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鹏
- 作品数:28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矿业工程更多>>
- 狂犬病疫苗株病毒aG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对我国狂犬病疫苗生产株aG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为完善aG株毒种的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将aG株病毒全基因组RNA分成8段进行RT-PCR分段扩增,其中基因组5′末端采取5′RACE方法,将PCR扩增产物分别克隆入pGEM-T载体中,测定序列并拼接获得病毒全基因序列;用DNAStar软件包中的相应软件对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主要狂犬病疫苗生产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和主要抗原位点比较。aG株病毒基因组序列全长11 925bp(GenBank登录号为JN234411),属基因Ⅰ型狂犬病病毒;各疫苗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各株病毒存在同源性差异。本研究获得了aG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对aG株基因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国内外疫苗株进行了比较,为完善其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和数据支持。
- 李加曹守春石磊泰吴小红刘景华王云鹏唐建蓉俞永新董关木
-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全基因组
- 金黄地鼠作为狂犬病暴露后疫苗免疫动物模型的应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以金黄地鼠作为动物模型,评价不同种类狂犬病疫苗在暴露后免疫中的保护效果。方法将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分别免疫两组金黄地鼠,一组为未感染过病毒的健康动物(Pr EP),另一组为感染过CVS株的动物(PEP),免疫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心脏穿刺采血,RFFIT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对PEP组动物同时观察其死亡情况,分析各动物抗体水平与保护效果的相关性。另以4.0 lg MICLD_(50)/ml的CVS狂犬病固定毒株感染金黄地鼠左腿腓肠肌,每只0.2 ml,6 h后开始以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按0、3、7、14 d程序免疫,观察疫苗对动物的保护效果。结果暴露后免疫组(PEP)的血清抗体可在第4天出现阳性,第5天达100%,以后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未感染的暴露前免疫(Pr EP)动物的抗体水平从第4天开始一直较PEP组低。但PEP组中不同疫苗免疫的各动物中均观察到免疫后第4天及以后的抗体水平与最终该动物的发病死亡无相关性。高效价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为80%,但疫苗原液分别稀释2倍和5倍后,保护率分别降至30%和20%。疫苗加PIKA佐剂作相同倍数稀释后,保护率可达80%,疫苗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暴露后保护率可达100%,未免疫的感染对照组动物的死亡率在90%左右。结论以金黄地鼠作为狂犬病暴露后免疫的动物模型可对不同质量疫苗作出有效评价。疫苗的效价与暴露后免疫中的保护作用有相关性,疫苗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是最佳的暴露后免疫方案;PIKA佐剂在降低疫苗抗原量的同时提高了疫苗的保护作用;暴露后抗体水平未显示与保护效果具有相关性。
- 汤重发石磊泰俞永新李玉华曹守春李加吴小红王云鹏
-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金黄地鼠暴露后免疫佐剂体液免疫
- 动物来源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
- 为了解我国畜牧养殖业滥用喹诺酮药物的现状及其耐药机制,本研究从国内7省市8家畜牧业养殖场的鸡,猪肛门拭子中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共820株,并对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尤其是qnr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 目的:...
- 王云鹏
-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喹诺酮耐药机制
- 文献传递
- 狂犬病不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目的 研究狂犬病不同固定毒株对动物的致病性和对细胞的感染性。方法 以小鼠脑内和肌肉途径接种比较不同毒株的致病性,研究并建立HEPES(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诱导的空斑形成技术测定病毒空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
- 汤重发俞永新刘景华曹守春石磊泰李加吴小红王云鹏李玉华
-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细胞病变
- 第九批人用狂犬病疫苗国家标准品的协作标定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对制备的第九批候选人用狂犬病疫苗国家标准品的效价进行协作标定,并最终赋值。方法组织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研发等有资质的实验室,以第七批狂犬病疫苗国际标准品(NIBSC代码:16/204)为检测标准品,采用NIH法对候选狂犬病疫苗国家标准品进行效价测定。对协作标定单位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取有效检测值的几何均值作为候选标准品的最终效价值。根据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制备的要求,对该候选标准品进行热加速破坏后检测糖蛋白抗原,考察其稳定性。结果参加协作标定的单位有20家,剔除未严格按照协作标定SOP操作的2家,剩余协作单位数据均有效,经统计学分析,第九批狂犬病疫苗国家标准品效价最终赋值为11.4 IU/mL,95%可信限为10.9~11.9 IU/mL,ED_(50)的95%参考范围为2.10~2.75。37℃放置不同时间(2、4、8和16周)糖蛋白抗原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完成了第九批候选人用狂犬病疫苗国家标准品(批号:201906001)的协作标定,其效价赋值科学、严谨、数据可靠,热稳定性符合要求。目前该标准品已获得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委员会批准使用,对人用狂犬病疫苗的质量控制,尤其是有效性的质控具有重要意义。
- 王云鹏曹守春李加石磊泰吴小红赵丹华叶强李玉华
- 关键词:狂犬病疫苗国家标准品
- 狂犬病病毒不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研究狂犬病不同固定毒株对动物的致病性和对细胞的感染性。方法以小鼠脑内和肌内途径接种比较不同毒株的致病性,研究并建立HEPES(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诱导的空斑形成技术测定病毒空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 unit,PFU)和细胞病变感染技术测定病毒感染滴度(CCID50),并用以比较不同毒株的病毒滴度,实验同时以常规的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dFA)做对照。结果不同固定毒株对10~12g小鼠的脑内致病力普遍很高,但肌内毒力普遍较低,脑腔感染致病力比肌内感染致病力高3.0~5.0lg LD50,CVS株相差最大为5.0lg LD50。用两种新的方法 (PFU和CCID50)测定不同毒株的病毒滴度与dFA法测定的结果比较,除个别株外无明显差异,如CVS-11、4aG、PV株用三种方法测定的滴度均在7.1~7.9lg。结论用dFA法测定病毒滴度的结果与小鼠脑内测定的结果有可比性,用以替代小鼠脑内法测定病毒滴度是可行的。两种细胞感染法测定的病毒滴度操作简便,无需贵重仪器和昂贵试剂,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狂犬病病毒和疫苗发展的研究。
- 汤重发俞永新刘景华曹守春石磊泰李加吴小红王云鹏董关木李玉华
