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义君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油藏
  • 4篇油田
  • 3篇剩余油
  • 3篇安塞油田
  • 2篇低渗
  • 2篇低渗油藏
  • 2篇剩余油分布
  • 2篇特低渗
  • 2篇特低渗油藏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建模
  • 1篇油藏描述
  • 1篇油藏描述技术
  • 1篇渗流
  • 1篇渗流特征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驱采收率
  • 1篇水质处理
  • 1篇盆地
  • 1篇注水

机构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西北大学

作者

  • 6篇毕义君
  • 2篇戴亚权
  • 2篇郭兵
  • 2篇刘新菊
  • 2篇靳文奇
  • 2篇朱玉双
  • 1篇刘渊
  • 1篇杨晓奇
  • 1篇王亚平
  • 1篇李莉
  • 1篇余存
  • 1篇柳益群
  • 1篇苏志峰
  • 1篇唐华
  • 1篇申坤
  • 1篇赵继勇
  • 1篇陈雷
  • 1篇党永潮
  • 1篇李忠兴
  • 1篇胡友洲

传媒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裂缝性变形介质油藏的数值模拟处理方法探讨——以安塞油田为例
如何在数值模型中描述微裂缝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对储层特征的影响是决定微裂缝性变形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安塞油田裂缝特征的描述,分析了微裂缝对储层特征的影响效果,提出了数值模拟中的处理方法,并在实际...
戴亚权刘新菊毕义君王小军
关键词:变形介质安塞油田微裂缝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井口快速卸压过滤装置
一种快速卸压及水质处理功能的井口快速卸压过滤装置,应用于各种因井口压力过高而无法实施措施的注水井,包括沉降罐(1)、化学反应罐(2)、注水泵(6)、搅拌器(7)、磁电式漩涡流量计(8)等,沉降罐(1)、化学反应罐(2)、...
申坤毕凯段志勇杨虎任伟毕义君
文献传递
安塞油田王窑特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研究
靳文奇李忠兴唐华苏志峰王亚平陈雷毕义君刘锦玉余存刘渊郭兵
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涉及油田开发地质、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等多个专业。主要针对特低渗油田在生产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研究特低渗油田剩余油的微观形成机理、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判定标准、精确量化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安塞油田
安塞油田H区开发中后期储层地质建模被引量:30
2007年
安塞油田H区为低孔、低渗油藏,经过10多年的注水开采,己进入开发中后期,开发矛盾日益明显。分析总结安塞油田H区长6储层地质和沉积微相特征后,指出研究区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详细分析了区内出现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等六种沉积微相的岩性、电性特征。最后采用指示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较好,为成功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保证。
刘建华朱玉双胡友洲毕义君李莉刘艳琴
关键词:沉积微相特征储层地质建模相控建模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提高特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中的应用
安塞油田王窑区块属典型的“三低”油藏,微裂缝较发育,注水开发近20年,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地下水驱状况也日益复杂。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实现对该区块的地质再认识,揭示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并提出合理的开发调整...
戴亚权刘新菊毕义君靳文奇杨晓奇
关键词:油藏描述采收率精细油藏剩余油
文献传递
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被引量:25
2008年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渗流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流体进入次序、流体驱替方式和剩余油类型上的不同。流体总是优先进入A类流动单元,其次进入B类流动单元,C类流动单元流体进入困难,在水驱油时,注入水无法进入C类流动单元;流体驱替方式不同,A类流动单元油驱水为非活塞式,而B类和C类流动单元油驱水均为活塞式;水驱油之后剩余油类型不同,A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小绕流形成的小簇状油块和厚膜状残余油,而B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大绕流形成的大簇状油块和珠状、滴状残余油。不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和润湿性的差别是造成各流动单元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还表明,研究区C类和B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应加大挖潜力度。
朱玉双柳益群赵继勇党永潮毕义君郭兵刘正伟
关键词:渗流特征剩余油分布华池油田鄂尔多斯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