实的MELA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和MRI的影像特征及各序列间诊断价值.结果男女比例1.2∶1,中位年龄28岁.发作期最常见神经症状是精神行为异常20例(71.4%),头痛17例(60.7%),癫痫发作15例(53.6%);非神经症状是糖尿病病史18例(64.3%),呕吐10例(35.7%),偏盲和斜视、视力下降6例(21.4%),偏瘫4例(14.3%),发热和听力下降各3例(10.7%).实验室检查发现运动前血乳酸增高达96.4%,另运动后比运动前高25%.脑电图检查可以是轻度、中度、重度异常.基因检测发现A3243G位杂合突变.肌肉活检发现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异常,并见破碎红纤维(RRF).MRI主要表现为较广泛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不按供血血管分布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呈高信号,ADC随病程发展信号复杂,病灶均未见明显增强.MRS出现典型的乳酸双峰.结论MELAS患者除线粒体脑肌病(ME)的临床特征表现外,还表现为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RI各序列在疾病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最终诊断靠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 王国松 江茜 孔一曼 朱观祥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 MELAS综合征 卒中样发作 磁共振成像 低场MRI在肋软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检查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肋软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各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以提高肋软骨损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有前胸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后无明显异常,临床又怀疑肋软骨损伤的患者进行低场MRI... 王国松 赵平山 蒋廷宠 毛小明 林坚 杨建荣 高建根 赵峰 郑继爱文献传递 原发性股骨平滑肌肉瘤1例分析 2015年 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bone,PLB)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组织来源一般是骨髓腔内中等营养血管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或脉管周围的多功能性间叶细胞。发病年龄为9~90岁,高峰年龄为60~7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1],好发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 黄锦金 王国松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臂丛神经损伤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析高分辨率磁共振(MRI)成像对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 plexus injury,BPI)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9例临床拟诊BPI的病例行高分辨MRI检查。根据年龄,将年龄≥65岁者纳入老年组,18~64岁者纳入青中年组。观察两组臂丛神经显像效果,计算臂丛神经成像评分、臂丛神经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背景抑制评分,分析高分辨率MRI成像对不同年龄段BPI的预测价值。结果59例临床拟诊BPI病例中,MRI诊断为BPI 20例,其余正常。20例经MRI确诊BPI中,老年组7例和青中年组13例。老年组节前损伤2例(28.57%),节后损伤5例(71.43%);青中年组节前损伤5例(38.46%),节后损伤8例(61.54%)。两组病人臂丛神经成像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三维双回波稳态(3D-DESS)序列增强扫描、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 SPACE)序列平扫、DESS序列平扫和SPACE序列增强扫描,且在干3、支5 DESS序列平扫、股6 DESS序列增强扫描及支5 SPACE序列增强扫描上,老年组臂丛神经成像评分明显低于青中年组(P<0.05)。两组SNR、CNR由低到高依次为DESS增强、SPACE平扫、DESS平扫和SPACE增强(P<0.05),两组背景组织抑制评分比较,SPACE增强最高,其次为DESS平扫,DESS增强和SPACE平扫最低(P<0.05)。老年组DESS序列增强扫描的SNR、CNR以及SPACE序列平扫、增强扫描的SNR、CNR均明显低于青中年组(P<0.05)。结论与青中年BPI病人相比,老年BPI病人臂丛神经成像评分、SNR与CNR更低,MRI 3D 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内部信号改变,同时降低神经周围背景组织信号干扰,对于显示神经损伤优势明显,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蔡剡军 王国松 江茜 黄锦金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 双侧双平面穿刺中柱锚定PKP治疗Kummell病临床疗效观察 2021年 目的观察采用双侧双平面椎弓根穿刺骨水泥中柱锚定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Kummell病的患者,采用双侧双平面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使骨水泥在椎体裂隙腔内弥散并中柱锚定的方法。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天、末次随访的VAS和ODI值,记录术前、术后3天、末次随访时患椎的椎体前缘高度及患椎Cobb角,记录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松动移位等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及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等,评定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KP手术,患者各时间点的VAS评分、ODI、伤椎前缘丢失高度百分比及伤椎Cobb角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出椎体共9例,未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等临床症状,所有椎体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水泥松动移位、肺栓塞、过水泥过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侧双平面穿刺中柱锚定PKP术治疗Kummell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手术简单,对患者的基础要求低,适合老年患者,近期疗效好。 陈建德 樊晓琦 王国松 周怡关键词: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2007年 目的通过对应力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与CT征象进行分析,提高对应力骨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15处)应力骨折资料,对发生原因、发病部位及X线与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4例中,疲劳性应力骨折9例,其中工人4例,运动员2例,军人1例,学生1例,旅行者1例;各种疾病伴发健骨衰竭性应力骨折5例。发生于胫腓骨4例,股骨颈2例,骨盆1例,第二跖骨4例,肋骨1例,足舟骨2例。不全性应力骨折9例,表现为局部皮质增厚,内可见横行短骨折线,周围骨质略有吸收,可有骨痂形成,CT扫描,在长骨可见典型的"双皮质征"。完全性应力骨折5例,表现为骨折线贯穿骨骼,断端分离,断面整齐、致密。结论应力骨折所涉人群在扩大,可发生部位在增加。中晚期X线与CT表现较具特征性。 高建根 杨建荣 王国松关键词:骨折 应力性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