-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细胞病变
- 第六批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的协作标定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对第六批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开展赋值研究。方法 组织10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分别采用小鼠中和试验(mouse neutralization test,MNT)和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ce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用第二批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国际标准品(RAI)对新标准品进行协作标定。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新标准品,检测其pH值,方差分析检验标准品的均匀性;将新标准品分别在不同的温度(4、25和37℃)放置不同时间(1、2、3和4周),每个时间点取3支先于-20℃保存,待所有样本收集完成后采用RFFIT法检测抗体效价,方差分析检验标准品的稳定性。结果 协作标定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MNT法的赋值为35.4 IU/mL,95%可信限为32.6~38.2 IU/mL;RFFIT法的赋值为38.7 IU/mL,95%可信限为36.8~40.6 IU/mL;将两种方法的赋值取几何均值(37.0 IU/mL)即为第六批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的赋值,其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结论 完成了第六批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批号:250011-201306)的赋值研究,其结果准确可靠、科学严谨,对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石磊泰曹守春吴小红李加王云鹏李玉华
- 关键词:国家标准品
- 狂犬病病毒CTN株核蛋白可溶性高效表达及纯化
- 2017年
-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对狂犬病病毒CTN株核蛋白(NP)进行高效的可溶性表达及纯化。方法构建含有融合标签的狂犬病病毒CTN株核蛋白表达质粒,筛选可溶性表达条件,采用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切除目的蛋白的融合标签,最终获得高效表达的可溶性目的蛋白。结果成功建立应用PBCX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重组可溶性狂犬病病毒CTN株核蛋白rb-NP的表达及纯化工艺,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可溶性表达狂犬病病毒核蛋白的方法,操作简便,表达量高,适合目的蛋白的规模制备,为深入研究狂犬病病毒核蛋白生物学功能、开展狂犬病诊断试剂研究及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李加刘雅菲王云鹏俞永新李玉华
-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可溶性表达
- 狂犬病疫苗效价测定改良NIH法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按照动物试验3R原则,建立改良NIH法(modified NIH,M-NIH)即单一稀释法检测狂犬病疫苗效价,替代传统的NIH法。方法通过比较单一稀释度的待检疫苗与第八批狂犬病疫苗效力试验用国家标准品的小鼠保护率,建立狂犬病疫苗效价测定的改良NIH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重复性、准确性及适用性验证。采用M-NIH法和NIH法对52批狂犬病疫苗进行比较研究,再联合9家实验室验证共计247批次,使用Kappa系数和Mcnemar-Bowker检验评价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并采用3家企业生产的狂犬病疫苗,进行适用性验证。对M-NIH法获批准后近4年来应用于狂犬病疫苗批签发检验做回顾性分析。结果52批次狂犬病疫苗效价测定的两种方法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2.3%(Kappa=0.82,P<0.01);247批次扩大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0.2%(Kappa=0.54,P<0.01)。采用M-NIH法测定标准品保护率时,实验室内变异系数为21.7%,实验室间变异系数为23.4%。3家企业批签发狂犬病疫苗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M-NIH重复性检测结果与NIH结果符合率为100%。近4年来批签发机构采用M-NIH法抽检820批狂犬病疫苗效价,合格率为93.8%;M-NIH不合格批次最终经NIH法测定后,合格率合计为99.8%。结论建立了改良NIH法。该方法获得批准后用于狂犬病疫苗的效价检测,大大减少了动物使用量,提高了狂犬病疫苗的批签发效率。
- 吴小红曹守春石磊泰王云鹏赵丹华李加李玉华
- 关键词:人用狂犬病疫苗
- 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的免疫原性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狂犬病病毒aG株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免疫接种后抗体动态水平,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并对企业A和企业B生产的狂犬病疫苗进行效力评价。方法采用企业A和B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简称狂苗)按暴露后免疫程序接种受试者,分别于免疫前、第1针免疫后3、7、14、42 d抽血并分离血清,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中和抗体滴度,比较2组受试者血清样本的抗体阳转率和抗狂犬病中和抗体滴度;并对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企业A和企业B申报批签发的狂苗抽检效价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效力检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20版(三部)人用狂犬病疫苗效价测定法。结果企业A和企业B生产的狂苗第1针免疫后7 d抗体阳转率分别为50.6%、51.5%,14、42 d阳转率均为100%,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1,P=0.899);第1针免后7 d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5、2.2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6,P=0.752);第1针免后14 d的GMT分别为5.7、8.7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4,P=0.388);第1针免后42 d的GMT分别为9.7、9.8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2,P=0.925)。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附录3503和《中国药典》2020版附录3503第一法(NIH法)检测的企业A和企业B的疫苗效价几何均值分别为6.8和6.0 IU/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9,P=0.094)。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附录3503第二法(改良NIH法)检测的企业A和企业B生产的狂苗效价均≥4.0 IU/剂。结论2家企业利用狂犬病病毒aG株在原代地鼠肾细胞上生产的狂苗均可以及时地在人体内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回顾分析表明效价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规定,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吴小红李加曹守春王云鹏石磊泰李玉华
- 关键词:人用狂犬病疫苗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疫苗免疫原性疫苗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