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重组抗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9,PCSK9)单克隆抗体关键质量属性的质控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三部(2020版)及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相关要求,采用还原胰蛋白酶肽指纹图谱法对PCSK9单克隆抗体进行一致性鉴别;ELISA法检测抗体特异性;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imaging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icIEF)测定电荷变异体;还原/非还原十二烷基磺酸钠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sodium dodecyl sulfonate,CE-SDS)检测变异体纯度;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EC-HPLC)检测单体、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物质含量;切糖后对N-糖进行2AB标记,采用带有荧光检测器的Waters ACQUITY UPLC系统进行糖型分析;通过HepG2细胞系和含荧光标记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测定生物学活性;采用液相检测系统(CAD检测器)检测聚山梨酯20含量。结果PCSK9单克隆抗体样品存在特征肽段,肽指纹图谱与参比品图谱一致,且含有特异性抗体;样品主峰区、酸性峰区、碱性峰区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9.27±0.38)%、(46.44±0.35)%、(4.28±0.04)%“;重链+轻链”峰、非糖基重链峰和低分子量物质峰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94.16±0.82)%、(4.11±0.76)%、(0.85±0.20)%,主峰、非糖基化主峰和低分子量物质峰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94.27±0.22)%、(2.85±0.08)%、(2.88±0.15)%;单体、高分子量物质和低分子量物质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98.30±0.03)%、(0.75±0.01)%、(0.96±0.02)%;G0F、G1F、G2F、非岩藻糖基化糖型(G0+G1+G2+Man5)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39.31±0.54)%、(34.69±0.41)%、(9.09±0.14)%、(12.61±0.50)%;相对生物学活性为参比品的(101.64±3.61)%;聚山梨酯20含量为(0.012±0.0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连接处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病。虽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传统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因传统治疗方法对MG的选择性问题而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随着对MG疾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及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特别是抗体类药物的出现,如新生儿Fc受体(neonatal Fc receptor,FcRn)靶点抗体类药物、抗补体5单克隆抗体药物等,为MG患者带来了许多潜在的治疗选择。现就目前临床研究用于治疗MG的抗体类药物作一概述。
目的:考察不同取样方式对光阻法检测小装量治疗性抗体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阻法对体积小于25 m L的19个靶点65个批次治疗性抗体中≥2μm、≥10μm和≥25μm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将抗体分为3组,取样方式分别为单支样品不同取样体积(0.5、1、3 m L)检测与合并样品(取样体积5 m L)检测,合并样品不同取样体积(0.5、1、3、5 m L)检测,以及合并样品后稀释(稀释20、10、5倍)检测与合并样品原倍检测。结果:对于≥2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不管是采用单支样品不同取样体积还是采用合并样品后不同取样体积,与合并样品后每次取样5 m L的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相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且≥2μm不溶性微粒的取样体积变异小于≥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合并样品后稀释检测的结果则与合并样品检测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且稀释后的结果要高于未稀释的结果,稀释倍数越大,与未稀释结果的差异也越大。结论:采用光阻法对体积小于25 m L的小装量治疗性抗体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测时,为节省样品并减少外源微粒污染,不管单支取样还是合并取样,均可首先考虑选择小于5 m L的单次取样体积进行检测,而对合并后稀释检测的方式应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